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對于CXO行業來說,市場最焦慮的,就是在地緣政治的困擾下,出現“逆國際化”的趨勢。那么,這個情況發生了嗎? 恰逢半年報節點,企業財報給了我們一個觀察窗口。基于藥明康德等企業最新披露的半年報,我們能夠得出的結論是:分工不變,趨勢依舊。 藥明康德半年報顯示,國際合作仍在按部就班地進行,在手訂單歷史上首次突破400億規模,達到431億元,剔除新冠商業化項目同比增長33.2%,遠超市場預期。 不僅是藥明康德,目前已披露半年報預告的凱萊英和康龍化成,基本也都印證這一點。 而從BioCentury的行業調查也能看出,貿然中美脫鉤將給藥企帶來供應鏈風險,甚至造成產能替換擠兌危機。正因此,透過半年報看,國際制藥行業的專業分工趨勢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 立足未來,這一趨勢也不會為外力所改變。核心在于,CXO作為全球專業分工的產物,價值在于在能否“多、快、好、省”地助推客戶完成新藥的上市。 國內CXO的崛起邏輯正在于此。依靠國內工程師紅利和制造業供應鏈優勢發展起來的CXO行業,為全球創新藥研發效率的提升添磚加瓦。在這一邏輯之下,藥明康德為代表的中國CXO產能,很難被輕易取代。 盡管《經濟學人》報道稱,一些制藥商正在尋找來自印度的替代供應商。在中國之外,印度是同類服務的主要來源,具有一定競爭力,但也存在質量標準過于寬松等令醫藥界擔憂的問題。 除了合規問題,高端產能稀缺,大規模產品響應、交付能力不足,也極大限制著印度CXO產業的發展。 對比之下,國內CXO產業已經在發展中形成了強大的產業聚集效應,并在全球比較中脫穎而出。這種體系性的優勢一旦建立就很難被顛覆,因此,具備“全球比較優勢”的國內CXO行業,會不斷拓寬自身的護城河。 換句話說,盡管面臨著國際局勢的困擾,但只要全球醫藥產業繼續以創新為核心,國內CXO企業的日子不會太差。 至于地緣政治的變化和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的確會給行業帶來波動,但并不會改變行業發展趨勢,影響最終格局。 / 01 / 審計數據背后的繁榮 不久前,有海外機構通過小規模調查,指出美國生科公司對中國公司合作信心下降。不可否認,地緣因素確實造成了部分企業的擔憂和觀望態度。 但是,總體而言,基于國內CXO企業的業務表現和業績數據來看,國際分工的趨勢并沒有發生明顯改變。 首先,國際合作仍在按部就班地進行。 例如,在2023年,藥明康德接受了來自全球客戶、監管機構和獨立第三方的質量審計共計748次,以及來自全球客戶的83次信息安全審計。這意味著,藥明康德平均每天接受超過2次有關新藥研項目的質量審計、每月超過7次信息安全審計。 在日常CXO合作中,制藥企業客戶通常會通過合格供應商資格認定、定期或不定期的質量審計等形式,參與CXO服務過程。上述這組數字,反映了藥明康德業務的繁榮程度。 雖然這次在半年報中藥明康德并未更新該部分數據,可能需要等待年報時再整體對比下24年的情況,但另一組數據也一樣透露了忙碌的景象。上半年,在維持現有超過6000家龐大活躍客戶基礎上,公司新增客戶超過500家,日均將近3家。而進一步探究,能夠最終確定為客戶,在此之前尚需要經過多個步驟,客戶發布請求提議書,供應商參與競標,在確認合作關系后才能開始進行工作。 這說明,地緣因素對國內CXO企業所造成影響,并沒有市場情緒那么大。 從BioCentury的行業調查也能看出,盡管不少受訪者認為,供應鏈中建立冗余是有意義的,這樣能夠避免依賴任何特定國家。但令90%以上受訪者不安的是,產能替換擠兌問題。 一方面,若是將中國CDMO轉移至其他地方,將大大減慢他們的藥物開發進程;另一方面,當所有人都在做同一件事的事后,將沒有足夠的非中國產能,這最終會對小型生物科技公司造成毀滅打擊。 換言之,貿然中美脫鉤給藥企帶來供應鏈風險,甚至造成產能替換擠兌危機。 其次,另一核心指標,新簽約訂單方面的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截至6月30日,公司在手訂單余額431億元,較去年年末增加了超過77億元。此前有這么大的增幅還是在21年末,當時較20年中報在手訂單增加了133億元,而在此后的兩年時間中藥明康德的營業收入直接翻番從200億規模突破至400億元。