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去秋來陽變陰,酷暑猶在雨亦勤”,時間過得真快,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一年中最炎熱的大暑節氣,正所謂物極必反,大暑過完我們將迎來立秋節氣,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的到來標志著秋天正式開始。 每年立秋的公歷時間都在8月7日至9日,今年8月7日立秋,此時太陽達到黃經135度,《歷書》曰“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我們老祖宗非常善于觀察天象,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不斷改變,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的“申”位時標志著立秋時節正式開始,立秋后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從繁茂開始走向成熟,立秋的到來標志著莊稼快要成熟了。 立秋是“四時八節”之一,古人對立秋的重視程度不亞于“過節”。我國是農耕文明古國,我們老祖宗在長期的勞動生產中總結出非常多的經驗,根據我們老祖宗的經驗,立秋當天下雨是好事,如果立秋當天下雨那么稱為“順秋”,即秋天算來得順利,也會過得比較順利,冷熱過渡會比較正常。正如農諺說: “立秋無雨甚當憂,作物從來一半收”; “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人人憂”; “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 “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 進入立秋節氣,糧食作物的籽粒正在灌漿,紅薯的薯塊正在膨大,大豆正在結莢,棉花正在結鈴,此時農作物對水分的需求比較迫切,因此在立秋當天下雨非常有利于農作物大豐收。 在我國民間有立秋“貼秋膘”的習俗,但是我們可不要盲目的“貼秋膘”。進入夏季后天氣悶熱,很多人會出現食欲不振的現象,由于吃得少了,體重往往會有所減輕,因此在我國民間人們會在立夏當天“秤人”,等到了立秋當天人們會掛起一個大木秤再次“秤人”,將體重與立夏時的體重作對比來檢驗肥瘦,如果瘦了那么就要“貼秋膘”,即吃肉進補。正所謂“夏天過后無病三分虛”,適當進補有助于我們恢復身體機能,但是我們貼秋膘可不要盲目,因為體重一旦增上去再減下來就難了,如果我們的體重處于正常范圍內且營養狀況良好,那么就不要額外“貼秋膘”;如果體重偏低身體偏弱,那么就要適當的“貼秋膘”。 老話說“春捂秋凍”,說的就是初春的氣溫乍暖還寒,我們不要急于脫掉棉衣,適當捂一點可以避免受涼致病;而到了秋天了天氣逐漸變冷涼,但是我們不要剛見冷就穿太多的衣服,適當凍一點可以鍛煉我們身體的耐寒能力,但是并不是人人都適合“秋凍”,對于年老體弱人群來說,一味“秋凍”反而會誘發疾病。 立秋是秋季的開始,那么立秋后天氣就涼爽了嗎?答案當然不是。老話說“秋后一庚入末伏”,說的就是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就是末伏的時間,因此立秋后還有炎熱的末伏天氣,今年三伏天的時間為7月15日至8月23日,而立秋的時間在8月7日,今年立秋后還有17天的伏天,可以說立秋后氣溫并不會立即下降。 我們把立秋后的炎熱天氣稱之為“秋老虎”,每年秋老虎持續的時間在半個月至二個月不等,如果副熱帶高壓的勢力強,那么秋老虎天氣持續的時間就會比較長,即秋天會相對炎熱;反之,如果副熱帶高壓的勢力弱,那么秋老虎持續的時間就會比較短,即秋天會相對涼爽。 那么今年秋天熱不熱?我們老祖宗在長期生產中總結了很多經驗,在我國農村有句老話叫“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啥意思?那么今年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 “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今年立秋是早是晚?這句老話的意思是說,如果當年立秋是“早立秋”,那么根據我們老祖宗的經驗,這預示著立秋后冷天會來得早,秋天會相對涼爽;而如果當年立秋是“晚立秋”,那么根據我們老祖宗的經驗,這預示著立秋后炎熱的天氣還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秋天會相對炎熱。這里的“冷颼颼”和“熱死牛”就是為了突出氣溫的相對冷熱程度。 那么啥是“早立秋”和“晚立秋”?關于立秋早晚的劃分,有兩種方法: 一是根據立秋的農歷日期來劃分。每年立秋的公歷時間幾乎是固定的,但是受農歷閏月的影響,在有的年份立秋交節的時間在農歷六月份,而在有的年份立秋交節的時間在農歷七月份,按照我們老祖宗的說法,如果在農歷六月立秋,那么就是“早立秋”;如果在農歷七月立秋,那么就是“晚立秋”。 今年8月7日立秋,對應的農歷時間為七月初四,很明顯屬于“晚立秋”,這預示今年秋天會相對熱。 那么這種劃分方法有沒有道理?根據農歷月份來劃分立秋是早是晚,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假如是六月十五立秋,那么到了七月十五正好對應陽歷的9月初(9月7日~9日);而如果是七月十五立秋,那么七月十五正好對應8月初(8月7日~9日)。同樣是七月十五,立秋早對應陽歷時間晚,我們會感覺“冷颼颼”;立秋晚對應的陽歷時間早,我們會感覺“熱死牛”,可以說根據月份來劃分立秋的早和晚很有科學依據。 二是根據立秋交節的早晚來劃分。劃分方法很簡單,如果在中午12點前立秋,即立秋的時間在零點至上午,那么就是“早立秋”;而如果在中午12點以后立秋,即立秋的時間在下午至凌晨,那么就是“晚立秋”。 2024年立秋交節的時間為8月7日08點09分01秒,立秋的時間在上午,根據這種劃分今年是“早立秋”。 不過根據氣象資料統計,中午12點前立秋和中午12點以后立秋,與立秋后氣溫的高低沒有任何關系,畢竟幾個小時之差不足以影響往后的天氣變化。因此,立秋的早與晚我們最好根據農歷月份來劃分,今年是“晚立秋”。 那么“早立秋”好還是“晚立秋”好?六月秋屬于“早立秋”,七月秋屬于“晚立秋”,農諺說“六月立秋,顆粒無收;七月立秋,五谷盡收”,如果立秋在六月份,預示著冷天來得會比較早,這樣農作物容易因生長積溫不夠而減產;而如果立秋在七月份,那么預示著立秋后還要熱很長一段時間,農作物能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更多的有機物,糧食作物的籽粒會更加飽滿,農作物會大豐收。 總結,今年是“七月秋”,屬于“晚立秋”,這對農民來說是個好消息。 你認為農諺還有道理嗎?歡迎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