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551字,閱讀約需11分鐘】 1、 太陽南北回歸線視運動圓周360日太陽歷 太陽南北回歸線視運動,用立桿測日影的方法定其周期是1圓周360日。這就是《素問·六節藏象論》說的“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終,而天度畢矣”,《素問·六微旨大論》載:“蓋南面而待也......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黃帝內經》再三強調立桿測日影觀測太陽南北回歸線視運動規律,創建了太陽南北回歸線視運動圓周期1歲360日的太陽歷,這1歲太陽南北回歸線視運動1周360日的太陽歷永遠不變,就是五運六氣歷的1歲360日永遠不變。 《素問·六節藏象論》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5日一候,“三候”15日為1節氣,3節氣45日為八節之一長度,6節氣90日為四時之一長度,“四時”360日為1歲,1歲24節氣。并謂“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的五運六氣歷法,屬于五運六氣太陽歷。用十天干代表10日,6個十天干是60日,稱作1個周甲,6個周甲360日為1歲,這就是1歲360日的計算方法。《素問·陰陽離合論》也謂:“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 《素問·陰陽類論》謂:“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素問·刺要論》曰:“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素問·太陰陽明論》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肝主72日,脾主72日,五臟各主72日,1歲360日,此乃五臟五行歷法,不是十月太陽歷(《黃帝內經》時代沒有記載冬至夏至過大小年的說法)。《素問·六節藏象論》謂此是“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 由上述可知,這是屬于太陽南北回歸線視運動圓周太陽歷,1歲360日。其一,內含五運五行五季太陽歷,五運每行每季72日。其二,內含六甲周太陽歷,每甲周60日,六甲周360日為1歲。因為太陽南北回歸線視運動圓周360°是永恒不變的,故這種歷法可以稱作永恒變的五運六氣太陽歷,不會因時代的變遷而報廢。若以五運屬月亮,六氣屬太陽,則五運六氣歷又是五運和六氣陰陽合歷,簡稱五運六氣歷兩含之。 這種360日太陽歷的模型是陰陽魚黑白太極圖,屬于天之道,“天以六為節”“天以六六為節”也,配三陰三陽六氣六經。古人將太陽南北回歸線圓周視運動360日黃道“六節分”而成黃道“六六之節”,即每一氣60日,不是用回歸年365.25日獲得的一氣60.875日。 2、 太陽回歸年365—366日年太陽歷 《素問·六節藏象論》載:“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這是回歸年太陽歷。即《素問·六微旨大論》記載的歲氣會同4年閏1日的周期,閏年是366日。《靈樞·九宮八風》記載:“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上天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1年366日,屬于太陽回歸閏年太陽歷。《尚書·堯典》明確記載1太陽回歸年366日謂:“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成歲”。《黃帝內經》記載太陽南北回歸線視運動軌跡是1個365—366日的黃道帶,不是后世說的地球繞太陽一周的365.25日黃道線,也不是太陽繞地球一周的軌跡,365.25日黃道線不能包含太陽南北回歸線視運動366日的運動軌跡黃道。筆者這里所說的黃道與后世所說的黃道不是一個概念,后世所說的黃道是地球繞太陽(日心說)運動一周的軌跡,《黃帝內經》沒有日心說,不可能有地球繞太陽運動一周的365.25日的黃道線。筆者所說的黃道是觀察者在觀察地點用肉眼看到太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視運動軌跡,準確地說應該是日道,南北回歸線太陽視運動回歸年是1個365—366日的日道帶,360日太陽歷是1個日道線。 《素問·六微旨大論》說:“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于水下一刻......乙丑歲,初之氣,天數始于二十六刻......丙寅歲,初之氣,天數始于五十一刻......丁卯歲,初之氣,天數始于七十六刻......次戊辰歲,初之氣,復始于一刻,常如是無已,周而復始......日行一周,天氣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氣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氣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氣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氣復始于一刻,所謂一紀也。