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一志愿軍牛瑞山,靠美軍履帶炸毀10輛美軍坦克,楊成武:我為他請功艱苦卓絕的抗美援朝戰爭來到1951年下半年,此時的戰場形態相較之前已經出現了重大轉變,敵我雙方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各條戰線上的重要制高點。 為了爭取到更多的談判籌碼,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向中朝軍隊,在1951年下半年發起了“夏季攻勢”與“秋季攻勢”。 志愿軍則針鋒相對,用持久戰、陣地戰大量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堅守在三八線到38.5度線之間的地區,寸土不讓。 位于魚隱山,加七峰之間的文登川地區成了志愿軍與敵軍的重點爭奪對象。 因為文登川地形開闊,利于坦克進攻,于是美軍便在此處部署了大量的坦克與裝甲車。 時任志愿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楊成武一再叮囑駐防文登川的68軍軍長陳坊仁:“絲毫不能含糊,要特別注意防止敵方集群坦克的進攻。” 68軍結合兵團司令部下發的“反坦克戰術指示”,對美軍坦克進行了重點打擊,涌現出了許多“爆炸英雄”。 其中就有一位來自志愿軍第68軍610團3連的副排長牛瑞山,他在14天的時間里擊毀了十輛美軍坦克。 消息傳到二十兵團司令部,楊成武起初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認為是68軍有意夸大實際戰損。 當實際查明情況后,楊成武司令員高興地說道:我要為牛瑞山同志請功。 那么,牛瑞山是如何擊毀了十輛美軍坦克的?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英雄又身在何處呢? 一、68軍堅守文登川 1951年6月,“聯合國軍”發起“夏季攻勢”,同時向志愿軍陣地發動“特種混合支隊作戰行動”。 “夏季攻勢”與“特種混合支隊作戰”相繼失敗后,“聯合國軍”于1951年9月29日發起新的進攻,即1951年“秋季攻勢”。 敵人發起“秋季攻勢”的目的是企圖利用談判這段時間向北越過三八線,占領志愿軍更多地區,謀求爾后的有利態勢。 這時,志愿軍第一線由西向東的六個軍,有四個軍的陣地遭到敵人的進攻。 抗擊“聯合國軍”“秋季攻勢”的戰役,是志愿軍戰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陣地防御戰。 楊成武司令率領的第二十兵團。主要對手是剛接替李奇微,擔任第八集團軍司令職務不久的范佛里特中將。 范佛里特是西點軍校畢業生,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范佛里特為最大限度減少美軍人員傷亡,他在反擊作戰中所使用的彈藥量是美軍作戰規定允許限額的五倍以上,由此衍生出了“范佛里特彈藥量”的說法。 因志愿軍作戰頑強,加上主要領導指揮得當,“聯合國軍”損失慘重,卻無法向前邁進。 戰役進行到1951年10月5日,東線之敵對朝鮮人民軍第五集團軍駐防的文登公路兩側陣地發起進攻。 在這種情況下,志愿軍二十兵團第68軍奉命接替朝鮮人民軍第五集團軍的防務,文登川防御戰由此打響。 文登川的地理位置特別重要,它位于朝鮮中部的鐵原、金化、平康和金城以東地區,西靠魚隱山,東鄰加七峰,是一條幾十米至600多米寬的南北走向山谷中央貫穿一條公路。 這條公路直通志愿軍后方縱深。 對美軍而言,只要占領了文登川,就能夠從此向北長驅直入。 剛剛上任的美第八集團軍司令官范佛里特,決心要把文登川牢牢掌握在手中。 就在志愿軍第68軍接替朝鮮人民軍第五集團軍防務的這一天,范佛里特連續調兵遣將,派出美二師、法國營、荷蘭營,和韓軍第八師等部隊氣勢洶洶沖向文登川。 