Covid-19公共安全事件結束后,藥明康德再次迎來一波需求的大幅增長,亦能證明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需求依然是去尋找能夠滿足它的地方。 藥明康德之外,國內目前已披露半年報預告的凱萊英、康龍化成,基本也都印證這一點。 凱萊英在業績預告中表示,2024年新簽訂單同比增長超過20%,其中,來自歐美市場的客戶訂單增速超過公司整體訂單增速水平。 康龍化成則在業績預告中表示,公司全球客戶詢單和訪問較去年同期有所回暖,新簽訂單金額同比增長超過15%;并且,其實驗室服務得益于新簽訂單的回暖,二季度收入創歷史新高。 進一步擴展至海外CXO企業,如臨床部分的medpace和IQVIA也均錄得了積壓訂單的增長,而歐洲的CDMO企業Lonza也表示在詢單中早期工作需求也有所增加,并直接表示這主要是歸因于生物技術領域的資金健康狀況,而不是生物安全法。 這也意味著,無論是現在還是國際客戶對未來的預期,國際制藥行業的專業分工趨勢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 / 02 / 杞人憂天的安全問題 盡管美國政客對于國內CXO企業可能對知識產權安全帶來威脅的擔憂和指控,一度令行業風聲鶴唳。 但當拋卻短期的情緒因素,回歸商業與常識,我們會發現,此前海外渲染的數據安全等問題,除了政治博弈因素,更多是杞人憂天。 藥企的長期發展是依靠不斷的創新,而對創新的保護則是一切的前提。對于CXO企業來說,客戶大量投入創造的財富密碼必須被嚴格保護。 因此,應對各類客戶不同標準的知識產權保障需求,一直是所有CXO企業的必修課。各類CXO企業均已構建相應的體系,確保知識產權得到全面保護。 例如,藥明康德被業內熟知的,是預防(Prevention)、保護(Protection)、起訴(Prosecution)的知識產權保護3P原則,其通過全面的IP管理系統和侵權責任追究制度,為客戶提供世界一流安全的IP保護。 所謂預防,不難理解。藥明康德的知識產權管理極為嚴苛,從合規審計、員工管理、項目管理到信息管理與物資管理,均有規范制度。根據其此前在ESG報告中的表述,甚至在與客戶或潛在客戶開展交流溝通前便要簽訂《機密信息披露協議》,將商業秘密保護工作前置到合作開展之前。 保護則是重中之重。一款藥物研發過程中涉及的化合物合成、活性測試、藥性評價等,康明康德不同部門都能獲得各自的數據并進行深入研究,但部門之間的數據并不相通。 也就是說,除了客戶自己,沒有任何參與者可以看到數據全貌,也無法對化合物的成藥性做出正確判斷。 根據此前公司聯席首席執行官楊青博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的細節中可以看到,藥明康德在研發測試生產過程中的實驗樣品的標記,是以條形碼及類似的形式加強保密性。樣品管理流程高度數字化,研究人員本身無法獲知所做的項目內容和對應的客戶信息。一個項目,如果涉及藥明康德多個業務部門,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密碼體系,只有客戶才能看到所有的跨部門的相關數據。 另一個保護細節在于,藥明康德對人員和設備的管理十分嚴格。根據辦公及研發等場所的涉密級別,明確劃分不同等級的門禁權限。比如從事化學合成FTE業務的研發人員的門禁卡,只能開5扇門,分別是實驗樓的大門、實驗室所在樓層的門、對應化學合成實驗室的門,辦公室以及樣品分析實驗室的門。 與此同時,藥明康德還會主動識別潛在風險,定期進行內部審計,同時接受客戶針對數據安全、數據中心管理、一般性控制流程的信息安全審計。 基于3P原則,截至目前,藥明康德均100%符合審計要求且無重大發現項,從未發生重大網絡安全事故或商業機密泄露。也正因此,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的客戶,都選擇繼續與之合作。 事實上,世界一流大藥企均與藥明康德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這本身就表明它們對藥明康德知識產權保護的認可。 不僅是藥明康德,其他參與國際化的國內CXO企業也都是如此。所以,盡管市場有所擔憂,但在有力的事實、數據支持下,整個行業分工的趨勢仍在穩步推進。 / 03 / 關乎預期的核心本質 雖然市場對于CXO行業憂心忡忡,但當我們回歸產業本質邏輯,最需要關注的核心問題只有兩個: 第一,藥企對于CXO企業的依賴會不會消失;第二,國內CXO企業在“降本增效”方面的優勢會不會消失。 