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的快樂老人用書法 演示漢字的起源 和你一起趣談漢字的故事 漢字趣談: 雩 '雩'(yu2),這是一個形聲字。 甲骨文的'雩'字有兩款基本形,都是上下結(jié)構(gòu)。 第一款上面是'雨',下面是一個人手持松柏樹枝正翩翩舞蹈之形; 第二款有多種不同的寫法,上面都是'雨'的象形構(gòu)意,有些雨滴已經(jīng)落到了下邊,甚至嵌入到'于'的中間,下面的'于'字也有多個不同的寫法,'于'(竽)是古代的一種吹奏樂器。 在舉行祈雨祭祀時一邊吹奏樂曲(一說是作聲符),一邊舞蹈,並大聲呼叫,以求感動天地神靈。上古時代,遇久旱不雨時,人們便會舉行求雨祭祀。 《說文解字》:'雩,夏祭樂于赤帝,以祈甘雨也。'《公羊傳.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注:'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雨,故謂之雩。'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莊公三十一年,一冬無雨,欲行雩祭祈禱。' 金文的'雩'字'從雨,從于'。戰(zhàn)國時期有一款訛變成'羽'字頭下一個'于'字的形體。 小篆、隸書、楷書的'雩'字承續(xù)周中晚期的形體寫作'雩'。 '雩'的本義是祭天求雨。甲骨卜辭用作降神求雨,祭名。《周禮.春官.女巫》:'旱暵則舞雩。'(遇到大旱,人們便舞蹈呼叫祭神祈雨。) 組合的詞有:'雩宗'(設(shè)祭壇祭祀水澇旱災(zāi));'雩斂'(向民眾征收祈雨祭祀所需費用)。'雩壇'(求雨的祭壇)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