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臺山西臺,位于臺懷鎮西13公里,海拔2773米,臺頂平如掊(雙手聚攏而捧起的意思),面積300余畝。當明月高照,山泉潺潺,頗有詩情甹意癿境界,月墜峰巔恰如懸鏡,氣象神秘,變化萬千,以此得名為掛月峰。?所以人們都知道深夜往西臺賞月,可得見如畫美景,故西臺又叫明月山。 西臺掛月與東臺日出是五臺山天造地設的兩大奇景。今天我們就繼續來了解一下西臺——掛月峰!  西臺頂名為掛月峰,遠望猶如一只翩翩起舞的開屏孔雀。位于臺懷鎮西13公里,海拔2773米,面積300余畝。 據說掛月峰下,很早以前住著一位名叫香蓮的姑娘,美若天仙。18歲那年上山采藥,路遇一名朝臺的惡少,借人多勢眾,欲強行無禮,姑娘力拒不成,一頭撞死在旁邊的大石頭上。幾天后,山坡上到處長滿一圈又一圈的香蕈蘑菇,香味傳出十里之外,招來四方僧眾爭相采摘,屢采不絕。人們認為這蘑菇是香蓮姑娘變的,表示她自己貞潔永存,香魂不滅。 臺頂名勝——法雷寺。 “法”指佛教的教理教義,“雷”為自然界的雷聲。“法雷”喻佛法如雷,能使眾生覺醒。法雷之名,即是宣揚文殊菩薩法力無邊之意。頂中心有四間龍堂,置文殊像,正殿石窯洞5間,供獅子吼(表示智慧的威猛)文殊。法雷寺寺創建于隋朝,唐代重建,明代法聚和尚又予以重修。清咸豐年間,源修法師等又建石窯洞數間。1923年寺院改建成一處四合院,南北二殿為石窯洞,東西配房為木構建筑,1947年,這些木構建筑全部被拆,僅存窯洞八間,1986年美籍華人壽治和尚投資重修了法雷寺及臺頂的舍利塔。
圖為俯瞰法雷寺全景 
圖為法雷寺一角大雄寶殿 
圖為文殊殿牌匾 文殊殿前面的院子內,擺放著一口巨大的銅鐘:大般若鐘,鐘上刻有鑄鐘緣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文殊菩薩的無盡大愿以及四皈依、諸佛菩薩名號、心咒等文字。寺院目前仍在修繕之中,大鐘還沒有安置到位。圖為臺頂的舍利塔 
圖為法雷寺樓牌和八功德水石碑 臺頂名勝——八功德水。 唐朝以前,這里有座寺廟,叫西林寺。寺旁有股清泉名叫八功德水,或曰八功德池。 八功德水出自佛經,《阿彌陀經》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七寶池,池中充滿八功德水。所謂八功德水,是因為此水有澄凈、清涼、甘美、輕軟、潤澤、安和、能除饑渴病患、能增益種種善根八種功德,故名八功德水。后來寺廢泉枯,唯留地名八功德水。 在徐霞客游記之五臺山日記中也有記載:“復度其右澗之橋,循山西向而上,路欹傾斜不平甚。又十里,登西臺之頂。日映諸峰,一一獻態呈奇。其西面,近則秘魔巖,遠則雁門關,歷歷可府而挈(即提取、拾取也)。秘魔巖在四十里外,山皆陡崖盤亙,層累而上,為此中奇處。入叩佛龕,即從臺北下,三里,為八功德水。”臺頂名勝——二圣對談石。 西臺頂上八功德水附近有兩座石崖,底部相連,上分為二,南北長約40米,高約10米,形同茶幾,叫“二圣對談石”。或曰文殊與維摩對談處。 據《清涼山志》記載,唐朝法林和尚游至這里,見兩位老者坐在石上相對而談,其中一位是出家人,另一位是在家者。也說一位是文殊,另一位是維摩居士。當法林和尚走到石前,卻見二老腳踩祥云,飄然而去,據傳,這二位老者是文殊菩薩和金粟如來的化身。 明朝嘉靖年間,永平法師來到這里,見文殊與凈名二圣對談,近則失之,故名二圣對談石。現在二圣對談石前有石窖5間,無人居住。 
圖為二圣對談石 
