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沁言 在河南省汝州市的金庚康復醫院,有一位滿頭白發的老醫生。 他的診室從早到晚都擠滿了病人,有的患者更是不辭勞苦,從全國各地趕赴而來。 每天接診完病人,他都會習慣性地到醫院四樓看一看,在那個特殊的區域里,有一群讓他牽掛著的孩子。 孩子們一看到他,就會熱情地跑過來,擁住他,不停地叫著“爺爺,爺爺”,此時的他,總會露出和藹的笑容。 有一次,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指著老醫生衣服上的工作牌,吃力地念出了“宋—兆—普”三個字。 他開心地把孩子抱在懷里,不停地說“真棒”,此時的畫面,令人動容。 原來,那些圍著他,說話有些吃力的孩子,是一群腦癱患兒。 這位醫生,就是這家醫院的院長宋兆普,也是孩子們眼里的“天使爺爺”。 而那一頭霜白的頭發,更像是他懸壺濟世40多年的勛章,見證著他與3000多名腦癱患兒之間的動人故事。 
一句承諾,點亮了幾千患兒的生命 2009年的一天,宋兆普到當地的一家福利院參加義診。 當他走進福利院時,眼前的一幕讓他的神色瞬間變得凝重起來。 一間狹小的屋子里,十幾個孩子擠在一起玩耍,旁邊還擺放著十幾張兒童床。 那些孩子大多口齒不清,還有幾個孩子看上去五六歲了,走起路來卻還是踉踉蹌蹌。 原來,他們都是腦癱患兒,從小就被父母棄養,而福利院的條件顯然無法讓他們得到有效的治療。 直到義診結束準備離開福利院時,宋兆普的心里還是放不下那些腦癱患兒。 孩子們那幼小的身影和無助的眼神,深深刺痛著他,讓他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于是,他當即做出了一個決定:把這些孩子全部帶回去治療。 同時收治這么多孤殘兒童,必定會產生一筆不小的開支,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 但出門時,他仍然堅定地說了一句:“再難,我也要救!” 隨后幾天,他又將其他幾家福利院的腦癱患兒接回;幾個月后,收治的范圍更是從河南本地擴展到周邊好幾個省份。 患兒人數,從最初的30多名,到500名,再到3000名…… 這持續增加的數字,給醫院的診治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光是尿不濕,每天就要消耗1000多片,奶粉每天消耗四五箱,加上護工費,算下來,孩子們每個月在生活上的花銷就高達五六十萬元。 再加上治病所需的白蛋白,每天要用60支,一支600元,十幾天下來,幾十萬又沒有了。 宋兆普先是花光了自己的積蓄,隨后又發動起醫務人員和當地的學生,向他們籌集一些舊衣服給孩子們做尿布。 隨后,他又變賣了自己的房產和家里祖傳的名貴藥材。 可這些依然不能填補巨大的資金缺口,每天一睜開眼,他就開始為錢發愁。 即便如此,他也沒有絲毫的退縮。 他哽咽著說,如果他不救這些孩子,那他們的人生就徹底沒有希望了。 
情急之下,他不得不動用醫院的公款,共計9700萬元,他全都用來補貼孩子們的治療費。 有了資金的保障,下一步他又全力以赴地攻克技術難題。 每天接診完,不管有多晚,他都要去病房,跟蹤孩子們的病情,分析治療方案。 那一年,他還不到50歲,可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壓力,已讓他早早地變成了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 好在,經過他和醫療團隊的不懈努力,孩子們的健康狀況逐步好轉。 根據醫院統計的數據,3200多名入院的患兒中,有1600多名完全康復,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隨著媒體的廣泛報道,他和這些腦癱患兒的故事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很多愛心人士向他們伸出了援手。 金庚醫院也成為民政部“明天計劃”河南腦癱治療康復的定點醫院,獲得了專項資金的補助。 宋兆普和他的孩子們,終于熬過了陰霾,見到了燦爛的陽光。 每當回想起那段艱難的歲月,他的眼里就會噙滿淚水,而他的一切付出,都只源于最初那句擲地有聲的承諾——再難,我也要救! 對于那些被他救治的孩子而言,這句用愛心包裹著的話語,足以照亮他們的整個人生。 
而孩子們眼里的“天使爺爺”,其實早就是一位名揚四海的“杏林楷模”。 
