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百年孤獨》中說:“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簾子。” 父母走了,簾子就沒有了,我們會直接面對生死。 事實上,父母走后,我們也很老了,一不留神就活成了“父母的縮影”。 總是看別人家是如何贍養老人的,老人是如何撐過余生。這一回,終于輪到自己了。
要牢記,人到晚年的時候,不僅是自己,還是父母,愛人,每一個角色都可以成就一張養老的底牌,也可以毀掉一張底牌。 若是晚年不幸,多半是缺失以下幾張底牌,需要盡早覺醒。 01 金錢:余糧充足,老人活得有尊嚴。 作為70后的我,父母一輩子生活在農村,五六畝稻田,六七分菜地,還有十幾畝山林。 看起來父母的資產很多,但是父母的晚年,確實是窮困。沒有退休金,也沒有存款,平時的柴米油鹽費用,靠趕圩的時候,去集市上賣掉家里的土雞蛋。 一些大一點的開銷,靠家里養豬。 雖然每個月,兄弟姐妹會湊幾百塊錢給父母,但也顯得 杯水車薪。父親一把年紀了,還要種地,畢竟他過不起買大米的生活。 雖然父母常常說:“老了,不要你們管。” 到底是“說一套,做一套”,父母走不動了,稻田管不了,也走不到圩場了。 家里的豬欄,也空了。母親提不起一桶豬食。 年齡一步一步把父母逼到生存的角落里。只能靠兒女的供養來過日子。 另一方面,兒女也為難,有房貸的壓力,孫輩讀書的開銷,也不少。一家人因為金錢的問題,難免會有口角。
聰明的父母,從中年開始謀劃退休,也會有一筆存款。因而,在經濟上,自始至終都不麻煩兒女。這樣一來,老年的生活,會自由很多。 若是有足夠的余糧,老人還可以去旅游。花自己的錢,兒女也管不著。 詩人王維說:“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從退出官場,王維如閑云野鶴,還寫了很多風景類型的詩歌。 令人羨慕的生活,其實是金錢撐起來的。他過世后,還有墓地約13.3畝,足見經濟實力。 “積谷防饑”,這樣的道理,永遠不過時,并且是一輩子需要做到的。 02 家教:子女爭氣,老人活得有希望。 當然,總有一些父母,手里有錢,但是日子不得安寧。 在父母走不動的時候,子女就鬧騰不停。有錢的子女,不愿意掏錢;沒有錢的子女,怨恨父母的各種行為,敬而遠之。
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養兒防老”。兒女養老,是建立在父母的育兒智慧之上。 一旦把兒女養壞了,還不如沒有兒女的家庭。 把兒女養成了“仇人”,還不如把所有的兒女,都窮養,體現“兒孫自有兒孫福”。 春秋時的齊桓公,一輩子東征西討,成為了中原的霸主。 可是他對兒女的教育不到位,安排繼承人也不妥當。以至于他病倒在床上的時候,幾個兒子都在爭奪王位。 齊桓公在宮里躺著,餓著,死后一百多天才落葬。 《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這本書里講了一個觀點:虐待是子女和父母擁有相似之處的一大成因。 在精神上,父母虧待了某個子女,總是瞧不起,各種否定,導致兩代人的隔閡;在經濟上,父母厚此薄彼,導致一個兒女被溺愛,變成敗家子,一個兒女被冷落,賭氣離家。 在家教失敗的家庭里,每個人都感覺到“暴力”,喜歡走極端。 作為父母,在家教的過程中,要懂得:“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公正地教育子女,讓子女更有出息,有反哺父母的能力和道德,父母老了,自然就體會了“養兒防老”。 真的不是“多子多福”,而是子女有用,父母有福;父母有德,子女有愛。 03 老伴:夫妻恩愛,老人活得有溫度。 人情如飲水,冷暖自知。 不是特別的人,是感受不到你的冷暖的。從老年人來看,有老伴,家庭才有煙火氣,什么都有人管。 再說說我的父母,雖然窮困,但是在晚年的時候,父親生病,母親守護多年。 若是請保姆,估計父親的余生真的會難熬。并且開銷也是頂不住的。 要吃什么,身體冷不冷,想要看到什么,有什么想法,老伴之間,都能知道,并且盡量滿足。這些,兒女都做不到。 但是老伴彼此照顧,是有前提條件的。在中年時候留下的感情基礎。 若是夫妻中年就鬧翻了,離婚了,后來各自有半路夫妻,到底是不一樣的。 就算 半路夫妻,不能一起想辦法重新建立像樣的家庭,各自撈錢,恐怕也是無法到老的。 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愛一生。這樣的父母,是兒女的榜樣,是大家庭的福氣。 04 父母走了,我們得到了很多的養老經驗,需要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充分利用。 父母走了,我們也是“老父母”了,不要延續父母的痛苦,而是要承接他們的幸福行為。 千萬不要有“不贍養父母,卻指望子女贍養你”的想法,這太自私了,也是行不通的。 一報還一報,這是家庭延續的規律。
就算你的父母很窮,也偏心,還沒有好的愛情,你也不要一直計較,否則你就活成了父母的翻版,太可怕了。 既然不能做高質量父母的后代,那就做后代的高質量的父母。家庭因為你,家風扭轉乾坤。 人生是一部連續劇,播完這一集,還要做好下集預告。 愿你我,愿天下父母,晚年安康,家庭和睦。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