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有一篇非常有名的古文,名《賣油翁》。
曾入選中學課本,成為人人必學的古文。 即使過了許多年,談起《賣油翁》,詩詞君依然記得那句“無他,惟手熟爾”,腦中依然會浮現賣油翁高高倒油的畫面。 可是,你知道嗎? 《賣油翁》被選入課本時,最后一句是刪掉的。 刪掉的最后一句是什么呢?為什么要刪掉呢? 且聽我慢慢道來。 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 ,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笨得C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蹦巳∫缓J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笨得C笑而遣之。有一次,他在家里的花園射箭,一個賣油翁放下擔子,在旁邊斜著眼睛看著他。陳堯咨很得意,問賣油翁:“你也懂射箭嗎?我的射箭技藝很高超吧?”賣油翁淡淡地說:“沒什么別的原因,只是熟能生巧罷了。”賣油翁毫不在意,說:“以我倒油的經驗,就知道這個道理了?!?/span>于是,賣油翁取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在葫蘆口放置一個銅錢,用油勺往葫蘆里倒油,油從銅錢口進入卻不沾濕銅錢。賣油翁淡淡地說:“我也沒有別的技巧,只不過是手熟練罷了?!?/span>自己引為傲的技能,在賣油翁看來,只不過是熟能生巧罷了,陳堯咨有些尷尬,打發賣油翁走了。任何本領都是練出來的,即使有長處,也不必傲慢自大,否則,會自取其辱。這一句話有兩個典故,一個是庖丁解牛,一個是斫輪老手。他揮舞牛刀,手掌朝這兒一伸,肩膀往那邊一頂,伸腳往下面一抻,屈膝往那邊一撩,動作輕快靈活。庖丁將屠刀刺入牛肉,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猶如音樂一般。一般人砍肉,都是直來直去,要不直接割筋肉,要么直接砍骨頭。一般來說,一個好廚師,一年就要更換一把新刀,而一個普通的廚師每個月都要更換一把新刀。宰牛19年,他解過完幾千頭牛,牛的構造已經映在心里了,他知道哪里有骨頭,哪里好下刀。19年解過上千頭牛,庖丁的好技術,也是熟能生巧,與歐陽修筆下的賣油翁異曲同工。春秋時期,有一位斫輪老人,叫輪扁,已經70歲了,技藝高超。齊桓公大怒:我讀書,豈是你能隨便議論的?你是何道理?說不出來,便難逃一死。砍削木材做輪子,榫眼砍得寬了就會松滑不牢固,砍得緊了就會澀滯而裝不進去,不松不緊,才最得心應手。這種奧妙說不出來,但卻有技巧。可惜我兒子不能明白這個奧妙,也不能從我這里掌握這個技術。正如您讀書,圣人已逝,難以言傳的妙理也死了,如此說來,您說的圣人之書,不就是糟粕了嗎?砍了七十年的木頭,其中的妙理早已熟于心,熟于手,正是熟能生巧的意思。歐陽修在《賣油翁》結尾,舉這兩個例子,強化觀點,與文意十分契合。《賣油翁》全篇都在講陳堯資和賣油翁的對話,起到結尾處“唯手熟爾”和“康肅笑而遣之”都可見康肅的態度。細細品味,余韻悠長,“康肅笑而遣之”和前面傲慢的態度形成對比,效果更強烈。對于初中生來說,這樣一個故事,“惟手熟而”的總結已經足夠。勉勵學生勤學能生巧,熟手后不驕傲不自大,學習的同時,擴展視野。故事在此處戛然而止,有留白之意,還能引發學生自己思考。而“庖丁解?!焙汀绊捷喞险摺笔菤W陽修自己的總結。如若把這一句話加上,學生還要費時間去了解“庖丁解?!焙汀绊捷喞险摺钡墓适?,如此一來,賣油公與陳堯咨的故事就會弱化。 第二、庖丁解牛和斫輪老手所述道理與《賣油翁》主旨不盡相同“庖丁解牛”出自《莊子·養生主》,以“庖丁解牛”為例,講述養生應當順乎自然,方能游刃有余。“斫輪老手”則是說明真正的道理不在書中,而在實踐中。歐陽修博古通今,提煉“庖丁解?!焙汀绊捷喞鲜帧敝惺炷苌傻牟糠峙c《賣油翁》類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