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新的生僻成語,我就興奮得不行,感覺像是發現了寶藏一樣!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新的生僻成語——“嫠不恤緯”。 這個成語怎么讀? “嫠不恤緯”的讀音是“lí bù xù wěi”。沒錯,就是那個“嫠”字難倒了一大片人。這個字其實是個古字,指的是寡婦。整個成語的意思呢,就是說寡婦不擔心她織的布的緯線會不夠,用來比喻憂國忘家,或者形容人憂國憂民,不考慮自己的小家庭。 這個成語出自哪里? 這個成語它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原文是這樣的:“抑人有言曰:'嫠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為將及焉。’” 在這里“嫠”指的是寡婦,“恤”是憂慮的意思,“緯”是織布用的緯紗,“宗周”指的是國家或者周王室,“隕”是隕落、滅亡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是,一個寡婦并不擔心自己的緯紗(即個人瑣事),而是擔心整個國家的興衰存亡,因為這關系到她自身的命運。 這句話通常被用來形容那些具有高尚情操,憂國憂民,將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人。它鼓勵人們應該有超越個人利益的眼光和胸懷,去關心和參與到國家和社會的大事中來。看到沒,這里的“嫠不恤緯”就是說寡婦不擔心織布的緯線,反而擔心國家的興衰。 這個成語還在哪里出現過? 除了在《左傳》里,這個成語在后世也被不少文人墨客引用。比如清朝的薛福成在《上曾侯相書》里就用過:“即或變生不測,而志士仁人,或憂心如焚,或慷慨憤激,猶有嫠不恤緯之風。”這里的“嫠不恤緯之風”就是指那種憂國憂民的情操。 這個成語給我們什么啟示? “嫠不恤緯”這個成語雖然冷門,但它的寓意可是熱騰騰的。它告訴我們,在國家和民族的大義面前,個人的得失顯得那么微不足道。這種情操在當今社會依然有意義。 當然并不是說每個人都要拋家舍業去憂國憂民,但至少我們應該有這種意識,時刻關注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就像那個寡婦一樣,雖然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子,但她卻有著超越常人的胸懷和眼光。 例句參考: 1、在國家面臨困境時,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嫠不恤緯”的精神,放下個人的得失,共同為國家的未來努力。 2、她雖然只是一名普通教師,但卻有著“嫠不恤緯”的胸懷,時常關注社會大問題,積極參與公益活動。 3、真正的愛國者,應當如“嫠不恤緯”般,將國家的興衰看得比個人的利益重要得多。 4、作為一名企業家,他不僅關注企業的利潤,更有著“嫠不恤緯”的憂國之心,經常投身于社會公益事業。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了,學習這些生僻成語和傳統文化,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或者炫耀自己的學識,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精神內涵,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好啦,我們下期再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