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結合自學) 時間:一九八三年七月十八日至八月五日(83年春期) 地點:西南師范學院 講師:荀運昌、李達武 第五編 宋金文學 一、時代背景: 一)宋代社會的一般情況: 1、宋的建國: 宋的建國是歷史問題,但也是文學問題。五代十國是唐的軍閥藩鎮割據。到后周,柴榮是有能的人。他死后,他的兒子柴宗訓(恭帝)才七歲。殿前都檢點趙匡胤野心來了,起兵陳橋驛,皇袍加身,取消了兒皇帝,稱宋太祖。他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宋國。趙匡胤有個弟弟叫趙光義,是宋太宗。他們兩個在文學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宋代文學繁榮起來。 2、宋的界線: 宋:從公元960年—1279年(南宋帝昺祥興二年,帝昺也是個兒皇帝。) 北宋:從公元960年—1127年(北宋欽宗靖康二年) 南宋:從公元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趙構康王)—1279年。 3、北宋中央集權及重文輕武的得失: 中央集權主要體現在政權、財權、軍權三個方面:中書治民,三司理財,樞密主兵。兵分為四類:禁兵(中央軍)、廂兵(地方軍)、鄉兵(小地方軍)、藩兵(國外的降兵降將),統一由樞密院調遣。 趙光義在位時,趙普對他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定太平。”可見,宋太宗是文人。當時禁軍統帥石守信的兵權,就是用趙普的建議解除的。其時,文人的待遇比武人優厚。由于領導集團由文人組成,西昆派的文藝流便形成。 由于重文輕武,使領導集團臃腫而癱瘓。這是重文輕武的惡果。 趙光義確實多才多藝,是畫家……而皇帝是一塌糊涂。 4、宋的經濟情況: 工商業發展,城市人口增長,都市繁榮,市民階層的壯大,使都市經濟與文化生活十分活躍。宋詞發展到蘇東坡,形成豪放派。 二)遼、金、西夏、蒙古的情況: 五代時,后晉的石敬瑭勾結契丹,把幽云十六州割給契丹。宋把十國打敗后,已筋疲力盡,沒有打敗契丹,使契丹強大起來。公元93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如果宋開始就打契丹,后打十國,那么,宋就無后顧之憂了。后來,宋兩次伐遼都失敗了,于是出現了主戰、主和兩派。楊業(要繼業)是主戰派,寇準也是主戰派的,他主張御駕親征,果然打贏了。如果繼續打下去,可能打敗遼。但主和派竭力阻撓,于是簽訂了澶淵(在今河北濮陽西)盟約,宋獻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遼、樣對峙一百一十六年。有人說:遼無文學,因遼重武功。 公元1125年,金滅遼,與南京對峙一百零九年。公元1234年(南宋理宗端平元年),金亡于蒙古。 羌族中的一支——黨項的領袖拓跋思恭,占陜北橫山一帶,稱夏王。公元1038年,夏王元昊稱帝,建大夏,史稱西夏。 蒙古韃靼族一個部落長叫也速該,他的兒子中鐵木真,本來不才,但他有四個兒子:大兒術赤——拔都,建立欽察汗國。二兒察合臺,建立察合臺汗國。三兒窩闊臺,建立窩闊臺汗國。四兒拖雷,他有三全兒子:大兒蒙哥,攻四川合江中箭陣亡;二兒忽必烈(元世祖);三兒伊烈兀,建立伊兒汗國。 