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一種人人都會有的情緒,但很少有人知道,焦慮障礙,是一種會嚴重影響生活的心理疾病(通俗來講,我們把它叫做焦慮癥)。 就連身處其中的人,可能也意識不到,自己已經受焦慮困擾。 很多得過焦慮癥的人,回顧那段經歷時,會驚訝地發現:焦慮不僅是心理上的,它的生理表現通常從頭到尾都很明顯。 只是這些表現不像皮膚上的小紅點、小黑點一樣,能迅速引起我們的注意。甚至因為太融入于日常習慣,而被視為正常。 存在以下幾種癥狀,不代表你就患有焦慮癥,但如果反復出現,做了各項檢查,又都查不出其他病因,那么你可能就需要注意了: 這或許是身體在向你發出信號:你正處在一種長期焦慮中。 01 肚子經常不舒服 上班總想拉肚子,但又不像急性腹瀉,可以一次性排泄干凈。 有時感覺好些了。但過段時間又會發作,難受的感覺又會回來,反反復復。 做檢查,也沒查出什么其他疾病證據——那么你有可能,是焦慮引起的消化系統紊亂。 人在精神過度緊張時,交感神經系統可能加速胃腸道收縮和蠕動,導致不適;腸神經系統與大腦形成的「腦-腸軸」也會引起內臟感覺敏感性異常,導致腹痛。有時還有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表現——便秘。 它更正式的名字歸類,叫「功能性胃腸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胃,其實是情緒性器官」。 焦慮下,工作日成了受難日。廁所,是避難所。 02 口味變重或食欲不振 你甚至記不清哪天開始,或許是一個下班后的深夜,踏進家門的一刻,你突然非常想吃重油重鹽高甜的食物,炸雞、麻辣燙,或者奶油蛋糕——立刻,馬上。 也可能是和家人或男友吵架后,你非常生氣,變得沮喪。抑或更早,考研前?泡在圖書館的時候? 總之,你變得很渴望一些特定的重口的食物,程度時輕時重,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在互聯網上,它可能會被調侃為「豬癮犯了」。但其實,你也可能是得了情緒性進食(emotional eating)。 它并非是一種生理性的饑餓,而是心理上、突如其來的進食欲,多伴隨口味變重。 本質是人在長期壓力刺激下,大腦傾向于尋求刺激——在有些人身上也表現為食欲下降。 戰斗或逃跑,你承受的壓力,身體比你更知道。 03 沒來由地尿頻、尿急 明明也沒喝很多水,但就是頻繁有尿意,動不動就跑廁所,實際上又沒排出多少尿。 尤其男性朋友,遇到這種小便問題,很容易懷疑自己患上前列腺疾病。但從化驗結果上看,又不存在尿路感染。 最大特征是,白天清醒時尿頻感受明顯,但晚上睡著后就很少或不再起夜。 可以考慮是大腦在長期焦慮狀態下,膀胱周圍肌肉收縮、或腎臟過濾加速,導致的泌尿系統紊亂。 04 強迫晚睡 到了該睡的時間點,總也不肯睡。 一方面想著第二天要早起,還有很多活兒沒干,「再不睡就起不來了」;一方面又忍不住再熬一會兒、再刷一會兒手機。 很多人習慣將其歸結為「自控力」問題,實際上,這種難以抗拒、強迫性的晚睡,也可能是長期處于超負荷的精神壓力、或較高強度的腦力活動后,導致的植物神經紊亂。 多項臨床心理研究發現,測試者的睡前拖延嚴重程度,和焦慮水平呈正相關。學術上,也叫「報復性就寢拖延」(revenge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服從能讓我們撐過白天。但在一個人的深夜,那些未被察覺的焦慮,就會若隱若現地浮出水面。 05 經常不自覺手抖 你可以試著伸平雙手,看看它是不是在微微顫抖。 一個典型的焦慮癥軀體性手抖患者是這樣的:平時工作非常忘我,對自己的身體感受卻很遲鈍。一工作起來,就注意不到自己腰酸背痛等問題。 直到身邊一個同事,突然問了一句「你的手怎么好像一直在抖?」 甲亢?體檢單上顯示甲狀腺也沒毛病;低血糖?也不是;帕金森綜合征?更不存在。 或許,是焦慮下的一種肌肉緊張,導致震顫、抽搐、顫抖。 06 眼皮老跳 這也是肌肉緊張的表現之一,又叫眼瞼(jiǎn)痙攣。 在我們的眼眶周圍,有一些負責控制睜眼和閉眼的肌肉——「眼輪匝肌」。當它們過度收縮時,眼皮就會控制不住地頻繁閉眼、眨眼,看起來就像在「擠眉弄眼」。 