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瓘《書議》曾寫道:“逸少草有女郎才,無丈夫氣,不足貴也”,眾所周知國內盛傳的王羲之法帖,字體飄逸妍媚,好似嬌柔如水的仙女,缺乏大丈夫的陽剛氣魄,尤其是唐朝《蘭亭序》風靡書壇。 此作號稱“天下第一行書”,點畫俊逸挺秀、嫵媚多姿,因李世民癡迷《蘭亭序》,智取真跡后,將其力推全國,導致唐代書壇風氣柔媚,只學類似《蘭亭序》的作品,王羲之其他“古拙”風格的法帖被忽視。 而且唐朝末年,受到戰亂影響,王羲之真跡所剩無幾,只有俊美一類的作品流傳下來,由此導致“王書”風格更加單一,故而張懷瓘批判其字“有女郎才”。 韓愈也說:“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如今我們找到9部秘藏千年的王羲之神帖,共同講解它們的精妙之處,揭開王羲之“書法真容”。 首先我們欣賞《頻有哀禍帖》《孔侍中帖》《憂懸帖》,這3件藏于日本的東京前田育德,它們與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館,所藏的《喪亂帖》《得示帖》《二謝帖》風格相似。 以字體彰顯心中情感,點畫蒼勁飛動,融合隸書和章草的筆意,采用中鋒運筆,力道深沉凝煉,時而衄挫行筆,呈現波動起伏之感,一方面讓墨色力透紙背,另一方面展現奇宕瀟灑之姿。 結字以欹側取勢,動蕩中維持平衡,章法變化順應情感,例如《喪亂帖》前兩行墨色飽滿,一派雄健洞達之風,后面幾行情緒激昂,墨色枯澀干涸,凸顯悲戚郁恨的心情。 邱振中先生曾總結它們的風格,并說:“王羲之《頻有哀禍帖》、《喪亂帖》中超過6度的單字軸線占73%,但是它們與其它單字軸線吻接良好,行軸線因此呈現為連續的折線,這樣造成了感覺上的強烈波動,又保持了作品的連貫性?!?/span> 至于最后三幅珍藏在臺北故宮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雖然它們的章法,不如前面6件變蕩幅度大,卻獨具清健豪宕之氣,與俊逸書風不同。 用筆干脆利爽利、灑脫凝煉,墨色飽滿潤麗,字體間距拉開,蕭散而不乏古雅,可謂雄秀兼具,藝術質感豐富,由此可見王羲之的書法,并非一味堅守妍媚。 并且相比俊美勢態,這一用筆體系更加深邃、醇厚,藝術氛圍濃烈,易于引起觀賞者共鳴,所以別被《蘭亭序》誤導了,時常臨摹,可以掌握“二王”筆法。 領悟全新的藝術風采,益于日后提升和創新,卷尾附帶項元汴題跋曰:“歷四十七年季冬十有五日以三百金購之項玄度張覲宸識”,充分證明此作的真實性。 而今,我們將上述“九大神帖”整合,集成一卷《王羲之九帖》,每一幅作品進行1:1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配以手工裝裱,比普通印刷品更加細膩。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