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卯未亥歲氣會同,辰申子歲氣會同,巳酉丑歲氣會同,終而復始”。 這太陽歷是四年閏1日法,形成了五運六氣的歲氣會同年。古代稱作四分歷。 一個太陽回歸年是365—366日,比1歲360日多出來6日怎么辦?聰明的古人通過冬至日放假過年來調整這種歷法,古籍多有記載。《周易·復卦·象傳》載:“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1]240。《爾雅》載:“后者,君也”,當時的帝王稱“后”,發號施令以告四方。《爾雅》載:“省者,察也”,帝王也不去各地視察工作。對這個歲首,慶賀新年是次要的,其重要的目的,是在冬至測日影定時辰的同時,預測吉兇。《易緯·通卦驗》曰:“以日冬至日始,人主不出宮,商賈人眾不行者五日,兵革伏匿不起。人主與群臣左右從樂五日,天下人眾亦在家從樂五日,以迎日至之大禮。人主致八能之士,或調黃鐘,或調六律,(或調五音)或調五聲,或調五行,或調律歷,或調陰陽,政德所行,八能以備,人主乃縱八能之士擊黃鐘之鐘,人敬稱善言以相之。乃權水輕重,釋黃鐘之公,稱黃鐘之重,擊黃鐘之磬。公卿大夫列士乃使八能之士擊黃鐘之鼓,鼓用革焉......天地以扣(聲)應黃鐘之音,得蕤賓之律應,則公卿大夫列士以德賀于主人。因諸政所請行五官之府,各受其當聲調者,諸氣和,則人主以禮賜公卿大夫列士。五日儀定,地之氣和,人主公卿大夫列士之意得,則陰陽之晷如度數。夏日至之禮,如冬日至之禮,舞八樂,皆以肅敬為戒。黃鐘之音調,諸氣和,人主之意慎(得),則蕤賓之律應;磬聲和,則公卿大夫列士誠信,林鐘之律應。此謂冬日至成天文,夏日至成地理。鼓用黃牛皮,鼓圓徑五尺七寸。瑟用桑木,瑟長五尺七寸。間音以簫,長尺四寸。故曰:冬至之日,立八神樹八尺之表,日中規其晷之如度者,則歲美,人民和順;晷不如度者,則其歲惡......晷進則水,晷退則旱,進尺二寸則月食,退遲則日食......晷進為贏,晷退為縮......是故邪氣數致,度數不得,日月薄食,列星失其次,而水旱代昌”[1]432。 晷,指日影。由此可知,古人調歷注重冬至日影。1歲360日,余6日為“八能之士”調歷日,故史稱黃帝制定的歷法為“調歷”。君臣與民眾從樂五日,為過年日。當8個方面的科技人員將“五日儀定,地之氣和,人主公卿大夫之意得,則陰陽之晷如度數”。雖從八方面調制歷法,最終則獨重立桿測日影之法。所謂“冬至之日......晷不如度者,則其歲惡......晷進則水,晷退則旱”。太陽南北回歸線視運動一圓周360日就是太極圖外的黃道大圓,見圖6。 古人在立桿測日影觀察太陽到360日時等于圓周半徑,到365日時日影長度超出了半徑,并發現4個365日中,就有1個最長日影是366日,在第366日時4年閏1日,于此可知遠古人知道1回歸年366日的長度也是通過立桿測日影得來的。 這就是回歸年太陽歷有個4歲閏1日的情況,《素問·六微旨大論》曰:“日行一周,天氣始于一刻(365.25日);日行再周,天氣始于二十六刻(365.50日);日行三周,天氣始于五十一刻(365.75日);日行四周,天氣始于七十六刻(366日);日行五周,天氣復始于一刻,所謂一紀也”。 所以冬至日正中午時的影長,或在午時長或在午時短些,故云:“晷進則水,晷退則旱,進遲二寸則月食,退遲則日食......晷進為贏,晷退為縮”。 立桿測日影一圓周是360日黃道,冬至日到了,日影滿了圓周半徑,可是太陽回歸年366日還沒有到,等到366日日影長會超出半徑,見圖6所示。君主就會下命令,全國民眾放假過年,讓8種科學技術人員調整歷法,等到日影縮回半徑時才是新一年的開始,而一陽來復,日影逐日縮短。第6日為4歲1閏的調整日(四分歷),第7日又回到圓周360日,故《周易》復卦彖傳記載“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1]152,所謂“天行”,即指太陽的運行規律。這一366日的太陽回歸年太陽歷,有4歲整數化的調整變化,古稱“四分歷”。于此可知,冬至日雖然是固定的,但冬至點是不固定的,有4歲閏1日的變化,即歲氣會同年之變,5日加1閏日為6日,7日返回,故云:“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7日來復是相對于南北回歸線視運動1歲360日來說的,古今注家尚無一人從上古歷法來解釋《周易》這一句話。古今歷法研究者尚未解釋清楚1歲360日太陽歷黃道和1回歸年366日太陽歷黃道是怎么用肉眼觀察得出來的,其實這是古人觀察太陽南北回歸線圓周運動立桿測日影得出來的,這是上古時代大智慧創制的科學儀器,簡單精準。 這種五運六氣太陽歷,后世不再用冬至日測日影來調節6日,所以覺得五運六氣歷不靈了、過時了,其實是人們沒有按五運六氣歷操作造成的,不是五運六氣太陽歷過時了。 需要注意的是,太陽南北回歸線圓周視運動360日的黃道與太陽回歸年運動366日的黃道不是一回事,是兩個概念,上古人是在太陽南北回歸線圓周視運動360日黃道上發現偕日出的二十八宿,不是在太陽回歸年運動366日黃道上發現的二十八宿。見圖7。 (未完待續) 編輯:如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