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汗——玉屏風,腋汗——龍膽瀉肝,頭汗——牛黃清胃,背汗——桂附地黃,中醫教你止汗! 1、脖汗——玉屏風 辯證:肺經連接氣管咽喉和前胸,若肺氣虛,毛孔開闔失常,前胸和脖頸就會大量出汗 表現:稍微活動下,脖子前胸就大汗淋漓,汗后乏力,氣短懶言,咳嗽感冒,怕風怕冷,面色淡白,肢體倦怠 調理:益氣固表、止汗(玉屏風顆粒) 2、腋汗——龍膽瀉肝 辯證:肝有邪,其氣留于兩腋。若肝有濕熱,或肝火旺,則會順著經脈,跑到腋下,熏蒸津液外出 表現:腋下汗多,顏色發黃,有狐臭味,心煩易怒,胸悶腦脹,口干口渴,兩脅脹痛,尿黃便秘 調理:清肝火或清肝膽濕熱(龍膽瀉肝湯) 3、頭汗——牛黃清胃 辯證:脾胃經絡經過頭面,若胃火旺,則熱會循經上行,導致頭汗多 表現:頭面容易多汗,尤其吃飯時,胃部隱灼痛,口干口渴,口臭,食欲旺盛,便干尿黃。 調理:清胃瀉火(牛黃清胃芄) 4、背汗——桂附地黃 辯證:后背都被督脈所貫穿,而督脈又是“陽氣之海”。而腎為陽氣之根,若腎陽虛,溫暖和固攝作用就會失常 表現:后背出汗多,汗出發冷,出冷汗,畏寒怕冷,乏力,腰膝酸軟,記憶力減退,氣短。 調理:溫補腎陽(桂附地黃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