二、文學概況: 1、各種文體的因革: ①詩: 朱熹《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它)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和蘇東坡《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都有哲理性。宋詩是受唐詩的影響的,但唐詩、宋詩是不分高低的。 ②散文: 宋的散文是在唐韓、柳散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抒情性、論理性較強,為明末、清初的小品文作了準備。 ③詞: 詞起于中唐,宋詞繼唐詞。宋代的詞人既寫詞,又寫詩。如歐陽修,他不簡單,他培養的文人也不簡單;他詩莊詞媚。整個宋詞可分為婉約派(繼承花間派)、豪放派(以蘇軾為始)和格律派(起于南宋后期)。 ④民間文學: 話本小說《錯斬崔寧》,后發展為《十五貫》。很有人民性。 民歌。 2、詩文革新運動及北宋前期文學: ①宋初文壇: 宋初文壇一些文人職務清閑,他們有的歌舞太平,有的悠閑自得,形成西崑體。以楊億、劉筠、錢惟演為代表,作品是《西崑酬唱集》。 另一部分是以王禹偁(chēng)、柳開為代表,寫下風格樸素清新的作品,他們沒有稱為什么派。 ②北宋中期文壇: 北宋中期涌現了大批文豪、學者,這與當時的政策有關。宋仁宗時,范仲淹、歐陽修很有名,寫了不少詞、文、詩;另外,蘇舜欽、梅堯臣也有名。歐陽修不簡單,有才、有學、有識,選拔了不少文人,王安石、蘇軾等,都是他選拔培養的。 3、北宋后期文學: 北宋后期,形式主義有所發展,黃庭堅的江西派就產生于當時;詞的方面有周邦彥(大晟樂府)。江西派和大晟詞的出現,是文學上的逆流。 4、南宋前期文學: 當時文學有個特點是愛國主義(主戰),當然也有買國主義(主和)的。李清照是愛國主義詞人。她的前期屬婉約派;后期充滿愛國主義,是豪放派。此外,還有詞(詩)人張孝祥、楊萬里、陸游、辛棄疾、陳亮等,都是愛國主義作家,屬于豪放派。 5、南宋后期文學: 南宋后期,皇帝主戰的沒有,反映在文學上非常低沉、悲哀,是亡國之音。但在詩詞上講究格律的風氣上升,講形式,形成格律派。姜夔、吳文英、周密、張炎、王沂孫是其代表。一位加拿大學者說,吳文英的作品很好,其實他趕不上李清照。 另外有一派人是愛國的,但不是積極愛國,而是消極愛國。如文天祥、戴復古、劉辰翁、劉克莊。 此外,還有蔣捷,他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現實,較好。 以上是詞人。 在詩的方面,有江湖派四個詩人,叫四靈。(文學史上有名字,自己去看) 6、宋代民間文學: 話本(略)。 民歌(略)。 民謠(略)。 7、遼金文學: 遼的文學很少,主要是漢人做了遼的官而寫的文學。 金的文學主要是元好問,他的《詠史》三十首不是一般的詩,寫得很好。金文學還有一個東西,就是諸宮調《西廂記》,是董解元寫的,它是戲劇的前身。 1、解題: 山:孤山。園:孤山上的小園。因為梅不像牡丹、芍藥那么大,因此叫小梅。 這首詩是詠物,托物寓志,表現他高潔的品格。 2、解詞: 眾芳:百花。 暄:明。 向:用得好,有“在”、“朝著”的意思。 疏影:稀疏的影子。因梅花開的時候無葉,所以影子稀疏。這不是直接寫梅花,而是寫它的影子,所以寫得好。使我們好像看到一樣。 暗香:使人們好像聞到一樣。 霜禽、粉蝶:側面寫梅花的美。 3、分析: 這首詩用梅花的品格來自喻高潔的形象和幽逸的情致。 首聯:寫梅花獨明麗于百花凋零之日,占盡小園風光。隱喻詩人能在逆境中堅貞不移的品格。 次聯:將梅花置于極其優美的環境中來描寫,突出了梅花不比尋常的神態和詩人優美的感受:清淺水中橫斜的疏影,黃昏月色中浮動的暗香,幽清、逸韻、雅致,極為協調。故成為傳誦名句。 