目前來看,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非常明確的。 在產業方面,藥企對于CXO的依賴是會一直持續下去。核心在于,CXO誕生的根本原因是效率的提升,這是產業鏈成熟后所必然發生的事情。 創新藥逐年遞增的研發投入和日益提升的外包滲透率,是行業未來增長的動力。Frost&Sullivan預測,2021-2026年,美國醫藥研發外包比例將從50.3%提升至60.5%,中國也將由39.6%提高到52.2%。 盡管在短期不利大環境的擾動下,行業增速出現放緩,但如今發展拐點已經顯現。一方面是企業環比上漲趨勢,不僅是國內CXO企業的業績預告,海外頂級CXO IQVIA的二季報,也體現出同樣的趨勢;另一方面是需求趨勢,根據BioWorld報告,二季度新興生物科技融資額達到22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2%;上半年生物科技融資額約為700億美元,幾乎等同于去年全年的總和。 只要創新依然是全球醫藥產業的主線,那么,作為“賣鏟人”CXO的日子就不會差。且在目前一個復雜的環境下,創新的另一端藥企和biotech也面臨著從資金到定價的諸多挑戰,提升效率、速度和成本競爭力早已成為創新的主要參數,而這樣的參數單靠其自身是遠遠無法達成的。 關于第二個問題,其實更多是市場擔憂,以藥明康德為代表的中國CXO產能,會被輕易取代嗎? 答案是否定的。 CXO作為全球專業分工的產物,價值在于在能否“多、快、好、省”地助推客戶完成新藥的上市。橫向對比來看,國內CXO產業已經在發展中形成了強大的產業聚集效應,并在全球比較中脫穎而出。 在比拼專業水平和服務能力方面,即幫助藥企降本增效方面,國內CXO企業的優勢是其它海外國家企業難以比擬的。 比如,在模式方面的創新,藥明康德是業內少有的能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端到端”的新藥研發和生產服務企業,并且能在全球整合優質資源。這種一條龍的服務,免去了生物科技公司在各個環節尋找新合作伙伴的煩惱,省時省力還能保證效率的最大化。 最大程度為客戶降本增效,藥明康德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自身邁入高質量發展的軌跡。最直接的體現莫過于,當全球醫藥步入下行周期,藥明康德業績不可避免受到影響,但其卻能將盈利能力維持在高景氣度時期,2019年以來其經調Non-IFRS歸母凈利率逐年提升,由18.7%提升至2024年二季度的26.57%。 不僅是藥明康德,而是一個集群如凱萊英、博騰股份等以及二線企業以及背后中間體與起始原料企業全產業鏈的支撐。疫情期間國內CXO助推新冠藥物Molnupiravier、Paxlovid等快速上市,就是很好的例子。 從BioCentury的調查也能看出,超過75%的受訪者中表示會與中國的CDMO伙伴合作,否則會使美國企業在全球處于劣勢,主要是無法獲取中國公司提供的高效、高質量和成本有效的服務。 這就是產業鏈聚集效應,更進一步而言,國內CXO行業與光伏、新能源等行業,都可以被視作是全球比較優勢制造業。 那么,這種全球比較優勢在制造業中是如何形成的? 簡單來說,走過行業初始發展階段后,國內CXO行業憑借“性價比”優勢,打入全球產業鏈。行業隨之進入第二階段,藥明康德等龍頭涌現,但仍需要不斷擴產能、進一步打入全球市場,行業供需都在快速擴張。 而在長期優勝劣汰中,CXO企業通過自身的模式創新、工程師紅利、技術積累產業鏈配套等,構筑起自身強大的護城河,不易被新的進入者顛覆,供需格局穩定,需求擴張的紅利會落在龍頭企業身上,龍頭的成長速度可能超過行業成長速度。 此時,行業將進入第三發展階段。 當然,國際環境方面,由于產業比較優勢突出,部分國家也頻繁利用產業政策、關稅武器做文章,但從長期角度看或很難影響行業最終格局。 因為,一旦產業鏈聚集效應持續顯現,意味著其在創新能力、綜合成本、組織能力、響應能力具有綜合性的優勢。這種體系性的優勢一旦建立就很難被顛覆,因此,具備“全球比較優勢”的制造業,會不斷拓寬自身的護城河。 因此,醫藥產業作為高度全球化的行業,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產業鏈上各有分工、優勢互補。在這一產業本質邏輯下,包括藥明康德在內的CXO企業,仍會是全球制藥產業的中堅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