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微信訂閱號【消化吧】專欄,逢周日推送!內容涉及眾多消化疾病防治知識,實用、權威!敬請關注! ![]() “心胃相關”——原來我的胃病與情緒相關 醫學指導:脾胃病科 陳斌主任醫師 文/脾胃病科 樊耀華住院醫師 許多長期受胃病困擾的患者常常疑惑:“我的飲食既規律又清淡,為什么胃病還是反復發作呢?” “心胃相關“理論的緣來 其實,這一謎團在古代醫學典籍中早有線索。《靈樞·經別》中就有“胃絡通心”的記載,而《脾胃論》也提出“心與小腸的異常會影響脾胃”。基于這些理論,我們的周福生教授首次提出了“心胃相關”的理論,他強調心神的調控作用與胃腸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 “心”、“胃”如何相關 1、位置相鄰,經絡相通 心和胃在解剖位置上是相鄰的,心位于縱隔上,胃則位于縱隔下。不僅如此,它們在經脈上也是相通的。《靈樞·經別》中就有記載,足陽明的經脈與胃相連,并上通于心。而《素問·平人氣象論篇》也提到,胃的大絡與心尖搏動處相連。 2、五行相關 在五行理論中,心屬火,脾胃屬土。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規律,火能生土,因此心與脾胃之間有著母子般的關系。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它們運化水谷精微,在心陽的溫化和心氣的推動下化生為血液。胃土需要得到心火的溫煦和滋養才能生化不息。 “心”、“胃”不調會怎么樣 在中醫理論中,心被視為五臟六腑的“大主”,負責統領和協調身體的各項活動。當心神失養、心氣虧虛時,會導致氣血虧虛,進而使機體失去滋養。而飲食不潔、攝入失節以及作息不規律等不良生活習慣,又會使得脾胃的運化功能失常。長期如此,脾氣也會逐漸虧虛,出現疲倦、乏力、腹脹、腹痛、納差等不適癥狀。 同時,脾胃的虛弱還會進一步導致氣血生化乏源,使心神再次失養,從而出現失眠、心慌、焦慮、抑郁等情志問題。這樣一來,心氣虧虛與脾胃虛弱之間就形成了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 調養心神治胃病 1、中藥治療經驗 慢性萎縮性胃炎——周福生教授針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合并肝郁脾虛、心神不寧患者,善用素馨花、合歡花、柏子仁、酸棗仁等來調心安神和胃。其中,素馨花性平,味苦,具有疏肝解郁、行氣止痛之功效[1]。 腸易激綜合征、炎癥性腸病——周福生教授提出這些患者常有抑郁、焦慮、睡眠障礙等精神情志異常的情況,應該在健脾的基礎上聯合調心安神之法,常加用合歡皮、夜交藤等,尤喜用合歡皮,因此藥既入肝經又可入心經, 如有心陰不足而出現心煩失眠、多汗等癥狀,可選用酸安仁、百合、地黃等滋陰養心安神[2]。 ![]() 2、情緒調整:常見的有效方法是注意力轉移,如培養業余愛好,如散步、跑步、養寵物、書畫、養花、跳交誼舞等,這些活動可以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緩解身心壓力,提升生活品質。通過參與這些有益的活動,患者可以更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積極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3、穴位按摩:我們可以選擇中脘、天樞、足三里等穴位來調理氣機、健胃助運。中脘作為胃的募穴,具有和胃健脾的重要作用。同時,按摩公孫穴可以溝通脾胃、平沖降逆,不容穴則能理氣和胃、調暢氣運。為了兼顧心神調理,我們還可以配以手少陰經之神門與手厥陰經之內關,這兩個穴位具有寧心安神、寬神解郁的功效。諸穴合用,共同發揮和胃降逆、調理身心的作用。 4、食療:煲制山藥蓮子百合湯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山藥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蓮子則能養心安神,百合則能滋陰潤肺。對于脾虛者,可以多加山藥和蓮子以增強健脾效果;對于陰虛明顯者,則可以加麥冬以滋陰生津。這款湯品既美味又滋補,非常適合脾胃虛弱、心神失養的人群。 參考文獻 向上滑動閱覽 [1]嚴艷花,許仕杰,李培武,等.周福生辨治慢性萎縮性胃炎用藥規律分析[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22,39(06):1401-1406.DOI:10.13359/j.cnki.gzxbtcm.2022.06.030. [2]王海燕.周福生教授“心胃相關”理論在腸易激綜合征中的應用[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6,16(06):56-58.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6.029. ![]() 脾胃病科(胃腸病)團隊介紹 ![]() 黃紹剛 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 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 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脾胃病科)學科帶頭人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中醫藥創新骨干人才” 廣東省杰出青年醫學人才 廣東省高校“千百十“人才 廣東省最強科室實力中青年醫生、羊城好醫生 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中藥協會消化病藥物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主持完成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自然面上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廳等項目10多項 出版專著6部,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 獲2項經驗方專利授權、軟件著作權2項 獲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中華民族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擅長】腸易激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癌前病變、急慢性胰腺炎、膽石癥、膽囊炎等疾病的中西醫診治。 【出診安排】周三、周日下午(門診南樓名醫診區)。 ![]() 陳 斌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 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主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函評專家 廣東省基層醫藥學會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養生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中西醫整合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委員 世界中醫藥聯合會消化病分會理事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西醫結合消化病學分會委員 中國民族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委員 廣東省基層醫藥學會消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整合肝腸病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療保健協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主持國家自然金課題2項,省部級課題3項,校級課題4項,獲批專利1項 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論文40余篇,其中SCI論文11篇 【擅長】消化系疾病的中醫辨治及消化內鏡介入治療(ESD/ESVD/ERCP),如炎癥性腸病、慢性萎縮性胃炎、胃腸道早期癌、胃腸道巨大息肉、肝硬化門脈高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膽道結石及惡性梗阻等。 【出診安排】周四、五上午(門診樓4樓脾胃病科診室);周日、周一上午(門診南樓名醫診區) ![]() 羅 琦 副主任中醫師 醫學博士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鏡室主任,脾胃病科(胃腸病)副主任 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 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周福生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 廣東省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委員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常委 【擅長】慢性萎縮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腸易激綜合征、慢性便秘、潰瘍性結腸炎及膽胰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以及ERCP、ESD、EUS、POEM、消化道支架置入術、內鏡下止血等消化內鏡技術。 【出診安排】周一、周三下午(門診樓4樓脾胃病科診室)。 ![]() 蘭紹陽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胃腸病)主任醫師 碩士生導師,醫學博士 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博士后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肝病學會委員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中西醫整合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基層醫藥學會中西醫結合脾胃消化專業委員會委員 【擅長】各類消化系統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治,如炎癥性腸病、慢性胃腸炎、慢性肝炎、慢性腹痛、反流性食管炎等,以及ESD、POEM、消化道支架置入術、胃腸道早癌、內鏡下止血等消化內鏡技術。 【出診安排】周三、四上午,周一、周日下午。 ![]() 侯江濤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胃腸病)副主任醫師 碩士研究生導師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廣東省自然基金函評專家 廣東省基層醫藥學會中西醫脾胃消化分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傳統醫學會理事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整合肝腸病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廣東臨床醫學會腫瘤微創診療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脾胃肝膽病整合康復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廣東省肝臟病學會中醫藥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藥學會第一屆消化專家委員會委員 廣西合浦縣人民醫院客座專家 主持國家自然基金1項、廣東省省自然基金1項、廣東省省中管局課題1項 第一作者發表SCI 4篇、核心期刊論文10多篇 【擅長】治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胃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失眠、慢性腹瀉、慢性便秘等中西醫治療,擅長中西醫并重治療疑難雜病,尤其是消化系疾病合并其他多系統疾病,熟練掌握胃腸鏡檢查和內鏡下治療。 【出診安排】周二、日上午,周一、周三下午。 ![]() 米 紅 醫學博士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胃腸病)主治醫師 師從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醫學領軍人才劉鳳斌教授 擔任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脾胃肝膽整合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博士啟動項目、廣東省教育廳創新人才項目、廣東省中醫藥局項目各1項 主要參與完成國自然面上項目4項、省級課題5項 發表學術論文20篇 【擅長】功能性胃腸病、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 【出診安排】周五下午。 ![]() 閆衛新 醫學博士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胃腸病)醫師 師從全國名中醫呂志平教授,碩博連讀畢業于南方醫科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首批中青年骨干人才培育項目“青優人才” 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 現任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西醫結合消化病學分會委員 廣東藥理學會內分泌代謝病藥理專委會委員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各1項 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項目及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發表或參與發表SCI等學術論文10余篇 【擅長】慢性胃腸炎、功能性胃腸病、胃腸癌前病變、結腸息肉、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潰瘍、炎癥性腸病、消化道出血、慢性肝病等消化系統疾病診治,熟練掌握胃腸鏡診查及內鏡下治療。 【出診安排】周四、五下午(門診樓4樓脾胃病科診室)。 ![]() 張 丹 醫學博士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胃腸病)醫師 參與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前病變研究領域課題5項 發表相關學術論文多篇 參與編寫中醫藥相關專著2部 申報發明專利1項 【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肝硬化、慢性胃腸疾病。 ![]() 樊耀華 醫學博士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胃腸病)醫師 師從廣東省名中醫鄺衛紅教授 主要參與多項省市級科研項目 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 【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 【出診安排】周日、四下午(門診樓4樓脾胃病科診室)。 脾胃病科(胃腸病)專科介紹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胃腸病)是脾胃病科的核心重要組成部分,在老一輩脾胃病專家鄧鐵濤教授、勞紹賢教授、許鑫梅教授、羅日永教授、劉友章教授、周福生教授、劉小斌教授、劉鳳斌教授等幾代學科帶頭人的努力下,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已成為全國脾胃病綜合排名“Top 10”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區域中醫(脾胃病)診療中心、國家臨床脾胃病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國家中藥新藥臨床試驗專業基地、廣東省脾胃消化病重點專科。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單位、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單位、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中西醫整合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廣東省中西結合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廣東省基層醫藥學會脾胃消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 學科帶頭人黃紹剛教授是國內著名的脾胃病專家,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結合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科室主任陳斌教授是省內著名脾胃病(胃腸病)專家,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基層醫藥學會中西醫結合脾胃消化專委會主任委員。脾胃病科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傳統醫學擁抱現代技術的立體治療體系。 科室的優勢病種有炎癥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征、經內鏡下超級微創治療病種:胃癌前疾病,胃腸道息肉、門脈高壓、膽道胰腺疾病、消化道出血等。擅長以消化內鏡超級微創技術為基礎,進行消化道早癌精查、經內鏡下粘膜剝離術(ESD)根治消化道早期癌、經內鏡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精準斷流術(ESVD)治療上消化道大出血、經內鏡食管下段括約肌切開術(POEM)治療賁門失弛緩癥、經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治療膽胰結石及狹窄、超聲內鏡(EUS)引導下介入治療膽胰疾病、經內鏡下全層切除技術(EFTR)、內外雙鏡聯合技術、消化道支架置入術、消化內鏡下保膽取石術以及隧道內鏡技術解決疑難復雜消化道疾病,并于圍手術期發揮中醫藥的綜合治療,促進患者的有效康復及遠期療效提高。 圍繞以上方向,脾胃病科近5年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6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1項,發表高質量論文三百余篇,主持制定全國多項行業團體標準,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5項,獲得多項專利。同時,研發出療效可靠,深受患者好評院內制劑,包括加味胃炎消、胃腸舒、消脹片、健中愈瘍片、腸炎安、健脾養榮片等。 ![]() 溫馨提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