三聯:寫冬天(或白色)的禽鳥(實寫)和春天的蝴蝶(虛寫)都愛梅花,但它們不是不敢親近,就是無從得知這令人斷魂的消息。這是從側面描寫梅花的不同凡艷,但卻寂寞而寡儔。 末聯:言幸而有清雅低吟的詩人可以親近,又何必用世俗那一套,用酒筵上的檀板金樽來湊趣?至此,詩人的品格與梅花已合而為一。 3、小結: 林逋詩風格淡遠。 1、解詞: 塞下:邊地。 異:與內陸不同。 嶂:峰,如屏障之峰。 長煙:一派煙霧。 濁酒:連糟吃的酒。 燕然未勒:沒有打勝仗。 計:打算。 悠悠:悠揚。 霜:月光。李白:“疑是地上霜。” 2、分析: 這首詞是作者52歲鎮守西北邊疆,防御西夏時所作。 上闋:寫邊地特異景色及戰士長期戍守的艱苦生活。 下闋:抒寫思鄉之情。這種鄉情,又是殺敵安邊的前題。“歸無計”:即戰爭未了,大功未成,尚未勒燕然山。 3、小結: 這詞富于愛國精神,怨而不怒,筆力沉雄,風格蒼涼悲壯,實為宋詞豪放派之前驅。 1、分析: 這是首悼惜春殘花落、惋惜時光流逝并懷舊的詞。 第一句:歌詠作者富貴閑適的生活。作者是一位達官貴人,詩酒是其生活的重要內容,他一邊填詞,一邊飲酒助興。這是他詩酒生活的寫照。 第二句:引鄭谷“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的詩意,表達作者對去年時光的追憶懷念。去年就是這樣的天氣,在這臺上一邊填詞,一邊飲酒助興,但轉眼雙是一年了。 第三句:無疑而問,哀嘆美好的時光容易消失,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之意,也有“公道人世惟白發,貴人頭上也不饒”之意。 上闋:憶去年的游園之景。 第四、五句:既工巧,又渾成。既傷花落春歸,時光易失;又喜春燕歸來,鄉情可托。一個“似曾”,給人無盡的憂思,與李清照“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異曲同工。這兩句看起來不對,而卻對得十分工整。借自然現象,寄托自己無可奈何的心情,抒發了悵然失意的感慨。好在失望悲哀之中,還有點安慰,富有一定的哲理性。 第六句:家詩人看到眼前花落春歸的暮春景色之后,惘悵的感情更為強烈了;于是在小園內有落花余香的小路上獨自徘徊,流連忘返。“香徑”與“花落”呼應,小路上處處有余香,可見花落之多。“獨”,突出了作者形影相吊,孤寂冷落。“徘徊”,通過人的動作,強調了詩人愁悵感傷的情緒。這愁,不是游子思婦之愁,更不是國破家亡之愁,只不過是達官貴人的淡淡的花月之愁罷了。 下闋:寫當前的寂寞之情。 2、小結: 全詞無任何現實意義,而藝術性卻非常突出:能在短短篇幅里交代出時間、地點、人物動作和復雜心情;寄情于景物描寫之中;語言精美自然,特別是“無可奈何”二句,既工巧,又渾成,還可以借喻人世事物的某些方面,故成為傳誦名句。 1、解詞: 戲:隨便、任意。 凍雷:驚蟄的雷。 2、分析: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遷謫在山鄉的寂寞冷落的心情,并自為寬解。 首聯:故作問答,引入全篇描寫。 次聯:承寫山鄉早春風光。 三聯:寫遷謫后的心情,既懷鄉,又多病。 末聯:把過去和當前的情景對比,展望前途,自慰自解, 3、小結: 開端奇巧,以下疊用物名,但不嫌其堆砌冗長,只覺其秀麗。結句曠達而無怨尤,這在古代遷客騷人筆下,頗為難得。 1、解詞: 薰:香味、氣味。 搖征轡:馬在跑。 迢迢:象聲。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柔腸寸斷,粉淚盈腮。 2、分析: 這首詞以新穎別致的手法,寫男女分別之情。 上闋:從遠行人著眼,用春水喻愁,迢迢不斷。 