跟「左跳財右跳災」的沒關系,是用眼過度的表現。通常因為疲勞、焦慮、精神過度緊張。 如果這一癥狀沒有緩解,而是隔三差五地出現,還伴隨嘴角提起來,整個臉部肌肉都不自覺地抽動,甚至可能是「抽動癥」(tic disorders,TD),它常和 ADHD、強迫相關障礙共病。 07 經常喘不過氣 胸悶的感覺就像蟒蛇一樣,經常突然就盤上胸口,需要大口大口呼吸,才能緩過勁。 除了可能是心臟原因外,也可能是長期壓力下,自主神經過度興奮的表現,包括但不限于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眩暈等。 研究發現,這些軀體癥狀,在廣泛性焦慮障礙的個體身上,表現尤為明顯。 08 小動作比較多 工作超過 5 分鐘,手已經不自覺地插入發縫,開始一些動物園里的猴子撓頭式行為。 抓頭發、摳頭皮上的小顆粒,摳到指縫里有血才停下來,這種無意識的小動作,可能被身邊的家人、朋友視作「不衛生」,但其實也可能屬于專注軀體的重復行為(BFRB)。 除了摳頭,類似的還有撕嘴皮、啃指甲、撕咬腮幫子。 做這些小動作時,有時連自己都沒意識、或意識到了卻停不下來。都屬于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紊亂、試圖安撫自己焦慮情緒的行為。 09 反復做一件事 因為做事嚴謹而被視為 J 人。重視安全和清潔,出門前會認真檢查煤氣、水龍頭、門窗、電閘,進門后就噴酒精、洗手。 但如果發展到了酒精要噴夠二十下、認定手要洗三遍才行、總覺得門窗檢查一遍還不夠等。就要考慮,這些也可能是長期焦慮的表現。 更嚴重的,可能會容不下一點點瑕疵。寫錯一個字,就要把整頁撕掉重寫;線畫得不夠直,就要全部擦掉重畫,熱衷于「重啟人生」。 如果因此花費了過多時間、且停不下來,則可能是患上了強迫癥。 類似的,還有「反復確認」。面對焦慮情緒時,忍不住跟親近的人反復詢問同一個問題,哪怕剛得到過肯定答案。譬如「我剛才是不是把鑰匙轉了三圈?」「我的臉對稱嗎?」「我是你最重要的朋友嗎?」 這些看似無意義的反復詢問背后,或許都是一種不安全感的表達。 如果你中了以上很多條,不要著急,焦慮 ≠ 焦慮癥,它可能只是說明你遇到了一些難處理的事情,或者最近壓力太大了。 那些連我們自己都沒察覺、或不愿表達的焦慮情緒,不會消失,而是浸透到了日常習慣里。 焦慮不完全是壞東西,它可以警醒我們為未來做準備,保持警覺的狀態。只是過度的警醒也可能導致失控,變成嚴重影響我們生活的焦慮障礙。 如果你長時間(超過 3 個月)處在一種沒來由的過度焦慮中,可以考慮去醫院找專業醫生尋求幫助。 不要責怪自己「為什么這么焦慮」,因為這恰恰說明:在你不知道的時候,你的身體已經和焦慮情緒對抗了很久。 抱抱自己吧,緩慢地拍拍它,告訴它: 「你真的很努力了,你做得非常好,現在,你需要松松綁了。」 參考文獻 [1]蘭迪 · E . 麥凱布,特勒西 · L . 麥克法蘭,馬里恩 · P . 奧姆斯特德. 暴食癥康復指南[M]. 第1版.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 [2]李樂之,路潛. 外科護理學[M]. 第 6 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3]Bloom PA, Douglas I, VanTieghem M. Using gastrointestinal distress reports to predict youth anxiety risk: Implications for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nd community care. Dev Psychobiol. 2021. [4]Ackerstedt, T., Kecklund, G., & Axelsson, J. (2007). Impaired sleep after bedtime stress and worries. Biological Psychology, 76, 170-173. |
|
來自: hercules028 > 《健康&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