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劍的組成 劍由劍身、劍柄和劍鞘三部分組成。 劍身:劍有刃鋒的部分; 劍柄:手握部分,古稱劍莖,劍把; 劍鞘:裝劍的硬套,也稱劍套、劍匣、劍庫、劍室。 (1)劍身包括劍尖、劍鋒、劍脊、劍從和劍刃五部分。 劍末:劍身梢端、劍尖和劍鋒的合稱; 劍尖:劍身梢端尖銳之點; 劍鋒:劍身前端鋒利部分,與劍尖相連的菱形刃; 劍臘:脊與兩從合稱為臘。 劍脊:劍體中線凸起; 劍從:脊兩側成坡狀部分; 劍刃:從外的刃,即劍身兩旁的刃,亦稱劍鍔,分上劍刃與下劍刃; 劍樋:或直接稱為樋,即劍或刀身上的一道被打磨或錘壓出來的狹長凹槽,其作用有減輕劍或刀身重量,改變整個武器的重心,樋并非刀劍必備的部分,也有認為樋可使劍或刀身更為堅固,但存在爭議。 (2)劍柄包括劍莖、劍格、劍首、劍箍、劍緱、劍韁和劍穗七部分。 劍莖:也就是劍柄的把手部分,主要有扁形與圓形的兩種,亦稱劍舌; 劍格:劍莖和劍身之間的護手,又稱為劍鏜、劍鐔、劍珥、劍鼻,護手; 劍肩:有的劍沒有劍格,代之以劍肩。指劍刃最厚的地方。 劍首:莖的末端常有的圓形部分,又稱為劍墩; 劍箍:莖上的圓形凸起的紋飾; 劍緱:在莖上纏繞的繩子; 劍韁:系在劍首的皮繩,用于懸掛在手腕上便于取用; 劍穗:系在劍首的流蘇,又稱劍袍,有穗的劍稱為文劍,佩戴于文人權貴身上,無實際用途。 吞口:也叫劍顎,是為了能讓刀劍入鞘后刀身或劍身不會直接與鞘口金屬磨擦的裝置,同時兼有加大鞘口磨擦力以免刀劍脫鞘的有作用。還可有加固刀身與刀鐔、刀緣之間的固定關系的作用,不過漢劍上大多沒有吞口。 (3)劍鞘 劍鞘上尚有鞘口、掛環、劍鏢等部件。 鞘口:防止劍鞘入口崩裂之裝置,質材多與護手相同(以銅、鐵等金屬制作); 護環:為保護劍鞘,防其變形、崩裂以及方便掛配、系腰之用。無論單環、雙環多裝有寄帶環(或孔),因此又稱帶環。若雙環相連,稱劍衛。 劍鏢:亦稱劍標或劍珌,為防鞘尾因置放地面或撞擊受損而設,亦有用于攻擊之用。漢制為方形,今制則多為微尖之橢圓形。 劍璏:古代裝飾寶劍上的玉飾之一,穿系于腰帶上,即可將劍固定于腰間。又名劍鼻。 目釘:用于固定劍柄和劍莖的圓形固定物,由目釘孔插入固定。可以由銅、鐵、竹、木等多種材料制成。 不同時期的劍制與名稱有所不同。 二、劍的制作工藝 青銅劍的制作相對鋼鐵劍而言較為簡單,通常以泥范失蠟法一次澆鑄而成,成型后再作表面的刮削琢磨使之平整光滑,再進行防銹和裝飾處理。其品質的關鍵在于青銅合金中銅、錫、鉛等金屬的成分配比,配比合適,所鑄之劍方能剛柔并濟。亦有采取二次澆鑄的,即先在泥范中用韌性較好的青銅澆鑄出劍莖、劍格及劍身中骨,并在劍脊兩側預留出嵌合的凹槽,然后置入另一泥范中,用硬度高的青銅補鑄劍刃和劍鋒,這樣就能達到剛柔并濟的目的。 鐵劍的制作較為復雜,其工藝流程十分繁復,現將傳統鐵劍的制作流程按順序介紹如下: 2.1劍身的制作 洗沙:傳統鐵劍的制作是從鐵沙開始的,洗沙即是獲取鐵沙的一種方法。
GIF
煉鐵:將鐵砂通過煉成鐵。 炒鋼:將生鐵砂炒煉成鋼,備用。 煉毛鐵:將生鐵回火煉成毛鐵,并去除雜質。毛鐵:剛出爐尚未經錘鍛的熟鐵。 精煉:進一步去除雜質,使毛鐵更純凈。如堿性轉爐煉鋼法:僅靠吹入熔池的空氣或氧氣與生鐵水中各種元素的放熱氧化反應完成脫碳和脫除雜質的任務,并將鋼液加熱到出鋼(1600℃或更高)溫度。電爐煉鋼法:利用電弧熱,在電弧作用區,溫度高達4000℃,在爐內不僅能造成氧化氣氛,還能造成還原氣氛,因此脫磷、脫硫的效率很高。在實際生產中,鋼往往根據用途的不同含有不同的合金元素,比如:錳、鎳、釩等等。 毛鐵、鋼合煉(折疊鍛打):這一工序較為復雜,將兩者反復糅鍛,分流水、團打、旋焊等,充分結合后,金屬表面會產生縱向水波紋狀暗紋。
