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要學習《毛選》? 因為《毛選》是教員戰略思想的結晶。 我們要學習《毛選》什么內容? 學習《毛選》分析問題、看待問題的方法,最終可以運用《毛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改造我們的人生和世界。 正是如此,我在《讀毛選學戰略》中分享的不是一些趣聞軼事,而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比如第1章講的就是“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第8章是戰略 3 原則、第 9 章就是重頭戲方法論——矛盾分析法等等。 世界觀告訴我們要如何正確看待分析事物,3 原則告訴我們為人處事遵循什么戰略原則,矛盾分析法告訴我們如何運用矛盾論分析問題。 注重方法實踐,而不是為了讀而讀,這是我讀毛選的基本原則。 這也是我寫文章的一個特點,一方面我們要從整體上讀毛選的結構,比如為什么《毛選》第一篇是它。另一方面,我們要學習教員分析判斷事物的視角和方法,比如為什么要從階級分析入手。 有些時候,我也會運用毛選中的方法來分析時事,畢竟我的底層還是個戰略顧問,比如毛選 8 個字,破解內卷魔咒。 我希望,大家能夠跟著我的視角,走進教員的世界,去細細體味教員的問題,感受他的睿智和偉大。 我相信,這將是一段十分有趣并且意義重大的歷程。 今天,我將繼續講一下教員分析事物的手法,因為這是我認為學習毛選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這個分析手法,教員早在 1925 年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使用,99 年已經過去,但是很多人仍然不知道,更別提使用,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1、教員分析事物的手法 在《為什么《毛選》第一篇是它?》中,我曾經講過,《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之所以放在第一篇,是因為這篇文章分析事物的手法具有代表性。 什么是代表性? 代表性就是說,這種分析手法是教員常用的分析手法,這種方法不僅在第一篇中出現了,在后面文章中也會高頻出現。 可以說,某種程度上這種方法代表了教員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也就說,我們掌握了這種方法,就掌握了教員分析事物的代表方法(之一)。(更多分析方法,且待后面分解)。 那么,這種方法是什么方法呢? 就是對事物先進行分類,然后分析事物性質,再分析事物與其他事物關系的方法,我在《讀毛選學戰略》中稱之為三元分析法。 三元指的就是分類、性質和關系,分類就是對事物分類,為此我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為什么要從階級分析入手?;性質,就是分析判斷事物的性質;關系,就是事物之間的矛盾關系。 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教員就用了這種分析手法,將整個社會分為 5 個階級,然后分析各階級的性質,以及與其他階級的關系影響。 我們以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為例。原文是這樣寫的: 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在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國,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完全是國際資產階級的附庸,其生存和發展,是附屬于帝國主義的。這些階級代表中國最落后的和最反動的生產關系,阻礙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他們和中國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特別是大地主階級和大買辦階級,他們始終站在帝國主義一邊,是極端的反革命派。其政治代表是國家主義派(1)和國民黨右派。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我用三種不同的顏色來區別分類、性質和關系的分析。 在上面原文中,紅色代表分類,紫色代表性質判斷,綠色代表關系影響。 在原文中,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是類別,關于為什么這么分類請查看文章《為什么要從階級分析入手》。 “附庸”、“最落后和最反動的生產關系”,是對這個階級的性質判斷,也可以說是定性判斷。 “其生存和發展,是附屬于帝國主義的”“和中國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他們始終站在帝國主義一邊,是極端的反革命派”,這是分析這個階級和革命的關系影響。 如果你按照我的方法去分析一下,教員分析其他幾個階級的原文,你會發現,分析手法是相同的。 這就是教員分析事物方法(之一)。 其實,不僅是這篇文章,其他文章中,教員也是如此分析的。 2、《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在上一篇文章《看完教員的這篇調查報告,我不禁感嘆:滴水不漏!》,我分析了教員《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整個報告的結構,這次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報告中的細節分析。 首先看報告框架,你可以發現,報告為了實現答復“黨內黨外對農民革命斗爭的責難”的目的,對報告做了針對性的調整,將農民運動的嚴重性、規模介紹、性質變化放在最前面,緊接著就是回應其他人對農民革命斗爭的責難,最后才是全面分析評估農民運動。 以上是整體的框架,從框架中(尤其是 14 件大事部分),我們也可以看出分析手法依然是對事物進行分類,然后逐類分析各個事物的性質及其關系影響。 我們再來看,教員在“革命先鋒”部分的分析,其中就把農民分為了富農、中農和貧農三種(長沙調查:貧農占 70%、中農 20%、地址和富農占 10%),然后貧農又分為赤貧和次貧兩類,然后再逐個分析富農、中農、貧農對革命的觀感。 你看,依然是分類、性質和關系。 其實,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因為這正是教員分析事物常用的方法,也可以稱之為矛盾分析法。 教員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寫到“大家明白,不論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質,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關聯,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規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意思是說,如果想做好一件事,就必須知道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質、它和它以外事情的關聯,這樣就知道了這件事的規律,就做好了這件事。 如何知道那件事的情形呢? 那就是運用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全面客觀聯系的分析事物,對事物分類,分析事物的性質及相互之間的關系。 所以,我們應該如何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3、如何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教員說,“我們看事情必須要看它的實質,而把它的現象只看作入門的向導,一進了門就要抓住它的實質,這才是可靠的科學的分析方法。” 意思是說,我們做事情要看到本質,把現象看作是入門的向導,也就是尋找到本質的向導。 如何看到本質?那就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如何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那就是運用矛盾分析法對現象進行分析。 分析什么? 全面、客觀的對現象對應的具體事物分類,分析事物的性質及其聯系,分析的過程中,或者說其性質,就已經開始接觸到了本質的東西。 比如“痞子運動”只是現象,那本質是什么呢?本質是農民運動是革命的先鋒,為什么呢? 因為把農民分為富農、中農、貧農,貧農又分為赤貧和次貧,當逐一分析之后,就會發現雖然是農民運動的,但是富農是“消極的”,中農是“游移的”,貧農則是堅決的。 貧農領袖中 85% 是變得很好的,只有 15% 還有一些不良習慣,這只是“少數不良分子”,通過整頓內部紀律就可以改進,而不能說是“痞子運動”。(這個部分你可以理解為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 正如書中所說“沒有貧農,便沒有革命。若否認他們,便是否認革命。若打擊他們,便是打擊革命。” 可以說,整體上,農民階級是革命的先鋒,尤其是其中的貧農階級。這就是事情的本質。 而部分人所謂的“痞子運動”和“革命先鋒”的現象,恰是我們獲得本質的向導。 4、結語 99年前,教員就在用的分析手法,到現在依然沒有過時,并且適用幾乎所有領域。 你可以對用戶分類,然后運用矛盾分析法,找到你的目標用戶。 你可以對對手分類,然后運用矛盾分析法,找到你的戰略級對手。 你可以對工作分類,然后運用矛盾分析法,找到工作中的主要矛盾。 你也可以對人生中主要的幾件事進行分類,然后運用矛盾分析法,找到人生的主要矛盾所在。 …… 然而,這樣的分析手法,現在的我們卻很少知道,更少人能夠運用自如。 難道不悲哀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