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到一次東北,游完哈爾濱,便順便到長春玩兩天,哈爾濱到長春的高鐵很方便,全程只需要一小時多一點,票價109.5元。 到長春之前對這個城市了解甚少。只知道被稱為“汽車城”,還有它曾經是傀儡政權偽滿洲國的首都“新京”。來之前在網上查閱了一些關于偽滿皇宮和舊八大部的介紹。這些官廳舊建筑同樣勾起我的興趣。 “新京”的官廳街——新民大街 長春新民大街,原名新京順天大街,在《新京都市計劃》中,這條大街定位于“官廳街”。“滿洲國”諸多的最高行政機關均建在此條街上,自然形成為“滿洲國”的政治中心街。其北起規劃中新皇宮預留地前的興仁大路(解放大路),南至安民廣場(現新民廣場),全長1.5公里。 正是因為長春的國都建設規劃是在一個幾乎空白的曠野上新建的,所以有機會統一官廳的樣式。在此前后“滿洲國”政府所建造的十幾座官廳,盡管樣式各異,但在建筑風格上,全部都是“興亞式”的設計風格。這種在一個城市用同一種風格建造官廳的做法、長春是唯一一例,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狀況。這些官廳建筑,跟同期在大同大街(現人民大街)的其它一些民間大型建筑相比,在建筑形式的表現上的確是下過很大功夫的。 一到長春高鐵站,便坐公交車直奔文化廣場。這里是偽滿規劃的“御前廣場”,新宮廷和八大部都在周邊。 1935年,按照《大新京都市計劃》,擬在“行政中心街區”北端杏花村處,修建“帝宮”,也稱“新宮廷”。其地域南北長1200米;東西寬450米,總占地54萬平方米。 建筑空間序列布局仿北京故宮模式:有天安門、廣場(時名遙拜池)、午門、宮內府、太和殿、御書房、重華宮、御花園、翊坤門、神武門、宮墻、金水河(護城河)等。但其用地面積和建筑規模卻僅為故宮的1/9與1/5,建筑也非木結構或磚木結構,而是使用當時屬于新技術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1938年9月10日,舉行營造開工式典,至1941年1月,只完成了宮墻、御花園的“萬代池”和幾座小土山(時名“萬壽山”)的植樹,以及“太和殿”的兩層框架施工量。當時因日本軍國主義者挑起太平洋戰爭,導致“財力枯竭”而停工。 目前見到的地質宮是利用偽滿新皇宮的地基建設起來的。建筑地下1層,地上4層,框架結構,占地總面積2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規模比原規劃的要小很多。 長春地質宮長春有史以來第一座采用高臺基、大屋頂、古典彩飾手法設計的仿古建筑。地質宮成功地把中國古典建筑形式運用到新建筑中,建筑為單檐歇山綠琉璃瓦頂,兩側為雙重檐歇山綠琉璃瓦頂,呈“一”字型排開,只是中部屋脊比兩側高出。檐口、斗拱、梁枋都噴油彩,門廊由6根直徑1米以上的圓形朱紅明柱撐起,威嚴壯觀,柱間掛5盞大型宮燈,華貴高雅。1954年建成之后,這里作為長春地質學院教學樓使用,并由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題字命名“地質宮”。 地質宮旁邊的油頁巖綜合樓想必不是同年代的產物,雖然有些綠色的大蓋帽,卻不同于地質宮的宏偉設計,也不似偽滿八大部那興亞式的建筑,倒像是平房后加的屋頂。 地質宮前面的長春文化廣場,原叫宮廷廣場、順天廣場,是1996年改造后改名的。圖中左邊建筑便是偽滿國務院,右邊是偽滿軍事部。 文化廣場的一側,有飼養鴿子的區域,成群的鴿子在這邊飛翔和休憩。 穿過文化廣場來到新民大街。這里集中了偽滿洲國的八大統治機構,俗稱舊八大部。即治安部(軍事部)、司法部、經濟部、交通部、興農部、文教部、外交部、民生部。后來我才知道有部分已經被拆除,原址新建了其它建筑,難怪找來找去,找不齊。 “大屋頂,兩排樹,圓廣場,小別墅。”說的是長春的建筑特征。徜徉在新民大街附近,最能體會到這句民諺概括之精妙。而偽滿八大部各部建筑各具特色,其間各有院落,皆掩映在綠濤之中,錯落有致的高大樓房,典雅幽靜的庭院,集中西方建筑風格為一體,這里的街心帶狀花園與和諧的建筑,把長帶形風景區妝扮得格外俊美。 偽滿八大部所有的外墻都采用了當年最先進的陶瓷貼面技術,而這種技術在世界范圍普及開來,至少已經是半個世紀以后的事情了。而大廳內的地面、樓梯及樓梯圍面都是淡黃底色的水磨石,墻圍多是配套顏色的大理石 。工藝講究,質量上乘,70多年以后,除了極個別的硬傷外,無論是外墻的瓷磚還是室內的地面、墻體,基本保持原色并光滑如 位于新民大街北端東南角的偽滿國務院是偽滿八大部中最宏偉的建筑。可惜正在翻修,保安說要修兩年多,難見廬山真面目,真的可惜了。 歷史建筑能否保留,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它的“通用性”,通用性差的如紀念碑,往往只有被拆除的命運,通用性強的則可改作其他用途。長春的很多偽滿建筑被改作醫院或學校等公共設施。而這座偽滿國務院現為吉林大學基礎醫學院教學樓 偽滿軍事部舊址位于今新民大街與解放大路交會處西南角,1938年竣工。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地上四層,地下一層半,屋頂為兩坡頂,用褐色琉璃瓦鋪蓋,軍事部前身為軍政部、治安部。1943年改為軍亭部。于1970年增加一層,屋頂轉90度。現為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 偽滿軍事部的屋頂頗有幾分日式建筑的感覺。原本不是這個方向的,改建的時候被旋轉了90度。對比以前的老照片,感覺還是原本的設計要好看些。 偽滿洲國司法部舊址位于今新民大街828號,現為吉林大學醫科大學校部。該樓建于1935年。整個建筑物呈十字形,鋼筋混凝土結構。正門朝西,主體三層,地下一層,正中建有塔樓,塔樓為三層。塔樓底層為拱型窗,二、三層為條窗。主樓中上部配以歇山、馬尾、重檐。門廳寬大敞亮,門廳前部,每側由三根圓柱呈L字型排列,頂部用寶藍色琉璃瓦裝飾。主樓第一層為拱型窗。整個建筑用赭石色瓷磚貼面。中部部分高出主體三分之一,用潔白瓷磚貼面。塔頂,屋頂及檐部均以寶藍色玻璃瓦裝飾。、本來,這棟樓是相賀兼介設計的國務院方案,所以,在復雜的塔樓設計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后來,在關于國務院設計方案的確定過程中未被采用。但當時討論的時候,此方案設計的確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設計,“審議委員會”決定雖然不作為國務院,但此設計一定要用,于是,這棟樓就變成了政府的第六廳舍—司法部。從國務院和這棟樓的設計開始,官廳建筑的式樣的“興亞式”被徹底明確,從而作為一種模式,全盤應用于新京,乃至于整個滿洲的官廳主樣式。可惜現在也是在翻修中,看不清細節,希望翻修后能還原原本的真面目。 偽滿洲國交通部舊址,位于新民大街1163號,該樓始建于1935年,1938年落成。偽滿營繕需品局設計,長谷川組負責施工,大樓主體四層,兩翼三層,地下一層。建筑面積5297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平面呈“凵”形,典型的“興亞式”風格。整個建筑用淺褐色寸條瓷磚貼面,用深紅色琉璃瓦敷頂,在坡屋頂邊緣雕有花紋,四條突出墻面的裝飾柱,女兒墻的檐部設有小的垛口,并有石材的壓頂。 偽滿洲國經濟部,1939年竣工,現為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二部。