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聲辭舊歲,春風送暖入屠蘇。”歲末年初之際,人們常以筆墨抒發對新年的美好祈愿。宋代書壇巨匠米芾,于公元1099年(宋元符二年)大年初一,在漣水軍使任上,以草書揮毫,創作了致友人的書信——《元日帖》。這封信不僅是一封普通的通信,更是米芾書法藝術之精髓的集中展現,蘊含著他在新春佳節對友人的深情厚誼以及對自我藝術追求的雙重寄托。 ![]() 《元日帖》全文雖簡短,卻情感豐富,字里行間透露出米芾對友人的深切懷念及對書法的執著追求。文中提到“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懷可知”,米芾在元日清晨,于明窗之下焚香靜思,遙向西北方的友人致以深深的懷念。接著,他提到展閱《文皇大令》(即唐太宗手詔),并嘗試臨摹,卻因真跡在前,氣勢懾人,未能成功。這份謙遜與自省,展現了米芾作為書法大家的嚴謹態度。而“新歲勿招口業,佳”則是對友人的溫馨提醒與美好祝愿。 ![]() 《元日帖》作為米芾草書中的佳作,其筆法之精妙,風格之獨特,令人嘆為觀止。米芾的草書,雖學自晉人,卻自成一格,既有古人的高古氣韻,又不失個人的創新風采。整幅作品用筆迅疾,腕力沉雄,線條粗細變化對比強烈,展現出米芾深厚的書法功底和對筆法的精準掌握。提按法的大量運用,使得線條中段多提少按,輕巧妍媚,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元日帖》中的字體結構雖連綿不多,卻巧妙地實現了首尾相接、左右呼應的藝術效果,筆斷而意連,布局生動有序,絲毫不顯凌亂。米芾在結字上匠心獨運,注重大小錯落有致,如“譜”“焰”等大字與“口”“永”等小字形成鮮明對比,整體卻自然和諧,盡顯其深厚的藝術功底。這種表面灑脫不羈,實則結體自由而不失嚴謹的獨特書風,正是米芾草書魅力之所在。 ![]() 米芾善于運用濃淡干濕、大小粗細等書寫技法,點線結合,形成多變的章法布局。作品中既有偏長的線條,如開篇的“元日明窗焚香”,給人以連綿不絕之感;又有短線甚至點的運用,如“懷可”二字之間的游絲線相連,既保持了字與字之間的獨立性,又使整體氣韻貫通,意趣天成。 此外,米芾在字勢的處理上也頗為講究,如“向吾友”三字各有其勢,“新歲”的“歲”和“至彼”二字左右欹側幅度大,卻與上下左右協調自然,不顯生硬。這種對字勢的精準把握,使得《元日帖》在章法布局上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