下闋:從閨人著眼,用春山喻遠,望之不盡。 “梅殘”、“柳細”、“草薰”、“風暖”,描寫離人馬上搖鞭之景。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設想閨人高樓望遠之情。 末二句“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進一層描寫遠望,也是更深刻地抒寫離情。 3、小結: 通篇情景交融,情致婉轉,形象突出;語言平中見奇,淡中含味,可稱婉約派之杰作。 1、解詞: 春風:面。 無顏色:沒打扮,難看。 由來:從來。 著盡漢宮衣:把從漢宮帶去的衣服全穿爛了。說明:一是年久,二是不習慣番習。 莫相憶:不要想家。 無:不分。 2、小結: 這是王安石所作的兩首《湘妃曲》中的一首,是為古代不幸美人翻案以抒懷寄慨之作。詩中有對明妃辭別漢宮時從形態到內心的刻畫,也有對明妃入胡后生活的概括描寫。“意氣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表現了作者對事理人情精察透徹的體察。“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又是從對面著筆,寫明妃的懷鄉思親和家人對她的勸慰。最后引用漢武帝、陳皇后的故事,勸慰明妃不必思漢,且安番邦。這一論調,在當時不但嚇倒了一大批封建正統文人,而且遭到了自宋以來不少文人的譴責。其實作者對宋室的闇弱和皇帝的無能是深知的。漢元帝當年,連自己身邊的絕代佳人都不知曉,那還能知道其它什么呢?結合作者當時的處境和心境,借古諷今之意非常明顯,這和后世一些標新立異,嘩眾取寵和翻案之作,有著絕大的不同。 1、解詞: 故園:指金陵。 背:從背面。 門:朱雀門。 樓:結綺閣。 漫:白白地,空。 2、分析: 這是寫金陵的壓卷之作。 這首詞作于作者出知江寧府時,通過登臨眺望,對金陵之秋壯麗山川的描繪,聯想到此地當“悲恨相續”的**生活和興亡陳跡,不禁發出對六朝統治者豪華競逐的強烈譴責和對此“慢嗟榮辱”的深沉慨嘆,言外有對造成社會危機的當時帝王提出警告之意。 上闋:寫眺望之景。歸結為“畫圖難足”。 下闋:就地吊古。把六朝以來舊事,用“隨流水”一筆抹去,而今只剩一些衰颯凄涼的景色而已。 結尾用唐杜牧《泊秦淮》詩意,由吊古到傷今,作品的現實意義,至此躍然紙上。 《祭歐陽文忠公文》(略) 分析: 這首詞從男方著筆,寫女方久別從逢的喜悅心情。 上闋:寫當年相見時的歡樂情景和令人難忘的歌聲舞態。煉字、造句極為工致華美。 下闋:寫今天相見時的驚喜心情,幾回夢里相逢,信以為真;今宵真的相逢,反疑是夢。 詞的內容不外男女戀情,但藝術表現卻有特色,通篇寫得華麗而婉媚,虛實互映,又層次井然,為婉約派代表隊作之一。 “舞低楊柳隨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成為描寫艷情綺景的名句。 1、解詞: 寒蟬:小蟬,秋天叫。 那堪:哪能忍受。 2、分析: 這首詞是寫男女戀情和別意,纏綿悱惻,婉雅而不俗。通篇在傾訴難以割舍的離情時,也流露出不得志的身世之感,加之失去愛情的痛苦,只覺得前途黯然。 上闋:寫送別的時間、地點及分別時的依依情態。 下闋:從別后的心理刻畫和設想著筆,進一步表現作者執著的愛情。 3、小結: 這首詞是柳永名作,也是婉約派的代表篇。通篇通過襯托、點染,渾成一片。寫景、抒情都用白描,語言精煉自然,是在民間詞基礎上的加工和提高,情調不免低沉,表現技巧卻很高。“今宵”二句,向來膾炙人口。 小結: 這首詩在概括贊美西湖宜晴宜雨的湖光山色之后,更用古代美女西施與之相比,她無論是淡雅梳妝還是濃艷打扮,都十分可人。