圖為百人大朝臺在二圣對談石下合影 臺頂名勝——三生樓。 此樓就建在二圣對談石上。《清涼山志》中記載,明朝景泰年間,宣城公子到這里游覽,遠遠望見有一座造型優美的紫金樓,宏偉壯觀,高出云表,近看則無。于是宣城公子按照所見形狀在此建樓,名曰不二樓。到了成化年間,有一老尼居住在此,不知其名號,她自稱前生是宣城公子。她臨終時立一塊牌,牌文曰:吾若來時,必闡《華嚴》,重修此樓。后來月公和尚來到這里,五講《華嚴經》,當時人們說,宣城公子、老尼和月公和尚是一人三生,所以又稱此樓為三生樓。 不二樓大約廢于清朝。 臺頂名勝——牛心石頭。 西臺東側大約1.5公里處有一巨石伸出懸崖。狀似牛心,故名牛心石。石下是著名的雷電區,逢雷雨天,閃電如火蛇常常從牛心石下的空凹處穿過,將避雨的牛擊倒。傳說古時候有個名叫明信的僧人,本為富家子弟,由于父母雙亡,來臺頂法雷寺當了小和尚。有一天趁師父師兄不在,將香客上的布施歸為己有。過了幾天,他下山到臺懷鎮借買糧之機,大吃大喝。返回西臺自以為很愜意,當他路過水池邊,見一位老婦人在洗缽。老婦人笑著說:“你見我,我見你,你不見我我見你;你尋我,我尋你,你不尋我我尋你。”老婦人告訴他說:“你的缽內有垢,心不正,損功德,二兩白銀二兩鐵。”明信聽了這話不敢多語,徑自走回僧舍,打開自己的包袱一看,剩下的二兩白銀果真變成了生鐵。原來那老婦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這水池就叫“文殊洗缽池”了。遙望掛月峰,碧空深沉,銀星萬點,一輪明月高掛其巔,皎如懸鏡,美侖美奐。在如水的月光照耀下,巍巍西臺,盛為壯觀。西臺掛月的絕妙時刻應該是月亮墜落靠近西臺頂的短暫瞬間,那一輪光華柔和的明月墜到臺頂上端時, 宛若懸掛在西臺頂的一枚古鏡。高高低低的峰嶺猶如披一層淡淡的白紗,變成了 一座座銀山玉峰,象白天般明亮,卻比白晝幽美、朦朧,充滿了蕩人心魄的神秘的氣氛。《題武擔寺西臺》 西峰寒色暮蒼蒼,夢入煙霞古澗旁。 紫府笑登山隱隱,清涼做愛石方方。 云中采得薇偏美,花里流來水自香。 何處鐘聲幽夢破,一窗蘿月淡秋光。 ——唐朝段文昌 康熙皇帝賦詩贊曰:“絕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初七日循山西向而上,路欹傾斜不平甚。又十里,登西臺之頂。日映諸峰,一一獻態呈奇。其西面,近則秘魔巖,遠則雁門關,歷歷可府而挈(即提取、拾取也)。秘魔巖在四十里外,山皆陡崖盤亙,層累而上,為此中奇處。寺北面,左為維摩閣,閣下二石聳起,閣架于上,閣柱長短,隨石參差,有竟不用柱者。其中為萬佛閣,佛俱金碧旃檀即檀香,羅列輝映,不啻萬尊。前有閣二重,俱三層,其周廬環閣亦三層,中架復道,往來空中。當此萬山艱阻,非神力不能運運作、修造此。——自《徐霞客游記·游五臺山日記 》 譯文:初七日沿著山峰往西而上,山路十分傾斜不平。又走十里,登上西臺頂。陽光輝映下的群峰,一一地呈現出美好的態態和奇異的風貌。西臺西面,近處是秘魔巖,遠處是雁門關,座座山峰都歷歷在目,仿佛府身就可以抓住。秘魔巖在四十里外,山上全是盤旋橫貫的陡崖,層層疊疊地堆砌上去,成為這山中的奇特之處。秘魔巖是五臺勝景之一,而雁門關則是古來兵家必爭之地,楊家將守關的故事家喻戶曉,徐霞客“歷歷可俯而挈”的描寫,顯然流露出一種親睹塞上雄關的欣喜之情。更令他感到贊嘆的是西臺頂上的維摩閣與萬佛閣,“佛俱金碧旃檀羅列輝映,不啻萬尊”,而二閣之建筑,不用支柱,凌架于石上,尤其萬佛閣外懸舞于空中的周廬環閣,更為奇特,他在游記中贊道:“當此萬山艱阻,非神力不能運此。”  南臺與中臺之間為西臺,榜題“西臺之頂”(底色變黑)。上空畫普賢菩薩及眷屬像、毗沙門天、阿羅漢等赴會,云中化現金佛頭、娑竭羅龍王、大毒龍;臺頂亦為龍池,空中一昂首青獅化現。下方一塔,為釋迦之塔,山中還畫有盃渡蘭若、兜率之菴、弘化之院等寺院,山中無數僧人、信眾,有正在跪拜的,有站立合十禮拜的,還有正在登山的。西臺左下方有道義蘭若,院內畫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對談,文殊菩薩結跏趺坐於蓮臺上,右手結說法印,左手上揚;維摩詰坐於紅色方幾上,左手置於胸前,右手上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