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三喵先生 策劃:三喵先生 責編:馬戲團長 全文約3000字 閱讀需要10分鐘 ![]() 中國古代的儒學源遠流長,這一方面源自歷朝歷代對儒學的推崇,另一方面歷朝歷代的文人通過講學的方式不斷地為儒學加入新的見解。這些文人講學的地方有個專門的稱呼名叫書院。 ◇ 圖為孔子與《論語》 到了宋朝以來,文人階層得到了空前重視,書院在全國遍地開花,給儒學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場所,而在書院中誕生的很多思想,也的確對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不過統治者們深諳“儒以文亂法”有多大危害,因此儒學作為歷代王朝的官方意識形態,自然由不得文人胡說八道,亂加私貨。所以朝廷對書院的發展又多有限制,今天就聊聊這其中的故事。 ◇ 圖為鄭玄(127年-200年),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家 兩漢時期官府大力弘揚儒學,到了東漢時期已經有一些儒學大師開館授徒了,只不過此時他們講學的地點大多在自己的宅邸當中,沒有專門的講學之所。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戰亂之后,隋唐時期儒學重新被重視起來,唐玄宗開元年間在宮廷中建了麗正書院和集賢書院,這是“書院”一詞首次出現在歷史當中。此時的書院是宮廷修書藏書之所,并非士子可以隨便學習的地方。而宮廷之外,民間讀書人也在各處購地建立書院,比如李寬就在衡州建立的石鼓書院。 ◇ 圖為今天的石鼓書院 在唐朝,不管是官辦的還是民辦的書院,主要功能都只是藏書,而到了五代十國之時,南唐國主李昪在廬山白鹿洞建立書院,此書院跟過去不同,主要功能就從圖書館變成了“百家講壇”,這也成了日后書院的標準。 宋朝建立之后,過去的世家大族已經在過去的戰亂中被屠戮殆盡,朝廷統治天下的依仗就變成了文人,儒學得以大興,尤其是范仲淹執掌南都府學之后,鼓勵讀書人創立書院,所謂“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庇擅耖g自發建設的應天府書院在宋真宗年間被升為“南京國子監”,和官學一起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榮耀一時。而在當時,一些大儒們也紛紛在各書院講學,闡述自己對儒學的見解。 ◇ 圖為嵩陽書院 圖由三喵先生提供 比如程顥程頤兩兄弟就曾長期在嵩山腳下的嵩陽書院講學,闡述他們的“天理”觀,這是儒學在中國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此時科舉制度遠沒有發展到后世八股取士那般死板的地步,對很多儒學經典的討論也都是允許的。 在南宋建立之后,書院傳統進一步得以維持,這個時期有據可查新建的書院有四百余所,超過之前所有朝代的總和,而當時的大儒朱熹把二程兄弟的思想發揚光大,逐步形成了后世的“程朱理學”,在這個過程中他主要也是在各書院講學,講學之余也會和其他大儒進行辯論切磋。比如朱熹和主張心學的陸九淵進行過一次鵝湖之會,首開書院辯論的先河。 ◇ 圖為朱熹畫像 在當時,無論是程朱理學還是心學,都依賴書院進行發展。當然,他們對儒家經典的見解,甚至對時局的見解,也都未必和朝廷一致,這會給他們惹來非常大的麻煩。朱熹晚年受到宰相韓侂胄排擠貶斥所謂“朱熹迂腐,不識時務,不宜再用”,此后朝廷將其學說斥為偽學,他的門生故吏都不得做官,而他講學的書院也遭到朝廷查封。只不過韓侂胄很快敗亡,書院講學的傳統在此后也迅速得到恢復。 南宋滅亡之后,蒙元為了在漢地籠絡人心,對書院基本上是放任不管的政策,但到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就不一樣了,洪武皇帝要把天下全都管起來,怎么能容許讀書人在書院自由講學呢,于是天下書院遭到取締,皇帝欽定八股取士,命題范圍就是四書五經和程朱理學,除此之外一律不能有別的思想。然而思想這個東西說要完全禁絕是不可能的。 ◇ 圖為王守仁畫像 明弘治年間,朝廷對民間的統治已經大為放松,朝廷對于民間書院也就采取了默許的態度。這個口子一開,許多思想和朝廷欽定不那么一致的讀書人就找到了去處,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王陽明。他提倡的心學在相當大程度上繼承了南宋陸九淵的思想遺產,自然和程朱理學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而他的思想正是借助在書院講學,才讓自己的思想發揚光大。他在龍場悟道之后,先是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傳授其知行合一的心法,后來又在江西和浙江重修和新建了多個書院,傳播自己的學說。 ◇ 圖為浙江余姚王陽明故居 圖由三喵先生提供 ◇ 圖為杭州萬松書院的題字 圖由三喵先生提供 當他講學之時,學者們“聚講會,立書院,相望于遠近”。在這些書院中,學者們談論的已經不僅僅是四書五經中的古訓,也有很多是時政話題,這對朝廷是個危險的信號。雖然王陽明主張的心學不為官方所承認,但已經成為文人之間的“顯學”,自然地,到了嘉靖年間朝廷兩次命令毀掉王陽明弟子們的書院,比如說南京吏部尚書湛若水就說:“倡其邪學,廣收無賴,私創書院”,請求皇帝“戒諭以正人心”。不過如此高壓之下,書院受到的影響有限,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當時不少官員都同情王陽明的學說,禁毀書院的命令剛出紫禁城就被消解了一大半。 ◇ 圖為明朝對王陽明的追封 圖由三喵先生提供 到了萬歷初年執政時,朝廷又掀起了禁毀書院的小高潮。史載“張居正最憎講學,言之切齒?!边@也難怪,他可是大明的話事者,要干的都是大事,怎么能容忍天下士人議論呢?所以雖然他的老師徐階平日里經常聚眾講學,他自己也沒少參與,但這一切都不妨礙他嚴令拆毀書院。 萬歷六年,常州知府施觀私創書院,張居正借題發揮,一面借此事將施觀革職,另一面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毀禁天下書院,至少把私學變成官學,防止讀書人亂說亂講。這次的舉措比之過去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張居正雖然雄心勃勃,但還是太低估了讀書人的能量,他的這道政令根本沒辦法徹底執行,底下對此也是陽奉陰違,等張居正一死,書院講學又恢復如初了。 當然,以朝廷的力量想毀絕天下書院是很難做到的,但想毀掉一座書院還是綽綽有余,其中典型就是無錫的東林書院。 ◇ 圖為無錫東林書院麗澤堂 圖由三喵先生提供 ◇ 圖為無錫東林書院 圖由三喵先生提供 這座書院和東林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東林黨所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也自然為天啟年間掌權的魏忠賢所厭惡。天啟五年,魏忠賢下令拆毀東林書院的標志性建筑依庸堂,第二年又下令把書院所有建筑拆除,將書院徹底夷為平地。 此等暴行相比于當時閹黨的其他作為,并不顯得十分過分,而拆除東林書院所得都被折價成了銀兩弄到蘇州府,給魏公公修建生祠去了。只不過誰也沒想到權勢滔天的魏公公敗亡的如此迅速,隨著信王朱由檢繼位,魏公公和一眾閹黨隨之灰飛煙滅,他那個生祠蕩然無存,原址被建成了五人之墓,而曾被他拆的什么都不剩的東林書院,在崇禎年間又給下詔修復了。 滿清入關之后對文人議論朝政采取的是零容忍態度,書院自然也在防范范圍之內。順治九年朝廷發布命令,要求“不許別創書院”,但書院并不是說禁就禁的,既然朝廷欽定讀書人只有讀書做官這一條路,官學又很一言難盡,書院還真成了讀書人的剛需。 此時的朝廷八股取士已經非常完善,而大部分讀書人已經面對鐵拳噤若寒蟬,所以朝廷還是做出了很多表彰書院的舉動,實際上是把書院官學化。比如順治十五年,石鼓書院得以修復,以“表彰前賢、興起后學”,而到了雍正十一年,朝廷詔令各省建書院,看上去書院傳統得到復興,只不過它們都在朝廷的嚴密監督之下,什么學術自由就別想了。 ◇ 圖為元明清三代,僅在浙江一地的書院 圖由三喵先生提供 清朝的書院真正開始迎來學術自由,那是在晚清朝廷統治力減弱,知識分子也有機會接觸到外國的學說之后。而這一時期的學術自由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康有為在廣州創立的“萬木草堂”,他在其中授徒講學,力圖教育興國,鼓吹變法,后來的梁啟超等人就是在此跟隨康有為,并一步步地影響了后來的晚清時局。 ◇ 圖為廣東陳家祠家族書院 圖由三喵先生提供 ◇ 圖為廣東陳家祠 圖由三喵先生提供 當康梁主張的戊戌變法失敗之后,萬木草堂遭到朝廷查禁,但其他文人創辦的書院如雨后春筍般建立,根本攔不住。于是,朝廷一方面為了創辦新式教育,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對自己不利的言論傳播,在光緒二十九年下詔取締舊式書院,創辦新式學堂。自此書院走入了歷史,但清末憑借書院傳播的自由之風早就不是大清朝廷能夠控制的,于是沒過幾年,大清也就完了蛋。 書院這樣的機構是中國古代的特色,雖然對于讀書人來說,讀書做官是幾乎唯一的出路,但讀的書怎么解釋,凡此種種,這就不完全是朝廷能掌控的,于是書院作為為數不多可以暢所欲言的地方,雖然屢受打壓,但還能頑強地存在下來。由此可見啊,即使是在古代中國那樣的環境下,思想的自由也算是人的剛需,而書院的歷史,則是這個道理最直觀的反映。 *本文首發于「循跡曉講」公眾號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配圖源于網絡,若有侵權,后臺聯系刪除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