在進攻的過程中,范佛里特采用了美軍當時最為先進的“坦克劈入戰術”。 所謂的“坦克劈入戰術”,就是美軍先將20~40輛坦克組成一個集群,先于步兵發起集中沖擊,步兵與工兵跟在坦克集群后面,將敵軍前沿各個陣地之間的聯系切斷,達到逐個占領的目的。 因為范佛里特所使用的“坦克劈入戰術”,令朝鮮人民軍難以招架。 當時情況非常嚴峻,68軍軍長陳坊仁向楊成武司令報告:我軍決定讓一部分部隊提前趕到朝鮮人民軍第五軍團的前沿陣地,協助作戰。 楊成武表示同意,特別叮囑:“你部(68軍)要特別注意防止敵方集群坦克的進攻,對敵坦克可能通過的地區要設置堅強的反坦克區,一定要保證不能讓任何一輛坦克通過志愿軍的陣地。” 至1951年10月9日晚,志愿軍第68軍邊接邊打,全部進入指定位置。 我軍克服諸多困難,同朝鮮人民軍守住了陣地,先后打退了美軍第二師、南朝鮮軍第八師、法國營的多次猛烈進攻。 至1951年10月10日,中朝兩國軍隊防務交接完畢,朝鮮人民軍部隊轉移到新的防御區域。 接防期間,志愿軍第68軍共殲敵900多名,擊毀四輛美軍坦克,自身僅傷亡200余人。 此時,志愿軍總司令部下達最新命令,68軍接防后的任務重點是堅守文登里至楊口公路的一線。 美軍很可能會利用這一條貫穿南北的山川,投入大量坦克作戰。 二十兵團司令部對此進行認真研究,發出了“反坦克的戰術”指示,68軍積極貫徹兵團作戰意圖與指令。 他們通過魚隱山作為核心主陣地,在文登里地區設置了反坦克區。 68軍204師首長還在全師范圍內抽調了100多人,組成了一個“反坦克大隊”,任命610團副團長姚希同為大隊長。 這個反坦克大隊下設兩個中隊,中隊下設反坦克殲擊小組,小組成員配備無后坐力炮等多種火器。 10月11日,即68軍剛剛轉移到新防區的第二天,敵軍見我軍工事尚未鞏固,便派出兩個連的兵力,在十輛坦克掩護下,向文登里前沿陣地635.8高地發起進攻。 在此次阻擊戰中,68軍204師610團團長尚志功正確運用反坦克兵力與火器,擊毀一輛美軍坦克,我軍首戰告捷。 楊成武司令聞訊后,當即向610團指戰員表示祝賀。 10月12日,美軍以航空兵火力對68軍縱深目標發起突擊。 我軍穩扎穩打,又擊毀了數十輛美軍坦克。 經過連續數日激烈戰斗,志愿軍第68軍一線部隊給敵沉重打擊,使其所謂的“坦克劈入戰”氣焰銳減過半,前后共有24輛美軍坦克被志愿軍炸毀。 敵軍連續幾天遭到我軍沉重打擊,不得不改變戰術,采取逐段破壞、逐段前進的戰術手段,繼續向志愿軍發起進攻。 激戰至1951年11月,文登川始終牢牢地控制在志愿軍第68軍的手中。 我軍共擊毀擊傷68輛美軍坦克,其中610團在接防后的24天里,就擊毀擊傷44輛美軍坦克。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610團參與的文登川反坦克戰例,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列為教學內容,同時拍成了軍教片《堅守文登川》。 文登川戰役后,美軍在朝鮮戰場上再也不敢大量使用坦克。 至于志愿軍第二十兵團第68軍,在朝鮮戰場上還創下過其他輝煌戰績,“奇襲白虎團”的主角就是志愿軍68團所屬部隊。 而68軍軍長陳坊仁通過實際行動,完成了司令員楊成武下達的命令:一輛美軍坦克都沒有通過68軍的陣地。 本文的主人公“爆炸英雄”牛瑞山,也正是在這場文登川防御戰中立下特等功。 二、礦工出身的“爆炸英雄”牛瑞山 牛瑞山,生卒年不詳,祖籍河北省定興縣,小時候的他跟著父母來到北京討生活。 不到16歲時,牛瑞山就在北京門頭溝煤礦下井,飽受苦難煎熬,于1946年參加革命,被分到晉察冀野戰軍第六縱隊。 后來晉察冀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為華北軍區第六縱隊,牛瑞山跟隨大部隊參加過解放華北的多次戰役戰斗。 1949年2月,華北軍區第六縱隊被改編為解放軍第68軍;1951年6月,68軍隨第二十兵團入朝作戰。 