這種表現手法,不僅不落俗套,還給西湖從此贏得“西子湖”的美名。 1、分析: 這首詩寫作者在久雨初晴時出門山行的喜悅心情,目光所接,無不新鮮而有趣。 首聯:開頭用“東風”點明季節,然后寫雨晴出門。 次聯:寫路途第一眼看到的是“披絮帽”的“嶺上晴云”和“掛銅鉦”的“樹頭初日”。比喻既新穎,又有樸素感。 三聯:寫寫初春原野桃紅柳綠的景色,清麗而無俗氣。用唐·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詩意。 末聯:設想西崦人家生活,耕稼之樂。 2、小結: 全詩從一個太平官吏的眼里來欣賞自然景物和想象農村生活,雖然美而欠深刻,但寫景清新,活潑而自然,卻是值得肯定的。 1、分析: 這首詞表達了作者報國立功的愿望,為蘇軾詞中罕見之作。 上闋:寫打獵之事,盛況空前。 下闋:言志,表示為國殺敵的決心。自比魏尚,是希望自己能被朝庭信任,好為國效力。 2、小結: 通篇有氣壯山河之勢,書生氣、女兒情,為之一掃而光。是作者早期的豪放詞作。 1、分析: 這首詞通過中秋賞月,流露出作者復雜矛盾的感情。 上闋:從神飛天上寫到身愛人間。 下闋:從明月的陰晴圓缺聯想到人世的悲歡離合,點出憶弟之情,但情調卻很樂觀。 2、小結: 通篇以明月為線索。從開頭的“明月幾時有”,到最后的“千里共嬋娟”,處處寫月,卻處處寫自己的生活感受。仔細玩味,似從李白詩中化出,想象豐富、筆致奇逸,與李白同風格,健朗則有過之。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出,余詞盡廢。” 1、分析: 這兩篇賦是作者因反對新法,初次貶謫黃州團練副使時期創作。寫作時間,由初秋(七月)到初冬(十月)。 前賦:主要活動在舟中,雖然也描繪江岸景色,而重在說理。 后賦:主要活動在江岸,重在寫景敘事。 前賦:寫清風明月之夜泛舟赤壁之下,歌聲揚,笛聲咽,主客問答。這時作者政治上失意現心胸曠達的矛盾頓起,而感慨人生無常。既歌頌曾于此地鏖戰的英雄人物,卻又予以否定;方熱愛現實生活,卻又思逃遁。于是從“水”與“月”的變與不變的論述中,悟得物與我皆無盡,“造物者之無盡藏”的道理。而后歸結到主客共適。 后賦:描寫霜降木凋,水落石出等一系列初冬景象及登山行動。作者的情緒終于由歡而“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不可留也。”這既是現實,又是作者艱難的政治處境。篇末的浪漫主義手法,既表現了作者從超現實的想象中獲得暫時的安慰,也是對怕難畏事的一種掩飾。 2、小結: 兩賦內容不免有些消極,但藝術性卻很突出。能把寫景、抒情、說理融為一體。寫景,筆筆入畫;抒情,曠爽;說理,毫不枯燥。故成為傳誦名篇。 1、分析: 快閣樓在江西太和縣東贛江之上。本篇為雨晴傍晚登上快閣樓眺望風景兼抒情之作。作者是當時新舊黨爭中失敗者之一,一再貶謫至死。本篇表現了世無知己并厭倦士途的思想感情。 首聯:敘事,頗饒風趣。 次聯:寫景,壯闊雄偉。 三聯:抒情,借用典故以見志。 末聯:流露出還鄉隱遁的思想。 小結: 全詩寫得精美而自然,與其他追求奇拗冷僻之篇頗有不同。 1、解詞: 梅花:指禮物。 尺素:指書信。 幸自:本是。 2、分析: 這首詞抒發作者貶謫中的失望、寂寞和愁苦心情。 上闋:寫樓臺隱藏在霧中,月色迷失了渡口,眼前一片迷茫。心中向往著能逃避現實的桃源又在何處呢?哪能忍受這春寒籠罩著的客館孤獨的生活,更加上在夕陽中傳來了使人難受的“不如歸去”的杜鵑叫聲。 下闋:寫遠方的至親好友們寄來禮品和信函,這些反而引起了自己無限的憂愁怨恨。郴江啊,你為什么要繞著郴山流去,而不伴愁人暫住呢? 