GIF
嵌鋼:由于劍材由鐵和鋼糅合而成,刃口處不夠堅硬,即在劍的刃、鋒部位嵌入鋼,此鋼材來自于原先炒鋼所煉。如:切刃鐵、馬齒嵌鋼。優點節約材料,工藝簡單;缺點主體材料強度不夠,易彎曲。 夾鋼:以硬質的高碳鋼為芯鐵,兩面夾軟鋼。如:三枚合。優點彈性好,不易斷裂;缺點外軟內硬,整體性能不穩定。 包鋼:以高碳鋼的薄片包住里面的軟鐵,相對于夾鋼的軟夾硬,包鋼就是硬包軟。如:甲伏鍛、卷合鋼。優點是刀刃銳利剛硬,刀身強韌不易折斷;缺點是刀刃容易崩口。 成型(初):采取熱鍛和冷鍛的方法,根據規格和形狀的要求,漸成劍坯。冷鍛件表面質量好,尺寸精度高,能代替一些切削加工。冷鍛能使金屬強化,提高零件的強度。 上半截冷鍛:為雕刻紋飾作準備,將劍坯一面的下半截充分冷鍛,鍛出劍脊,并使劍從平整。 上半截鏟挫:是劍脊更平直,劍從更平整。 鑲嵌:磨光后,在劍身上用鋼針鏤刻圖案、劍名、店號及定制者囑題之字,嵌上赤銅,經化工處理,使青光劍身上呈現金色,產生色彩對比,具有靈光寶氣感。工匠鏤刻圖案,不用描圖,只憑一支鋼針在寬僅寸余的劍身兩面運針自如,鏤刻黃龍金鳳,栩栩如生,奔騰欲飛;七星如北斗行天,光耀奪目,極具藝術構思。 在鏟銼出的劍從平面上雕刻紋飾或文字。劍的紋飾一為龍鳳七星,即一面為龍紋和七星,另一面為鳳紋和七星。由于需要在雕刻的紋飾上進行“鎦銅”處理,及在刻痕上熔入銅,因此,劍的兩面硬采用不同熔點的銅質,不然當鎦完一面再鎦另一面時,鎦好的一面紋飾中的銅會被熔化而流泄。通常的習慣是一面鎦紫銅,一面鎦黃銅,由于紫銅的熔斷高于黃銅,故先雕刻的一面應鎦紫銅,在龍鳳七星劍中,習慣以紫銅飾鳳,黃銅飾龍,因此先行雕刻的一面應該是鳳紋和七星。 鎦紫銅:將劍身加熱,在鳳紋和七星上熔入紫銅。 平銅紋:將紋飾表面對于的紫銅鏟挫干凈。 下半截冷鍛:準備另一面雕刻。 下半截鏟挫:將另一面劍從鏟挫平整。 雕刻:將另一面劍從上雕刻龍紋和七星。 鎦黃銅:在龍紋和七星的刻痕上熔入黃銅。 平銅紋:將紋飾表面多余的黃銅鏟挫干凈。 全劍冷鍛:將劍身冷鍛平整,劍脊平直,劍從厚薄均勻。 全劍鏟挫:由于冷鍛在劍身上留下許多錘痕,用鏟和銼將劍從表面處理光潔。 熱處理:正火、回火、退火、淬火。 退火:將劍加熱到適當溫度,保溫一定時間,然后緩慢冷卻。這個過程可以細化晶粒、消除應力、均勻組織。可分為完全退火、等溫退火、球化退火、均勻化退火、去應力退火等。 正火:將劍加熱到將鋼加熱到 退火與正火常作預備熱處理。對性能要求不高的工件也可作最終熱處理。 淬火:將劍身加熱到
GIF
![]() 回火:劍身淬火變硬后,再加熱到 覆土燒刃:以調配的泥土覆蓋刀身不需要高硬度的位置,然后將刀劍加熱至特定溫度,當紅熱的刀身進入水中后,赤裸的部分迅速冷卻,而有泥土覆蓋的部位的溫度變化不會非常明顯,導致硬度與赤裸部位不同,從而達到剛柔并濟的效果,在刀刃硬度高的情況下,依舊能保持刀身的良好韌性。 ![]() 整直:調整劍身和劍莖,使劍身不扭不曲。 磨光:將已銼之劍置于厝石上磨光。先用粗石(或粗砂紙)進行粗磨,然后用亮石進行細磨(或細砂紙),最后用養鋒石進行精磨(或砥石)。磨光之工倍于錘打與刨銼。 養光:用養光棒在劍身表面打磨,使劍更光亮,達到寒光逼人的效果。 通過以上工序,劍身的制作基本完成。 現代寶劍的制作很少從鐵砂開始了,一般均用現成鋼材進行鍛打制作,某些特別高檔的寶劍則沿襲毛鐵和鋼糅鍛的技術。 ![]() ?劍格、柄、首的裝配:在與劍身連體的劍莖上依次套入劍格、劍柄、劍首,用劍眼在劍莖的尾端加以固定,劍眼通常采用圓頭六角螺母。某些仿古劍或特種劍不用劍眼,而直接用鉚釘鉚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