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閣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一種重要類型,泛指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多層建筑物。古代樓閣有多種建筑形式和用途,用于軍事、用于賞景、用于藏書等等。樓閣建筑也常是文人雅士們匯聚之所,許多文學名篇也因這些樓閣而誕生,看中國最知名的樓閣建筑。 名稱:— 黃鶴樓 建筑地點:武漢 始建年代:三國 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xiàn)“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于此),筑城為守,建樓以嘹望。千百年來,白云環(huán)繞其上,滾滾長江從她的腳下東流而去。 ▲明代——安文正《黃鶴樓圖》局部 至唐朝,黃鶴樓由一座軍事性樓閣逐漸演變?yōu)橹拿麆倬包c,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 因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各朝皆不相同,但都顯得高古雄渾,極富個性。僅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最后一座“清樓”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于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即是我們?nèi)缃窨吹降狞S鶴樓。 名稱:— 鸛雀樓 建筑地點:運城 始建年代:北周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古時常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位于晉秦豫三省交界的山西永濟蒲州古城西郊外的黃河岸畔。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一首《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使其名揚天下,聲播四海,成為黃河流域的標志性建筑。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合稱為中國四大名樓。 鸛雀樓始建于北周時期,作軍事瞭望之用。在金元光元年(1222年)遭大火焚毀。1997年12月,鸛雀樓重建,2002年鸛雀樓正式對外開放。如今的鸛雀樓為高臺式十字歇山頂樓閣,外觀3層4檐,內(nèi)部為9層使用空間。整座樓閣分為臺基和樓身兩部分,總高度達73.9米,設計十分宏偉又不失精致。 復原的鸛雀樓在結(jié)構(gòu)形制上是按照該樓最興盛時期的唐代風格進行設計建造。所以,內(nèi)部彩畫也是按唐代彩畫的藝術風格恢復,參考唐代建筑、陵墓和敦煌石窟彩畫等檔案資料,與鶴雀樓的結(jié)構(gòu)相輔相成,相映生輝。 名稱:— 滕王閣 建筑地點:南昌 始建年代:唐朝 滕王閣是江西南昌市的地標建筑,提起南昌,必然會想起滕王閣。滕王閣因“初唐四杰”王勃的傳世名作《滕王閣序》而聞名于世,“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明代——仇英《滕王閣圖》 滕王閣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任江南洪州都督時所修。與黃鶴樓和鸛雀樓不同,滕王閣為文化而修,為它奠基的正是一批批文人。在滕王閣建成后的第22年,25歲的王勃前往廣東探望父親時路過洪都,有幸參加了都督在滕王閣上舉行的一次宴會,寫下了大氣磅礴堪稱其一生代表之作的駢體散文《滕王閣序》。 1300多年的風雨歲月間, 它經(jīng)歷興廢前后達28次之多, 最后一次焚于1926年,被北洋軍閥焚毀。滕王閣屢廢屢建,平均46年即重修或重建一次,一次比一次更雄偉、更壯觀,幾乎一直屹立于贛江之畔。現(xiàn)存建筑為1985年重建。 名稱:— 岳陽樓 建筑地點:岳陽 始建年代:東漢 岳陽樓,位于湖南省岳陽市,位于岳陽古城西門城墻之上,緊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始建于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為東漢末年橫江將軍魯肅建的“閱軍樓”,為一座軍事性樓閣。千百年來,曾被毀無樓,南朝年間,岳陽樓由軍事設施轉(zhuǎn)變?yōu)橛^賞樓。歷代重修,現(xiàn)存建筑沿襲清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時的形制與格局。 ▲宋末元初——夏永《岳陽樓圖》 如今的岳陽樓主樓為長方形體,主樓高19.42米,為三層四柱,飛檐盔頂,純木結(jié)構(gòu)。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jié)為整體,頂覆琉璃黃瓦,莊重大方。 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岳州知軍州事滕宗諒(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并擬修筑偃虹堤。滕子京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陽樓記》,留下了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使得岳陽樓聞名于后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