3、小結: 本篇把文人的脆弱意志暴露無遺。不過多用比興,憤而能婉的藝術手法,尚足稱道。 1、分析: 本篇是作者創作的新調。作者借薔薇花謝,來寄托身世之感。 上闋:寫春歸,悼惜花落。 下闋:寫人為花憐惜,花也對人依戀。形象生動,寓意深刻。 2、小結: 全篇抓住一些具體生動的細節來描寫,婉轉吞吐,頗有古感人力量。詞的意境雖不高,但細致精美的表現手法和沉郁頓挫的藝術特色,頗有可取之處。 小結: 這首《如夢令》以寥寥三十余字,通過一問一答,寫出了暮春時節一個短暫的生活畫面,從而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美好事物,大膽追求幸福的性格特征。 黃了翁《蓼園詞選》評:“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 明·張延《草堂詩余別錄》:“韓偓(wò,唐朝詩人)云:'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卷簾看。’此詞盡用其語點綴,結尾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這意焉,可謂女流這藻思者矣。” 1、分析: 全篇寫愁。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愁心情處境之難堪。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愁天氣之多變。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愁酒淡添憂,急風欺人。 “雁過也,下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愁雁過無情。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愁世態炎涼,人情紙薄。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愁寂寞難耐,孤獨難熬。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愁黃昏落暮,細雨惹恨。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愁愁思之無窮無盡。 2、小結: ⑴從自身的具體感受出發,通過對淡酒、晚風、過雁、落花、梧桐等一系列富有特征意義的形象的塑造,構成了一幅觸目皆愁的凄清畫面,在濃郁而極富感染力的藝術境界中,讀者感到了國破家亡的慘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⑵在描寫環境的凄涼,內心的孤寂上,是十分深刻細膩的。通篇寫景,然一切景語,皆是為情,使人感到其情之哀,給人一種感傷的美感。 ⑶語言自然生動,精美清新,疊字運用恰到好處,出奇制勝而自然流轉,成為后世典范。 ⑷清·萬樹《詞律·卷十》評:“《聲聲慢》用仄韻,從來此體收易安所作,蓋其遒逸之氣,如生龍活虎,非描述可擬,其用字奇橫而不妨音律,故卓絕千古。 1、分析: 此詩反映了宋高宗建炎三年秋,金兵大舉南下,南宋朝延無計抗敵,致使國土淪亡,而宋高宗卻避亂海上。只有向子諲(yīn)率民軍死守長沙的史實。 首聯:因朝廷沒有平定金戎的策略,才使金敵長驅直入,以致戰爭的烽火燃到甘泉宮之上。藝術平俗,感情憤慨。一開始就把矛頭指向最高統治者。 二聯:剛剛在驚詫京城聽到戰馬的蹄踏聲,但哪里曉得皇帝已經跑到極邊荒的海上去了。手法上用筆騰折(頓挫),感情格外悲婉。 