這是《傅治綱創業日記》第65篇原創文章 在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時代,人們的心靈似乎總是處于一種無休止的“內耗”之中。 內耗,即內心深處的自我斗爭與能量消耗。它無聲無息卻又威力巨大,足以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困于無形的牢籠。 而我曾經也深陷其中。 是莊子的智慧,那六個字,就如一束光,沖破了內心的陰霾。這六個字就是:以無厚,入有間。 ![]() “以無厚,入有間” 這句話出自《莊子·養生主》,意思是用沒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縫隙的骨節。 莊子通過這個比喻,告訴我們在面對復雜的世界和人生時,要學會尋找事物的規律和縫隙,以柔克剛,以巧取勝。 這六個字對于減少內耗具有重要的啟示,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述。 ![]() 01 “以無厚” 首先,教導我們放下內心的成見與厚重的負擔。 正如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句話揭示了一個道理:許多時候,我們的煩惱源自對外界事物過度的執著和預設的觀念。 我曾因工作中的小失誤而反復自責,心中的重負日益積累。 直到我嘗試著像莊子提倡的那樣,以一顆“無厚”的心去面對,不再過分苛責自己,才逐漸發現,那些所謂的“錯誤”其實是成長的墊腳石。 學會釋懷,讓心靈回歸純凈,是治愈內耗的第一步。 ![]() 02 “入有間”則是一種生活哲學,教我們在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紛擾的世事中找到間隙,靈活應對。 《菜根譚》有云:“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這句話啟示我們,在沖突和矛盾面前,不必硬碰硬,而應尋找和諧共存的空間。 當我開始運用這一智慧,不再對每一件事都錙銖必較,而是學會在緊張的人際交往中尋找“有間”,用更柔和的方式處理問題。 不僅緩解了人際關系的緊張,也讓自己的心境變得更加開闊和平和。 ![]() 03 莊子的“以無厚,入有間”還蘊含著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深刻哲理。 《道德經》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因其無形,故能適應任何容器,無厚則無所不入,這正是順應自然法則的體現。 在現實生活中,我開始嘗試不再強行對抗生活的不如意,而是學會像水一樣柔軟,順應變化,減少無謂的掙扎。 這種態度轉變,使我能夠在面對困境時更加從容,減少了內心的消耗,生活也因此變得更加和諧順暢。 ![]() 莊子的“以無厚,入有間”不僅是解決內耗的良方,更是一種生活的大智慧。 它教會我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間保持一顆平和、開放的心,如何在挑戰面前尋找最合適的解決方案,以及如何在順應自然中找到內心的寧靜。 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言:“人生需要準備的,不是昂貴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當我們學會了以無厚之心,入世間的縫隙,便能在生活的每一個瞬間,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寧靜與自在,徹底治愈內心的內耗,活出更加灑脫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