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推薦 02.正文 在教育的舞臺上,有一種力量,那就是靜默的力量。當你越安靜,學生越不敢招惹你,這并非是威嚴的壓迫,而是源于內心的尊重和敬畏。有人說:“無聲勝有聲。”這就是教師在教學時,無言中散發的威嚴和權威,那是一種深沉而寧靜的磁場,讓每個踏入課堂的學生都會在心中豎起一道界限。
一、懂得安靜,不必苦口婆心
教師們常常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以為說得越多,學生就能學得越好。但是,很多時候教育的本質并非如此簡單。苦口婆心的勸導,雖然充滿了教師的熱情和期望,但很可能卻如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學生的心靈并非簡單的容器,他們需要的是理解和引導,而非單純的灌輸。過多的言語,可能會讓學生感到壓力和厭倦,甚至產生抵觸心理。
懂得安靜并不意味著不關心學生,不投入教學。相反,恰恰是懂得適時的沉默是教育中的一種藝術。通過深入觀察和細致了解學生,學會在課堂之中何時需要安靜地陪伴,何時需要及時的引導,少有多次重復的言辭,讓學生在靜默中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和期待。在學生的眼中,將會是一份信賴的依托,是一個智慧的象征。即便是課堂上的一言一行、課后的單獨交流,我們教師的每一次話語都應該是慎重而富有深意。這種權威與尊重在安靜的教室內得以顯現,會形成一種無法打破的威懾力。
二、少說多做,往往更有威信
一個安靜的教師在學生心中往往更有威信。說出的話語簡練而有力,每一個字詞都經過深思熟慮,具有深遠的影響。這樣的教師,無需多言,便能讓學生心生敬畏,自覺遵守紀律。但少說并不代表少做,我們可以通過行動和沉默都在傳遞著信息,像很多老師知道的“眼神殺”來管理課堂紀律,還可以用眼神、動作、甚至一個微笑來傳遞關愛和理解。
言多必失,特別是在教育學生時。學生們面對教師的反復叮囑和教育時,可能會有厭倦之感。何況孩子們正處在個性獨立與好奇心極強的年齡階段,過多地解釋與催促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這個時候,一份安安靜靜的教學風格和內斂的情感傳遞顯得尤為可貴。以靜制動,不拘泥于口頭的嘮叨和教導,用行為去引導學生們感悟,這種無形的教育往往更加深刻而長久。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學生能感受到教師的尊重和信任,從而更愿意主動學習、積極思考。 三、惜字如金,更有說服力。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言辭是至關重要的。有時候并不是說的越多,學生就越聽你的,還很可能一不小心,因為不了解情況說多了反而會對學生造成傷害。而我們教師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能夠更加審慎和準確,做到惜字如金,會讓自己的話語具有說服力,能夠讓學生信服并接受。
“多說多錯,少說少錯。”在教育工作中,每一個字眼、每一句話都可能成為學生的一個思維點、一個行為的起點。所以,我們教師在說話時必須慎重再慎重。與其說錯話、說多話讓學生產生誤解或困惑,不如選擇沉默與觀察。沉默并不代表無所作為或放棄教育,相反的,它更像是一種等待和選擇最佳教育時機的智慧。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學生的行為和課堂的氛圍來觀察和感知學生的需求和問題所在,然后在適當的時機給予他們精準的指導和幫助,在必要時,以簡潔有力的言辭來引導學生、啟迪學生。 ?????? 作為教師,我們不必總是滔滔不絕地講解一切,洛口婆心的勸說一切,有時靜默無聲卻能傳遞出更深遠的教育力量。讓我們在平靜中尋找教育的智慧在沉默中感受教育的力量吧!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