前四句記事,字字悲傷,句句憤慨。 三聯:在國破家亡之禍迫在眉睫之際,我憂愁憂思,“白發三千丈”;而一年一度的春天景物,卻依然是那樣秾麗美好,千姿百態,由此可見春之無知,這種情況叫人既痛心,又傷心。由此點題:傷春。 四聯:聽說向子諲率兵堅守長沙,他們不甘淪亡,不愿作奴隸的斗爭精神,還能給人一點復興的希望。手法上又一騰折,在極度傷心之中透露出一線希望。疲兵敢戰,民心可用,作者、讀者精神為之一振,然而“廟堂無策”,這又是對朝廷的嘲笑鞭撻。 后四句抒情,寫愁之深,憤之至,渴望勝利心情之迫切。 2、小結: ⑴全詩借“傷春”來發牢騷,對朝廷無策平戎和只知一味逃跑給予了辛辣諷刺。哀其不幸,痛其不爭,思想意義極為深刻。 ⑵通篇把愛國的思想與雄放工麗的藝術技巧結合起來,筆極沉郁頓挫,情極憤慨悲涼,為宋人詩歌上乘之作。 1、分析: 首聯:寫豐收以后農村的富庶和農民豪爽大方的邀請。 二聯:寫應邀途中所見所感。 三聯:寫去后見到的人,有如桃花源中一般。 四聯:寫與農民的濃厚感情。 2、小結: 這首詩寅山中景物、社日風光,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流露出作者熱愛農村的情感。通篇語言簡潔自然,風格樸素健朗。 小結: 《示兒》絕筆,以短短二十八字,寫出了作者的遺恨和收復中原的堅定信念。它既是詩人留給兒孫們的遺囑,又是詩人向全國人民發出號召,表現了作者的愛國思想和至死不渝的斗爭精神。誠如梁啟超所贊:“亙古男兒一放翁。”通篇語言曉暢平易,感情哀婉深摯,可謂“清空一氣,明白如話”(趙翼評)。 小結: 此詞抒發了作者力圖報國而不達的苦衷,洋溢著愛國主義的精神。語言平易曉暢,感情真摯,化典靈脫,不事斧鑿;風格蒼涼悲壯,沉郁豪放,頗有老杜、子瞻之氣。 小結: 作者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農村勞動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歷來詩人以山水田園寄寓自己的隱逸思想者有所不同。其寫景物,不重詞采而意境活潑自然,給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略) 1、解詞: 風色:風勢,風的行色,風吹來的樣子。 著:附著,容納。 悠然:閑適自得。 應:因。 孤光:孤獨的月光。 蕭騷:蕭疏。 穩:不動搖,不改初衷。 2、分析: 此詞寫月夜泛舟所見所感。 上闋:主要寫洞庭月下之景。 下闋:重在抒情,表達作者心志。 3、小結: 全篇筆墨酣暢,豪放曠達。通篇景中見情,意境雄奇壯麗,闊大高遠,讀之只覺湖光月色,人品、詞品渾然一體,儼針是一篇《赤壁賦》。其浪漫飄逸而豪縱的手法,可說是“比之唐人,不讓太白;置諸北宋,可比東坡”。 與《赤壁賦》的異同: ⑴相同: ①從題材上看,都是寫月夜泛舟。 ②從風格上看,都是浪漫主義手法,通過夸張和想象來顯示自己的襟懷豪邁和闊大。 ⑵不同: 張孝祥是處在人生比較順利時,面對洞庭美景抒寫自己情懷把自己作為大自然的主人放在作品中。 蘇軾是在遭貶黃州時,在不稱意的日子里,面對大好河山而發生感慨,在曠達之中,不免帶上虛無出世的思想。 1、分析: 此詞作于作者南歸五年之后,任職建康時。 上片:從寫景入手,然后融情入景,表達自己一片愛國忠心卻無人理會的痛苦。 下片:連用三個典,曲折道出“無人會”的“登臨意”,反襯壯志難酬,英雄老去的抑郁情懷。 2、小結: 陸游“愛君憂國孤臣淚,臨水登山節士心”與此詞表達了同樣的心情。 上、下片的后三句,既沉郁悲壯,又形象生動,都體現出豪放的氣魄。 