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州岱廟,也稱冶底岱廟、東岳廟、俗稱西大廟,位于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南村鎮冶底村,始建年代不詳,根據石柱上刻的題記,建造年代最晚可以追溯至宋代。 澤州岱廟依山勢而分上、下兩院,高低錯落,占地面積約3128平方米。整個建筑群坐北朝南,沿中軸線從南往北依次為山門、魚沼、竹圃、舞樓、正殿(天齊殿)。 東西兩側分列有廊舍56間,為碧霞元君殿、土地殿、五谷神殿、蟲王爺殿、牛王殿、龍王殿、速報司神祠、關圣帝殿等。澤州岱廟的存在為研究山西宋、金時期的建筑技術、藝術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例證,具有較高的建筑歷史研究價值。 2001年6月25日,澤州岱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澤州岱廟的始建年代不詳,最晚宋代就已有。 唐末宋初,戰爭頻繁,岱廟的建筑多有廢棄,被毀。
金正隆二年(1157年)前后,岱廟部分建筑再次維修,并且加固了廟中舞樓。 明永樂元年至永樂二年(1403~1404年),再次重修。從廟中碑碣可以得知金元明清歷代均有大規模重修維新。 建筑格局:澤州岱廟依山勢而分上、下兩院,高低錯落,占地面積約3128平方米。整個建筑群坐北朝南,沿中軸線從南往北依次為山門、魚沼、竹圃、舞樓、正殿(天齊殿)。 東西兩側分列有廊舍56間,為碧霞元君殿、土地殿、五谷神殿、蟲王爺殿、牛王殿、龍王殿、速報司神祠、關圣帝殿等。 主要建筑:天齊殿(正殿) 正殿天齊殿,又名五岳殿,居澤州岱廟中軸線最北端,建于1.64米高的臺基上。天齊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前檐兩橡出廊。 屋頂為單檐歇山頂,脊飾琉璃,頂部布瓦,金色剪邊,屋頂瓦件脊獸85%以上為宋代原物。
殿門中開,雙扇門板設七路門釘,門上有四個門簪,石刻門框。殿內為木柱,原有塑像現已都不存,但是磚砌神臺、神龕花罩還保存完好。殿內后金柱采用了移柱法。次間為破子欞窗,窗外現有兩尊門神泥塑像。 檐前四根方形抹角石柱和一米見方的方形覆蓮柱礎均為宋代遺構,柱上有宋元豐三年(1080年)題記。可知其當時已頗具規模。鴟吻正殿和耳房之間左右還各有一個夾室。
舞樓:舞樓平面為正方形,單開間,寬約7米,臺基高1.03米,面寬一間,進深四橡,4根砂石柱撐起一個飛檐挑角的十字歇山屋蓋,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整個樓不用一根鐵釘,為八卦形木構架。 石刻門框:石刻門框及立頰下的小臥獅為金代維修時新添造的。門框選用當地的一種青中泛黑的石灰巖。
神臺:殿內山墻之間沿開間方向有磚砌神臺,臺上有三間木雕神龕,都保存較為完整,雕刻精美。神臺高0.83米,為束腰須彌式。束腰部分分隔為27塊陡板,淺浮雕有龍、鳳、吉.獸、花、草等,寓意“龍鳳呈祥”“富貴長壽”“鳳衣翩翩”“天馬行空”“并蒂同心”等。 據考證,神臺為金代遺構。神龕花罩與殿同寬,高至梁架,總體立面用四根精巧的小木柱分作三間,頂部有天花板覆蓋。透雕、浮雕相錯,其雕刻內容主要有四季花卉、龍風禽鳥、人物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此神龕彩繪依然存在,色調清朗。從形制、風格、雕刻手法分析,可能為明末清初制品。 石獅:山門前一層平臺上,左右兩邊各設有石獅,為砂石質,高約2米多,下部有1米多高的束腰須彌座式基座,素面,施以簡潔裝飾框線。但石獅兩前臂現已被鋸掉。
殿內石門框金大定廿七年設置,天齊殿金代重修。澤州岱廟的存在為研究山西宋、金時期的建筑技術、藝術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例證,具有較高的建筑歷史研究價值。 天齊殿門框上線刻纏枝牡丹、寶相花等圖案生動精致。殿內外現存拱眼壁畫約18平方米,壁畫約15平方米,殿內磚砌須彌座神臺及臺上設置面闊三間木雕神龕保存完好,神臺高83厘米,束腰內雕刻飛禽走獸、花卉等圖案。 舞樓檐柱皆為石質,東北角柱雕刻花卉、花生童子等圖案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天齊殿為宋代遺構,舞樓為明代建筑,大木構件建造規整,用材規范,側角、生起明顯,屋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風貌,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這個柏樹自然而然的在根部形成兩顆的樣子,呈人字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