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有益于健康專題:
生命在于運動 茍芽山童 先講兩個故事: 在挪威,人們出海捕沙丁魚,并銷往世界各地。但沙丁魚在運送過程中極易死亡。挪威人在船倉里放上幾條鯰魚。全身黏滑的鯰魚極其好動,攪得沙丁魚也跟看亂竄。結果,當漁民們滿載而歸后,沙丁魚們都仍然活著。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在一處森林公園里,人們放養一群鹿,這里水草豐盛,沒有天敵,鹿們幽閑自在地生活那里。可幾年后人們發現,鹿群數量在減少,體格也不健壯。經有些人提議,人們又往公園里放幾條狼。兩年過去了,鹿群中的鹿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了。鹿的體格也健壯起來。這是因為有了狼而迫使鹿們要不斷地奔跑運動的緣故。 人會怎樣呢?在巴西圣保羅,70%的人久坐工作,無事者則終日坐著看電視。結果,肥胖者、糖屎病、心血管病等明顯增多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資科表明:久坐少動的生活方式是全球引起死亡和殘疾的10大主因之一。在我國,肥胖兒童蘿比10年前20年前大大增加。這可能導致成年后肥胖、糖屎病、高血反壓、冠心病、痛風等后果;青少年則出現肺活量、速度、耐力、暴發力部明顯不足的機能體能下降;而40歲就開始發胖,肺活量明顯減少、力量素質下降,更表明國民體質在衰退。生活改善了,體質卻差了,這都是缺乏運動造成的。 這一切都從正反兩方面說明:生命在于運動,運動有益健康。
運動對于人體健康都有哪些好處呢?我們可以通過運動對于人體不同組織、器官的有益影響來進一步了解。 心血管:維持或增加心肌的氧供應,增加心肌收縮力和心臟的輸出量,預防或延緩冠狀動脈硬化,增加側枝循環,故能直接改善心機血液灌注及分布,減少皿中兒茶酚胺的含量,使心肌耗氧量下降。使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及脂肪酶增加,減少動脈硬化的機會。 呼吸系統: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氣通血量成倍增加,血氧濃度上升。保持胸廓活動幅度,呼吸肌的張力和肺組織的彈性。全身各組織細胞的內呼吸得到強化。可較有效地預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等。 大腦:神經系統能夠協調內環境,使肌體適應外環境。在動力中,運動中樞加強了主動興奮,而語言、思維、書寫等其它中樞也隨之主動興奮,精神、情緒得到相對調節。因供血改善,腦細胞新陳代謝增強。丘腦與腦垂體功能的增強,也強代了內分泌功能。因此,運動對于神經系統的良性影響,還同時惠及全身。 動動系統:不言而喻,運動給人體的運動系統(骨骼、肌肉、關節)帶來的好處更能為人們所理解。運動使得骨骼、肌肉的負荷增加,供血量也增加,使得骨密度與韌性得以維持。運動負荷促使鈣鹽在骨中沉著,避免鈣的逸出,從機時使骨萎縮、骨質疏松及骨退行性變得以避免或延緩。運動能促使肌糖元、用蛋白合成,保持肌肉壯實與良好的張力,增強收縮力。使人健壯有力,外形健美,令人有一個良好的身材,而且其外形與肌力的老化可以推遲10到20年。運動還使得關節更加靈活、協調,關節滑囊與韌帶推遲老化。 其它:運動能消耗脂肪,減少脂肪的過量堆積,消除肥胖。這可不僅僅讓你有一個苗條的身材而已。