當時被稱作“東洋趣味的近代式”的建筑,是當時順天大街兩側形式和外部裝飾都最簡單的建筑。偽滿洲國經濟部前身是偽滿建初期的財政部,設在北大街原東三省官銀號舊址。1937年,偽滿政府進行機構改革,撤銷財政部,成立經濟部。其主要職責為掌管稅務、專賣、貨幣、金融及國有資產 偽滿綜合法衙擁有優美的弧形曲線和拱形窗,這座建筑曾是偽滿洲國的最高司法機構——“綜合法衙”。從這個角度看,可以清晰地看到它類似西方古堡風格的優美弧線和拱形窗戶,這正是它最突出的建筑特征。這里現在是解放軍第四六一醫院。 偽滿興農部舊址位于今長春市自由大路506號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所在地。原建筑物為二層樓,正門朝北,綠琉璃瓦蓋,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面積9871平方米。1998年后,實業部(附中)的老樓被拆除重建。現在,這里成立東北師大附屬學校,建筑變高了、裝修現代了,除了在新樓的二層上有個象征性的屋檐造型外,已經沒了任何往日的痕跡。同一條街上的文教部也是同樣命運,在2002年被拆除,所以就沒有特地跑過去拍照了。 倒是新民大街一些后建的建筑也是依照興亞式來建造,例如這座吉林省文物物的建筑和下面吉林老干部活動中心。足見興亞式建筑對于長春是影響深遠的。 偽滿洲國國務總理大臣張景惠官邸(西宅),位于今長春市朝陽區西民主大街429號。就在御花園西南面的八一招待所里面,并不難找。1937年建成,地上二層,地下一層,占地面積為1791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042平方米,總經費為14.7萬元,工程由營繕需品局設計,由戶田組施工。主樓一層有會議廳、前廳、接待室、餐飲等服務用房,二層是張景惠的辦公及家屬生活區。院內東花園由樹木、花壇、涼亭、水池、草坪組成,東南角有崗樓,西南角還有兩幢平方,分別為中、日“秘書官”的寓所。 門衛大爺看到我在拍照,和我聊天,說長春有好多這種老房子,都特別漂亮。還問我在哪讀書,怎么現在不用上學?看來我的樣子還是很像學生。哈哈! 關于“興亞式”建筑 這里順帶說一下這些官廳建筑的式樣。當時這些建筑式樣名為“興亞式”(也稱“帝冠式”),是一種以西方建筑框架為主體,揉入東方頂部造型的建筑式樣嘗試。東方人被西方列強欺侮了許多年(日本也一樣),在東方人的心目中,一方面被西方建筑的合理性和藝術性震撼,另一方面更想張揚自己的文化藝術美。當時在新京設計這些官廳建筑時,同樣存在這種糾結。此前長春的建筑基本都是歐美風格的翻版,“新國家”成立了,尤其是日本人已經有了叫板歐美的想法,所以“要有自己的風格”成為當政者和設計者自發的“責任感”。 這種想法的體現,就是在長春留下了一批“興亞式”的建筑,這是在別的城市幾乎見不到的景致。當時在日本,帝冠式已經開始被高度關注(幾年的設計大獎都是此類建筑),中國的南方也在有人嘗試。但長春的興亞式與日本的帝冠式還是有很多差別的,它更多地融入了中國文化的元素,讓中國人看起來更“中國化”。建筑一定會體現出時代的政治特點,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拋開政治元素,僅從建筑學的角度看,這種試圖融合東西兩種文化的嘗試,體現了當初設計師的追求,甚至包括了政治上擺脫歐美列強“獨立發展”追求。關于此類建筑形式的說法,各方站在不同角度,其結論差別很大。個人不甚贊同將此類建筑形式簡單地斥之為“軍國主義”、“奴化需要”、“恥辱建筑”等等。如果是這樣,根本解釋不了同時代中國人諸多的類似嘗試,也解釋不了解放后的北京十大建筑和長春解放后的諸多建筑形態。學習別人尤其是敵人的優點,并沒有什么丟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