一手銀針,見證妙手回春的奇跡 1964年,宋兆普出身于河南汝州的一個中醫世家,他的父親宋金庚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宋氏中醫外科的第五代傳承人。 16歲開始,他就師承父親,學習中醫知識,在耳濡目染之下,他的醫術取得了很大進步。 可他并不滿足于此,他希望自己的知識更豐富,醫術更精湛,于是他先后到河南省中醫院、洛陽白馬寺正骨醫院學習深造。 經過幾年的知識積累和臨床實踐,他不僅繼承了父親的骨科絕學,還逐步攻破了中醫外科的好幾項疑難雜癥。 很快,他就成為享譽一方的全科醫生,并創辦了金庚醫院,每天都有很多患者慕名而來。 前不久,在他的診室里,發生了這樣的一幕: 一位坐著輪椅的女子,滿臉愁容地說自己飽受疾病的煎熬已經半年了。 在進一步詢問病情之后,宋兆普問她為什么一個人來看病,家屬怎么沒有陪同。 那名女子回答說自己的女婿正在外面停車。 宋兆普讓她給女婿打個電話,催他快點過來幫忙。 可就在她拿起手機撥號的那一瞬間,宋兆普已經替她完成了正骨。 電話剛剛撥通,還沒來得及說上一句話,她就從輪椅上站了起來,一邊來回走動,一邊念叨著“太神奇了”。 其實,在他的診室里,這樣神奇的正骨“魔法”,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很多患者,從各地輾轉奔波十幾個小時,到他那里后,“咔咔”兩下就解決了問題。 不僅如此,那一手銀針,也被他使得“出神入化”。 2023年2月的一天,北京西站的候車廳傳來了“緊急尋人”的廣播聲,一名旅客突發疾病,情況十分危急。 正在候車的宋兆普,聽到廣播后,拿起隨身攜帶的銀針,立即趕往旅客身邊。 當時,那名男性患者大汗淋漓、身體顫抖,神志模糊不清。 宋兆普迅速用銀針刺向相應的穴位,并叮囑他深吸氣,不到兩分鐘,患者的癥狀就得到了緩解。 通過進一步把脈,確定患者已無大礙,宋兆普又叮囑了幾句,才放心離開。 他說,銀針是他出門的必帶物品,這些年,他出門遇到的危重病人共有十多次,每次他都利用針灸療法幫患者化險為夷。 從醫40多年,他靠著一手銀針和高超的把脈技術,再配上中藥的調理,已經為超過100萬的患者改善了癥狀。 宋兆普的診室,掛滿了大大小小的錦旗和感謝信,每到年底他就一一收起,第二年又會有新的患者送來。 他用精湛的醫術讓很多飽受折磨的病人重獲了新生,也讓很多瀕臨破碎的家庭從絕望中看到了希望。 那些大大小小的錦旗、那些動情的眼淚,還有那些情不自禁下跪的身影,就是最好的證明。 然而,令大家難以置信的是,這位妙手回春的老中醫,40多年以來,從未收取病人的掛號費、正骨費和針灸費。 這一點,竟是從他的父輩開始,就定下來的規矩。 
一份初心,傳承大醫精誠的德馨 回顧自己的從醫生涯,宋兆普說,對他影響最大的人就是自己的父親。 在他的記憶中,父親每天都要接診200多個病人,很多病人被抬到診所時痛苦不堪,經過父親的治療后就能得到緩解。 每當看到那一幕,宋兆普的心里就對醫生這個職業充滿了向往,他希望可以像父親一樣,用自己的醫術治病救人。 父親對他要求十分嚴苛,每天督促他背誦各種醫書,背不會就懲罰他;學做手術時,父親從來都是先讓他自己摸索,再去指導。 父親告訴他,跟“教”比起來,“悟”會讓他讓學得更快,記得更牢。 而父親對他的影響,不僅表現在這種勤勉刻苦的態度上,更可貴的,是那份醫者的仁心。 父親教導他,要把病人當作自己的恩人和親人,因為,醫生的醫術和經驗都是從病人那里獲得的。 40多年來,他始終謹記父親的教誨:習醫之人必須有德,無德者不可從醫。 而醫生的德,反映到行動上,首先就是對患者的關愛。 他從來都不會讓患者接受不必要的醫療,他認為那是“缺德”的行為。 當看到患者不用花錢或是花小錢就能解決問題,他就會跟著患者一起開心。 而當遇到患者拿著厚厚的化驗單,來向他尋求最后一絲希望,他的心情也會格外沉重。 日常接診中,他會像朋友一樣和患者說說笑笑,幫助他們調節緊張的心情,還會像長輩一樣對那些“不聽話”的患者嘮嘮叨叨。 
他從不仰仗自己醫術高、名氣大,就隨意怠慢患者。 同時,作為“宋氏中醫外科”第六代傳承人,他還認識到自己的肩上扛有更大的責任,那就是將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找他看病的患者中,有不少是來自海外,他們同樣驚嘆于宋兆普的高超醫術。 當他們總是將“厲害”“神奇”之類的詞掛在嘴邊時,宋兆普就會語重心長地叮囑幾句: “厲害的不是我,而是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中醫,你們回去后一定要多多宣傳我們的中醫文化啊!” 為了惠及更多的腦癱兒童,宋兆普經常無償提供技術、藥品,還免費為醫護人員培訓。 在他看來,僅憑自己的力量看病救人是遠遠不夠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他,還曾圍繞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讓群眾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遞交了兩份提案。 盡管長期堅守在診療的一線,但他心里牽掛的,從不只是自己這一家醫院。 如果說,看病救人是他身為醫者最本能的初心,那么傳承祖國的中醫文化就是他胸懷大愛的一份堅定的使命。 
寫在最后 走進金庚醫院的大廳,第一眼就會看到一副醒目的對聯。 在醫院接受采訪時,他總會鄭重地向別人介紹這副對聯: 積德濟世岐黃之術澤萬民,報國利民蒼生大眾獻衷心。 每一次的解讀,他都目光堅定,飽含深情。因為這短短二十幾個漢字,承載著的,是他一生的信念與追求。 古人云:醫之為道大矣,醫之為任重矣。 看病救人,傳承文化,宋兆普仍然步履不停,而他厚重的人生經歷也將照亮更多從醫者前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