消除了多余的脂肪,可以減少膽固醇在血管沉積,改善動脈彈性,預防或改善動脈硬化。運動還能維持和增強肌體的潛能和儲備功能。運動對于人的心理也同樣有著良性的影響。簡單地講,運動可讓人當時就獲得一份好心情。其實任何一種體力活動,都會讓你感覺良好。運動可以使人增強信心,增強自我尊重和成就感。與其他人共同參與一項運動,更能讓人獲得好心情。因為大家都是為了健身和共同的興趣愛好而投入進來,沒有任何功利主義的雜念,因而此時的人際交往是能讓人產生輕松愉悅的感覺的。 有道是“生命在于運動”。讓我們借助奧運東風,為了強健自己的體魄,運動起來啊。 (每頁:40*40=1600格,仿宋GB2312,10.5號)
跳繩、踢毽子 茍芽山童 運動有益于健康,什么樣的運動簡便易行、要求條件不高又有趣而讓人樂于施行呢?我們想到了跳繩與踢毽子這兩項活動。 這兩項活動都是極好的運動。首先,對于器材、場地的要求不高,一根繩索或一只毽子,巴掌大的一塊地方,而且可以在室內,風雨無阻。其次,簡單易學,特別是小孩子學起來極快。不過雖說簡單,卻也有不少花樣,令人饒有興趣。一個人可以玩,一群人也可以玩。 我們先來看看踢毽子,一般常見的玩法有:踢、盤、拐、跳、蹺、kuán、剪等,可以用一條腿單獨連續單向做,也可左右交替做。 踢:一腿立地,另一腿用腳向內側踢,毽子上飛后腿可落地;毽子上飛后腿不落地而連續踢者為又一種踢法,難度高些。
拐:用腳向外側反踢。用左腿或右腿單獨連續踢,或左右交替踢。 跳:單腳撐地跳起,一腿大腿上抬小腿下垂,另一腿從大腿下伸至對側向上踢,整個動作在空中完成,兩腿均不沾地。 蹺:同上,但跳起后一腿在上并向前伸直,另一腿從其下伸至對側向上踢。 kuán:與跳近似,但一腿大腿上抬小腿也向后抬,足根緊貼臂部,另一腿從小腿下伸至對側向上踢,其難度高于跳。 剪:如同蹺,跳起后一腿在上并向前伸直,但另一腿也伸直與其相交并從其下斜伸至對側以腳面向上踢,也是整個動作在空中完成。因兩腿伸直相交如剪刀故名。此法難度更大,因兩腿均向前伸直,彈踢后不易回收立穩,若要作連續剪的動作就更難了。 除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踢法。 跳繩也有各種花樣的。可以單腿跳、雙腿跳、兩腿一前一后如同走路一樣地跳;兩手在身體兩側甩動繩索、在胸前交叉甩繩;單人跳、雙人跳、多人跳等等,不一而足。 幾乎每個人都會跳繩,但您可知道正確的跳繩方法呢?以下方法可供你參考: 單人跳: 一、選繩:繩子的重量要合適,太重太輕都搖不起來。若稍嫌輕了,可在繩子中間裹一些布條來加重,使能方便搖動。但不要綴以金屬物以免自傷傷人。兩手握住繩子兩端,通常以一腳踩住繩子中間,兩臂屈肘將小臂抬平,繩子被拉直即為適合的長度。 二、搖繩:先將繩子置于身后近腳跟處,搖時兩臂靠近身體兩側,稍外展,以手腕發力帶動雙臂在體側做畫圓動作,使繩子從地經身后向上向下,從跳起的雙腳下過去到身后如此一周一周地回旋往返。從前向后搖繩子則方向相反而已。速度可先慢后快,直到繩索旋轉如風。 三、跳繩:用前腳掌起跳和落地,切記不可用全腳或腳跟落地,腳部易受傷,且腦部易受到震動。當躍起在空中時,體態要自然彎曲,呼吸要自然有節奏。總之,雖在運動之中, 四、停繩:向前搖時,一腳伸出,腳跟著地腳掌翹起使繩停在腳掌下;向后搖時則一腳后出,腳掌著地腳跟離地使繩停在腳底。 多人跳,由別人搖繩,跳繩者要學會進繩出繩,才能順利地進入跳繩活動,與搖繩者配合,也與同時跳的人協調。 一、進繩:當靠近身邊的一繩向上繞至即將到頭頂時,迅速由斜前方跳進繩配合繞繩速度跳躍。 二、出繩:跳過最后一次繩后,立即由斜前方出繩。長繩內交叉的跳進、跳出繩技術較難,必須多做反覆練習,才能體會要領。由于使用兩條繩,其速度無形加快,因此須判斷進出繩的時機。
