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書友都是以楷書入門,選擇學習的對象一般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和趙孟頫“四大家”,以及二王、鐘紹京、董其昌等宗師。不過,這些人的作品并不好學,筆法變化太多,而且如果不能融會貫通,練得時間長了還容易寫成“美術字”“印刷體”,比如“歐楷”和“柳楷”。 所以在選帖時,我們應該著眼于那些用筆嚴謹,難度相對低一些,并給臨摹者留下一定發揮空間的作品,而“寫經體”小楷就是上佳之選。學界認為,寫經小楷有三大優點: 其一,官方抄經生經過了系統的訓練,取法名家,他們的字深諳法度,筆不虛發。其二,這些作品往往篇幅長、字數多,能涵蓋日常生活所用。其三,抄經小楷兼顧速度與筆法,每個字都有一定的發揮空間,非常適合初學者。 從北朝開始,抄經生群體形成,這些人以僧侶為主,分為官方和民間兩種。到了唐代,隨著國力增強和信仰加深,這一群體人數開始大幅增長。官方抄經生群體中還出了不少比肩歐虞褚薛的大師,他們因此留下了姓名,比如劉弘珪、程待賓、翟鳳林等。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道士王圓箓發現,數萬部寫本重現世間,其中有一件作品,引發書壇關注,論用筆之精妙、氣韻之莊嚴,它比劉、程二人的字水平更高,每個字都稱得上完美比例,網友甚至稱贊它是“神奇小楷”“比《靈飛經》美十倍”。 此作便是《德言》,也稱《劉子新論》。它出土后,引來很多人臨摹,還有收藏家專程從上海趕來。可惜的是,1907年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以“保護”之名將它帶回本國,至今收藏于巴黎國立圖書館。 《德言》縱28厘米、橫568厘米,共計3000余字,字徑大小約1.5厘米,文物編號為4502。相比于《靈飛經》,它好在哪兒呢?其一,其用筆更加豐富,比如尖入鈍出,筆畫中截部分也有提按,輕重變化。用筆方圓兼備,轉折處靈活自然。 其二,《德言》結字上顯得更為多變,非常注重疏密欹側之變,使得每個字都豐富有內涵,俯仰險絕、穿插避讓,左右高低錯落,上下字之間松緊得宜,而這些正是深受“美術字”影響的當代人所缺乏的一種格調。 此卷無論用筆、結字、氣韻格調,都幾乎完美,后世書家難以望其項背。對于小楷學習者而言,若能將此卷技法與格調領悟精透,便可卓然而大成!練習通透后,再去學其他名家的字就會事半功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