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大決戰前,東北我軍的實力是最強的,當時總兵力已經超過了100萬人,其中野戰部隊約70萬人。 當時東北野戰軍已經建成了12個步兵縱隊,每個縱隊轄3個師,因此總計是36個師。 但是請注意,36個師的編制是不足以令野戰部隊直接達到70萬人之眾的;實際上東北我軍還有大量的獨立師,在遼沈戰前總計就有15個之多,而且在戰役過程中又相繼組建了3個獨立師。 ![]() 當然除了獨立師之外,東北我軍還有騎兵、炮兵、鐵道兵等技術兵種部隊,最終才有70萬野戰兵力。 遼沈戰役結束后,東北野戰軍通過補充解放戰士和新兵,總兵力進一步增加到了80余萬,而且迅速開始入關作戰。 在入關作戰中,東北野戰軍將各獨立師分編到了各野戰縱隊中,使得東野入關的野戰縱隊均下轄了4個師。 需要說明的是,在1948年11月的時候,東北野戰軍各縱隊已經確定縱隊改稱軍,以及各師的新番號。 不過因為戰役進程的原因,新番號要到天津解放后才正式啟用。 所以嚴格來說,在過渡階段我們看到說東北野戰軍某某縱隊是沒問題的,其實說某某軍也沒問題。 ![]() 我們這里就直接提新的軍、師編制了,比如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改稱第38軍,下轄的三個師分別由第1、第2、第3師改稱為第112師、第113師、第114師。 而上文中也提到了,入關的時候東北野戰軍又給每個縱隊/軍分編了一個獨立師。 具體分給第38軍的是獨立第10師,改番號后就是第151師。 這個師是1948年初,以遼吉軍區第二軍分區所屬的獨立第16、第18團以及第一軍分區所屬的獨立第13團為基礎合編的。 該師編成前的各部曾配合主力部隊參加過法庫、康平戰斗,獨立師編成后主要參加長春方向的作戰。 在改為正規野戰師后,全師的編制跟主力師是一樣的。 當然,因為時間因素,在入關的時候這些剛升格的主力并未達到編制標準,無論人員還是裝備都一樣。 ![]() 但是請注意,東北野戰軍主力師的兵力和裝備標準本就很高,獨立師即便在入關時尚不滿編,可其實力狀態也不弱。 以獨立第10師改稱的第151師為例,全師入關時的兵力數仍然超過了11000人,實數為11447人。 這個兵力數在東北我軍的編制下,距離滿編還差著800多人;但我們也知道,要是跟關內我軍相比,那已經是妥妥的主力師規模了,甚至說關內我軍的主力師也達不到這種兵力數。 甚至一些縱隊的兵力,也不過是一萬幾千人而已。 而在武器裝備方面,第151師在火炮方面的裝備有: ![]() 六零炮77門,迫擊炮18門,火箭炮5門,步兵炮2門,速射炮10門,機關炮1門,山炮10門,總計123門炮; 此外還有擲彈筒37具。 由上述裝備可見,第151師有山炮營,10門山炮的裝備量距離滿編只差2門;實際上若按照三門制炮連的話,10門炮的炮營顯然足夠; 而速射炮、步兵炮是裝備在步兵團級的,平均每個團分得4門沒問題,可以編齊步兵炮連。 迫擊炮18門,平均每個團是6門,每個步兵營的機炮連就是2門,這個也是滿編的;就是團屬的重迫擊炮連,應該是缺編狀態。 至于六零炮裝備在連級,77門六零炮外加37具擲彈筒,總數是114門/具,全師27個步兵連平均每連可得4門/具還多;若將偵察、警衛單位算上,平均每個連為3門/具。 ![]() 而火箭炮其實就是巴祖卡火箭筒,機關炮只有1門,這兩款武器的配置就比較隨機了。 在槍械方面,第151師有長槍3433支、短槍499支,基本上全師的戰斗步兵都有槍,干部配槍也沒問題。 此外在自動槍械方面有重機槍56挺、輕機槍245挺、沖鋒槍352支,此外還有3支卡賓槍。 按照東野的重機槍編制,每個步兵營配6挺,每個團配18挺;以此來看,第151師的重機槍是滿配了。 輕機槍方面,每個連標配6挺,全師合35個步兵/偵察/警衛連,按標配滿編沒問題;部分連隊可以高配到9挺。 沖鋒槍的話,每個步兵班配1支是沒問題的,還能多出一批裝備到技術兵種分隊里。 ![]() 因此,無論是從兵力到火炮,還是到槍械,其實東北野戰軍的獨立師實力都不俗,基本上都是壓過關內主力師的存在。 至于東野當時的主力師,在兵力、裝備方面自然是更加充實了,這也是其強大戰斗力的基本要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