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的快樂老人用書法 演示漢字的起源 和你一起趣談漢字的故事 漢字趣談: 啚 '啚'(bi3),這是一個會意字。 甲骨文的'啚'字有多種不同的寫法,有的上部是一個'口',表示這是先民們的聚居地或是城邑,下部的符號表示是古代先民儲存收獲谷物的糧倉。 有的字形是將這兩個構字符上下調換位置,有的字形還有增筆或減筆的構形。 金文承續甲骨文形體。小篆在承續甲骨文金文形體的基礎上寫成上'口'、中'⊥'、下'回'的形體。 隸書將小篆字形中的'⊥'改寫成'十'的形體,楷書由此寫作'啚'。 '啚'的本義是儲存谷物的倉廩。通常情況下,這種倉廩是有人駐守的,因而延伸居住地。 '啚'通'鄙'。為周朝的行政區劃。五百戶為'鄙'。《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酂(cuo2),五酂為鄙,五鄙為縣。 '鄙'又指邊疆,邊遠的地方。《左傳.僖公二十六年》:'齊孝公伐我北鄙。'邊遠的地區交通文化落后,信息閉塞,因此也延伸出鄙陋,庸俗之義。《論語.子罕》:'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因見識短淺,會遭人輕視,所以又延伸出輕蔑之義。如'鄙視、可鄙'等。 '鄙'作謙詞自稱。《戰國策.齊策一》: '鄙臣不敢以死為戲。'又如'鄙人','鄙見'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