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文得了奧運冠軍,我本來還等著看這回媒體要怎么夸她媽,沒想到現在比較火的是她爸。 他們開始宣揚鄭爸爸的「狼性育兒法則」,這一針正好扎在了不少家長的杏仁核上,多巴胺和育兒百年大計同時都被激出來了。 這波宣傳的關鍵詞都是諸如“爸爸不讓喝可樂”,“爸爸要求她必須干到人類頂尖”,“爸爸賣房供她打球”,“聚少離多,見面只能在機場匆匆一瞥”...... 上一次這種“不成功便成仁”的「父愛如山式育兒成功案例」之代表人物,還停留在郎朗他爹。 當一個人生贏家回顧往事的時候隨口嘮幾句家常瑣事,到了聽的人這里就很容變成“育兒真經”。 結果,經過大量發酵與分析,有網友做出了高度總結: 我挺想對這些人說:培養人類頂尖小孩這條路,鄭欽文爸爸行,但你不行。 因為人家鄭爸爸其實是對自己狠,而你們只看到了對孩子狠。 有些人遵從「結果論」,只取一瓢飲,什么關鍵詞夠爽就抓什么關鍵詞。 我猜以前在朋友圈瘋狂轉發《別再逼孩子努力了》和《承認孩子的平庸》的,也是這群人。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人家是一點主心骨都沒有。 前幾天看江旻憓父母的「天花板式中產雞娃路」,有人總結出“帶娃要舍得投資,要走高端路線,要反向領跑”,還讓大家“照抄”; 這幾天看了鄭欽文爸爸的育兒故事,又有人給出了所謂「教育模版」:“帶娃要夠狠,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行弗亂其所為......” ![]() 當年為了模仿郎朗,真有不少琴童家長咬牙切齒地讓孩子不走尋常路,把學琴當全職。 后來他們怎么樣了,沒有人在乎。 還有一陣子非常流行分享一些類似「我是怎么把孩子送進哈佛的」之類的故事,也真有不少家長完全照搬他們的原版教育路線。 后來他們怎么樣了,也無人問津。 孩子是自己的,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每個家庭也不一樣。現在很多人只喜歡說鄭欽文爸爸掏盡家財、背水一戰、豪賭女兒的明天......反而沒有人去講鄭欽文自身的天賦、努力、熱愛。 還有人一本正經地拆解鄭爸爸的戰略戰術,從選擇賽道開始指南: 那你去學登月好了呀,沒人跟你競爭不是很好?唉,插不進的嘴最好還是不要插了。 一切不以自己孩子為核心出發點的勝負欲和虛榮心,統統都是cpu。 孩子不喜歡的東西,家長把命搭進去也是一個笑話; 孩子真正喜歡且有天賦的東西,家長起個推動作用,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至于不出錢又不出力還盼著孩子走上巔峰的朋友們,記住:別人擅長教育,你擅長做夢。 所以現在這種「狼性育兒」沒有普適性,“對孩子要狠”的教育理念只能說是盲人摸象。 教育最核心的東西是尊重孩子的熱愛與天賦,之后是訓練他堅持與努力的品質。 什么“砸鍋賣鐵下決心”,“對娃不狠沒出息”,“虎毒就該去雞娃”...... 從華麗的裘袍里翻出一只虱子,就說虱子是華麗的本質,當然我們是不會中刀,但是要知道:中國家長有千千萬,輕松中刀的占一半。 說不定很快就會有某些體育培訓機構,瞄準這些中刀的家長,讓你全力以赴,赴湯蹈火,甚至砸鍋賣鐵,挑選較小眾的賽道,讓你把娃送進去吃苦。 最后的結果很可能是,體育沒練好,學習也沒成。 很多人家里的娃沒啥耀眼成就,并不是孩子干啥啥不行,是家長聽風就是雨。 他們永遠不從自己孩子本身的能力和興趣出發,而是從所謂的“捷徑路線”和“別人的成功經驗”里摸索自己孩子的未來。 家長最應該做的首先是對自己狠。 而比起“逼自己多賺錢”,“逼自己多提升認知”,更重要的是逼自己走出舒適區,少聽所謂專家、過來人、別人家的父母的各種意見和建議,逼自己多和自己孩子深度綁定,摸索自己的路,成為真正的合伙人和投資人。 有多少人對自己的孩子根本不了解,看別人的娃光宗耀祖,總覺得是人家的孩子爭氣,卻從來不想想自己和別人父母的差距有多大。 我覺得此刻比較重要的是對成功的定義,和對成功路徑的辯證探討。 鄭欽文奪冠了,她很成功,她父親的養育手段因此被證明是成功的。但這僅僅證明這種手段用在鄭欽文這個人身上可以獲得成功,不代表這個手段對任何人有用,鄭爸爸假如有二胎也不見得能復制成功。 在這種巨大的成功面前,我們唯一能確定及肯定的,只有鄭欽文本人的努力,她對自己的付出和責任。 至于其他的,來自家庭的、教練的、社會環境的協助,都屬于后勤,成功后倒推回去看都是好的,但不等于這些因素放在每個人身上都奏效。 教育的成功應該就是培養起了孩子對自己的責任感——在任何領域,任何情況下,只要孩子對自己負責,追求卓越,努力做到自己能力范圍內的最好,那就是成功的。 比如你家孩子雖然到不了人類頂尖,但他在小區羽毛球賽拿了二等獎,在他原本四體不勤、運動神經不發達的原生狀態下苦練半年取得的進步,那你教育孩子已經成功了,因為他學會了讓自己進步,甚至嘗試了基因突變。 ![]() 沒苦不要硬吃。 不是非要父母受多大罪才覺得這是付出,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愛。 也不是非要孩子經歷多大的磨難,恨不得扒層皮,跟親人疏遠,脫離正常社會學習道路,才算成功的必經之路。 吃苦是吃苦,苦難是苦難。 吃苦是苦中有熱愛,有收獲,有價值,那就是幸福的。 苦難就是苦難,不用歌頌苦難,但現在很多人特別好這口,沉迷于自我感動。 如果真覺得孩子經受的是苦難,那就別干了,沒有人生下來就有義務被你逼著去經歷苦難。 ![]() 反過來看,鄭欽文父母為孩子孤注一擲,傾力支持,自己肯定也是從生活到精神都有壓力,這也是吃苦,但這種苦里還是有強大的信任支撐,苦中有樂,這也不是真苦難,這還是幸福。 為孩子投資,給孩子花錢花精力,甚至吃苦,這都是相對容易做到的,最難做到的是信任孩子。 很多人做不到鄭爸爸這樣的極致,是因為不信任。 “萬一失敗了血本無歸怎么辦”的想法充斥在腦子里,信任沒有,何談吃苦背后有幸福感。 ![]() 成功的人背后有方方面面的優勢和支持,任何人的成就都首先都來自于自身的優異天賦和堅毅品格,如果沒有這些,光想著“逼孩子努力”、“對孩子要狠”......那不是懂教育的父母。 那是缺心眼的父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