朝鮮戰場上的美軍試圖利用空中絞殺、海岸和陸地進攻等方式,迫使中朝方面在談判桌上屈服。 面對依靠現代化武器逞兇狂的侵朝美軍,志愿軍第68軍204師610團三連戰士的牛瑞山仇恨滿腔,作戰時特別英勇。 在美軍發起1951年“秋季攻勢”之前,牛瑞山于戰斗中升任副排長。 當了排長后,他又主動擔任埋雷組組長。 文登川防御戰爆發時,牛瑞山經過偵查,想出了“以小股部隊奇襲對付美軍坦克的破敵之法”,得到領導的支持。 前文簡單提起過,美軍在文登川防御戰時,使用了一種名為“坦克劈入的戰術”,即通過幾十輛坦克率先發起進攻,工兵和步兵緊隨其后行動,這讓志愿軍一度陷入苦戰。 牛瑞山曾經當過礦工,他熟練地使用各型號的炸藥和雷管。 當他向連長提出自己有辦法擊毀美軍坦克時,連長非常高興地說道:你要多少人,我就給多少人,只要能炸毀美國鬼子的坦克。 可是,牛瑞山只要了兩名戰士,一名叫鄭力生,另一名叫肖廷璧。 這三人于1951年10月16日晚離開高地,到山腳下埋了許多反坦克地雷。 第二天一早,十多輛敵軍坦克路過這個山腳,卻沒有碰到他們敷設的地雷。 牛瑞山沒有灰心喪氣,他與連指導員一商議,決定趁著夜色把反坦克地雷埋到敵人的大門口去。 于是牛瑞山白天看好地形后,晚上就帶著兩名組員與六箱反坦克地雷,小心翼翼摸到距離敵前沿陣地100多米的地方。 當時敵人在夜間不敢外出行動,只能時不時地向志愿軍陣地附近打上一陣槍。 斷定自己沒有被敵人發現時,牛瑞山讓鄭力生和肖廷璧只管挖坑,挖好坑后他們二人擔任警戒,牛瑞山自己去埋雷。 就這么輪流作業,三個人把帶去的六箱反坦克地雷都埋在了美軍的大門口。 第二天清晨,美軍坦克集群剛出門不遠,就有一輛觸雷,后來被美軍牽引回去。 這天晚上,牛瑞山獨自一人爬到美軍坦克觸雷處,他想看看實際情況如何,發現坦克殘骸被美軍拖回去了,地上只剩下一截破損的坦克履帶。 牛瑞山有些遺憾,他原路退回幾百米,在美軍坦克曾經通過的玉米地里埋了一些地雷。 忽然,牛瑞山靈光一現,他把那截破損的美軍坦克履帶拿來,在剛剛埋地雷的新土上印出痕跡,用此來迷惑敵人。 可是,躊躇滿志的牛瑞山等了兩天,卻沒有一輛美軍坦克經過這片玉米地。 到了第三天,他有點泄氣了。就在這個時候,有兩輛美軍坦克開過來,不一會兒就全被地雷給炸癱了。 為了不讓敵人拖走坦克,610團三連對周圍進行火力封鎖。 天黑之后,牛瑞山又帶著小鄭和小肖摸到被炸癱的美軍坦克周圍繼續埋雷,然后再用那截坦克履帶印出痕跡。 幾天后,十幾輛美軍坦克到了這片玉米地,想把這兩輛被志愿軍炸毀的坦克拖回去。 可他們又中了牛瑞山設下的“迷魂計”,當一輛美軍坦克剛剛接近那輛破損坦克時,觸到了一顆地雷。 另一輛美軍坦克轉換方向接近那輛破損的坦克時,也碰上了地雷。 就這樣,一連二輛美軍坦克同時觸雷,其余美軍坦克遭到志愿軍反坦克火器的射擊,只好趕緊往回逃。 到了1951年10月31日,牛瑞山帶領的“三人小組”就炸癱了十輛美軍坦克。 消息傳到二十兵團司令部,幾位領導起初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認為是不是68軍夸大戰損數字? 經過實際調查他們才發現,牛瑞山確實領著兩名志愿軍戰士,炸毀了十輛敵人坦克。 楊成武司令非常高興,認為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戰果,他立即上報志愿軍總司令部,給牛瑞山記了特等功。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牛瑞山榮膺“爆炸英雄”的光榮稱號,他被中國人民解放軍68軍載入光榮冊,根據其事跡編繪成連環畫廣為流傳。 1956年9月,牛瑞山主動轉業來到陜西銅川礦務局工作。 1961年至1981年,牛瑞山在位于陜西銅川市東郊13公里處的鰲背山下的王石凹煤礦工作了20余年,于1981年8月光榮離休,安度晚年。 斯人已去,牛瑞山“爆炸英雄”的精神永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