骨質的主要成分是成骨細胞和鈣鹽。跳繩、踢毽子時,脊柱、下肢的骨骼反復受到撞擊,從而加速骨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成骨細胞分化,保留和儲存鈣離子。經常進行重力刺激,有利于促進骨質的改造和重建,骨小梁沿應力線的排列密度會逐漸增大,增強骨質的堅韌性,對于預防骨質疏松有一定的作用。這也符合“用進廢退”的原理。長期低頭伏案,頸椎前傾,疏于活動,容易得頸椎病;胸、腰等部位脊椎的生理彎曲失常,久之則拱腰駝背,成為所謂“辦公室型體態”。跳繩、踢毽子時,脊椎各關節有節、有度地屈伸運動,椎體的深、淺層肌及頸前、頸后肌等一張一弛的功能鍛煉,避免了椎關節的僵化,增強了關節的穩定性,預防了頸椎病,修整了腰肢體態。跳繩、踢毽子時雙上肢有節律地擺動,運動了肩、背部肌肉、關節,對中老年人的肩周炎,也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人體血液流動不僅取決于心臟的泵血和動脈的彈性,骨骼肌的舒縮也起著很大的作用。下肢離心臟最遠,跳繩、踢毽子時,下肢肌肉的舒縮對血液流動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骨骼肌的動靜脈短路枝大量開放,下肢血流的動力性平衡得到維持。既增強了肌肉、骨骼的運動功能,又有效地預防了一些血液回流障礙性疾病,尤其是辦公族易罹患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性疾病。跳繩、踢毽子是一種有氧運動,此時機體組織器官尤其是骨骼肌需要有大量的血液與氧氣的供應。經常跳繩、踢毽子,全身血液循環加快,回心血液量增多,必然會增強心臟的排血功能和肺的換氣功能。 跳繩、踢毽子還可以防治“亞健康”狀態。踢毽子要求人的思想高度集中。瞬間完成踢、跳的動作,技術到位,動作準確,才能遂心著意。大腦皮層勢必建立起新的興奮灶,轉移思維,“換換腦子”。對于調節高級神經活動、化解心理壓力十分有益。何況跳繩、踢毽子也有其娛樂功能,魅力十足。特別是多人同時參與時,不僅個人要心到、眼到、手到、腳到,要反應靈敏,動作迅速,還要心領神會,相互配合。且其間有說有笑,有喊有叫,有逗有讓,氣氛融洽、熱烈。心態的調整寓于小小毽子的騰飛起落、一根繩索的上下飛舞。有效地防治了“亞健康”狀態。這對于學習緊張的中、小學生,對于終日伏案的上班族,都是既有益又有趣的一項健身活動。 雖然跳繩、踢毽子是一項既有益又有趣的健身活動,但不小心也很容易受傷,有人提出跳繩時要注意以下事項,講得不錯(踢毽子也一樣),附寄于此: 1.跳繩者應穿質地軟、重量輕的高幫鞋,避免腳踝受傷。 2.繩子軟硬、粗細適中。初學者通常宜用硬繩,熟練后可改為軟繩。 3.選擇軟硬適中的草坪、木質地板和泥土地的場地較好,切莫在硬性水泥地上跳繩,以免損傷關節,并易引起頭昏。 4.跳繩時需放松肌肉和關節,腳尖和腳跟需用力協調,防止扭傷。 5.胖人和中年婦女跳繩時宜采用雙腳同時起落。同時,上躍也不要太高,以免關節因過于負重而受傷。 6.跳繩踢毽子前先讓足部、腿部、腕部、踝部做些準備活動,跳繩后則可做些放松活動。
(每頁:40*40=1600格,宋體,10.5號) |
|
來自: 茍芽山莊 > 《000-1.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