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不論是業內人士還是普羅大眾,都對它不陌生。久而久之,此作也成了“中國書法”的代名詞,各種贊譽加身。不過,它雖然如此經典,但始終沒有獲得“最美書法”的稱號,它被另一件作品摘得,此作就是米芾的《蜀素帖》。 《蜀素帖》在清代時,就被乾隆認為是“行書扛鼎之作”,王澍點評:“風神秀拔,仙姿絕世,去戲鴻堂本萬倍,為米老行書第一。”如今更是被臺博官方認證為“中華第一美帖”,位列“十大傳世書法”。在2011年的“精彩100國寶總動員”特展上,《蜀素帖》還是首發展品。 它的作者米芾,是一位個性非常鮮明的書家,作品風檣陣馬、險絕奇宕,而書寫《蜀素帖》時,他37歲。這一階段的米書非常適合學書者臨摹。一則是因為個性還沒有那么強烈,二來正處在“集古字”時期,法度嚴謹、用筆細膩。 因此,這部《蜀素帖》是我們學習晉唐北宋筆法的重要范本,同時又不過于拘泥法度,為我們臨摹時自由發揮提供了空間。啟功就直言“找不到比《蜀素帖》更合適的米芾范本了”。明代董其昌更是從20歲臨摹到了80多歲,但是他也只學到一點皮毛,沒能把米芾書法柔中帶剛的特點學到家。 《蜀素帖》寫于元祐三年(1088年),湖州郡守林希之邀請米芾游覽苕溪,他遣興抒懷之余賦詩數首。臨行前,林希取出珍藏二十多年的蜀素一卷,請他題寫詩文,米芾信手而成此作。 《蜀素帖》縱29.7厘米、橫284.3厘米,共71行、658個字,字徑大小約2.5厘米,卷前卷后有沈周、祝枝山、董其昌、董誥、乾隆等人跋文,尤其是董其昌的長跋,與正文交相輝映,是我們學習此帖的重要參考。 此帖用筆動作極為豐富,董其昌點評:“米元章此卷如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也就是說每一個筆畫都精雕細琢。起筆或藏或露,入紙后衄挫、調鋒,行筆中側并用,筆畫遒勁奇宕、一波三折。長短、粗細、筆速疾徐,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其“刷字”之風。 《蜀素帖》用筆縱橫揮灑而不逾矩,將二王、顏柳用筆增加了動勢,駿急痛快。結字緊湊欹側,正側、偃仰、向背對比強烈,無一字雷同。空間布白的疏密得宜,章法錯落有致、交互補襯。墨色濃淡相兼,枯筆較多,這是受蜀素質地的影響。 福建師大教授朱以撒評價它:“沉著果敢又無野獷之嫌,不同于他的《多景樓帖》,所以便于掌握。它又不似《苕溪詩》的跳躍性大,難以捉控。”因此,是我們學習行書的上佳之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