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用炙甘草湯就沒有效呢?我們來看看用方經驗: 大劑量生地:炙甘草湯方中生地黃為一斤。據考證,經方1兩折合13.8g。故生地黃用量須大(至少48g)。如果你低于這個量根本就不是炙甘草湯,如果再把甘草用錯了,那更不是炙甘草湯了。 清末曹穎甫《經方實驗錄》“生地至少當用六錢(約22g),桂枝至少亦須錢半,方有效力。若疑生地為厚膩,桂枝為大熱,因而不用,斯不足與談經方矣”。如果你看到一個名老中醫生地只開15克,斯不足與談經方矣。象這樣的名老中醫能跟他學中醫嗎?那只會誤人子弟。 煎服法:煎藥時遵守仲景的煎服法加清酒同煮,可消除或減輕生地黃滋膩礙胃的弊端。 有人會問何教授,生地用48克,64克,80克,患者會滋膩礙胃,不想吃飯,肚子脹。但是在這里,負責任的告訴你,只要加了白酒,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炙甘草湯可以不加白酒嗎?可以的,這是誰告訴我們的?這是藥王孫思邈告訴我們的,他寫復脈湯里,就沒有用到酒。但是,如果不用清酒,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患者就會滋膩礙胃,出現胃不舒服。這個時候,自己可以解決,吃一片嗎叮啉就可以解決。 炙甘草湯加了酒,味道特別好,沒有加酒味道差一點。古代的清酒到底是什么東西?是不是我們現在瀏陽河,二鍋頭,老白干,茅臺,五糧液?當然不是。 清酒最早見于《周禮·天官·酒正》,記載為“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 宋·李昉等著《太平御覽》引魏朝郎中魚豢《魏略》一書,說:“太祖(曹操)時禁酒,而人竊飲之,故難言酒。以白酒為賢人,清酒為圣人。”可以看出,清酒、白酒并存或相對。 也就是說在古代,清酒和白酒可能是一個東西的不同部位。 古代釀酒工藝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果實谷類釀成的有色酒,一種為蒸餾酒。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故燒酒的出現應晚于仲景之時,故可認為清酒為有色酒的范疇。 所以,古代的酒不可能是蒸餾酒,因為醫圣張仲景那個年代還沒有蒸餾酒這個技術,因此,張仲景那個年代的清酒應該是果實谷類釀成的有色酒。 李時珍認為“今入藥佐使,專用糯米,以清水白面麴所造為正。黃酒有灰……谷氣既雜,酒不清美,并不可入藥。” 從這一段話,我們便知道,古代的清酒100%是糯米酒,不是黃酒,也不是啤酒,更不是醋。 糯米酒常分層,上層透明,質清稀,下層較稠厚,質濁。清酒與白酒相對,多數學者認同上層為炙甘草湯之清酒,下層為瓜蔞薤白白酒湯之白酒。 所以,這個糯米酒是分層的,糯米酒的酒精濃度多在5%-20%,我們在家自己煮的那個糯米酒,有的叫甜白酒,有的叫醪糟《金匱要略》瓜蔞薤白半夏湯中的白酒,應是糯米酒之下層。《傷寒論》炙甘草湯中的清酒,應該是糯米酒之上層。 有人會問,何教授用酒的都是二鍋頭,因為現實情況要是真正去找這個糯米酒還真是不好找,現在超市里面賣的糯米酒都加了大量的糖。如果能找到真正的糯米酒可以用兩瓶糯米酒來煮,當然很好。找不到,那就只能20ml~40ml的高度白酒來代替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