小結: 詞人以含蓄之筆,通過暮景色來寫南宋小朝廷無可挽回的衰敗命運,從而表達了自己年華虛度,有志難申的苦悶,以及對南宋君臣茍且偷安的憤懣。 此篇一反詞人豪放詞風,而將豪放與婉約溶為一體,可謂沉郁、明快、激勵、嫵媚兼而有之。 唐圭璋評:“以太白之法,寫忠愛之忱,婉轉怨慕,盡態極妍。” 夏承燾評:“肝腸如火,色貌如花。” 小結: 這是首回憶青年時期抗敵斗爭、慨嘆到老壯志難酬的詞。由于作者緊緊圍繞關心民族命運這一中心來寫,故不只是抒發了個人的不幸和難堪,而且表達了對國家的不幸、民族災難的憂慮和悲痛。通篇語言質樸自然,感情沉郁悲悒,反映了“晚歲猶思事鞍馬”,“抱國欲死無戰場”(陸游句)的愛國者共同心聲。 1、辛棄疾詞的思想內容: ⑴對淪陷的中原的懷念和對抗敵斗爭的贊揚:如《永遇樂》、《菩薩蠻》、《鷓鴣天》。 ⑵對南宋茍安局面的強烈反感。如《摸魚兒》。 ⑶對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的憂憤。如《永遇樂》、《鷓鴣天》。 ⑷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農村生活的向往。如《清平樂》。 2、辛棄疾詞的藝術特色: ⑴創造出雄奇闊大的意境,通過夸張和想象,形成豪放的風格。《四庫全書提要》評:“能于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 ⑵自由地運用詞的形式,內容廣博,盡情地抒寫自己的懷抱,具有浪漫主義的特征。如《摸魚兒》。 ⑶用典較多,大量運用口語入詞,并能熟練妥貼地使用前人書面語。如《水龍吟》、《摸魚兒》。 ⑷體勢變化多端,氣勢縱橫,不為格律所約束。劉熙載評:“龍騰虎擲,……天姿是何夐(qióng,闊大高遠)異!” 3、辛棄疾詞與蘇軾詞的異同: 南宋以來,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并有將相之才的是辛棄疾,他繼承和發展了蘇軾開創的豪放詞風,以充沛的創作激情,與下了許多雄奇閎大的壯詞,形成了能與蘇軾并駕齊驅的大家。 ⑴相同: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說:“東坡、稼軒,其秀在骨,其厚在神。”清·劉熙載《藝概》說“蘇辛經至情至性人,故其詞瀟灑卓犖,悉出溫柔敦厚。”如蘇軾的《水龍吟》與辛棄疾的《摸魚兒》就風格相同。 ⑵相異: 蘇軾是北宋衣冠偉人,曠放達觀,意趣橫生,有虛無出世思想,如《念奴嬌》。 辛棄疾乃南宋弓刀游俠,慷慨悲歌,呼號踔礪(chuōlì)。 1、分析: 作者借為章森出使壯行之事,表達了深摯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宣泄其長期積郁在心頭的反對和議的怨憤之氣。 上闋:借章森出使之事來寫洋溢的民族自豪感。 下闋:就事抒懷,暢述必勝之懷。 2、小結: 全詞純以氣骨,語言質樸而氣勢豪邁,感情激越,神似稼軒而意或過之。 二十、姜夔(kuí)詞: (略) 《玉樓春》 1、分析: 此詞借勸勉林推官來傷時念亂。 上闋:寫林推官長期作客京城,內外顛倒,過著飲酒賭博的浪蕩生活。作者之意在于諷刺當時滿朝上下,文恬武嬉,不知命在旦夕的達官貴人們。 下闋:奉勸林推官重妻輕妓,應以收復失土為要務。 2、小結: “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成為愛國警句。“男兒西北有神州”,既是戲林推官,也是作者勉勵自己。本篇的積極主題和含蓄委婉的藝術手法由此更顯現出來。 1、分析: 這是詞人在清明時節為遠方的愛人所寫的一首深切懷念之詞。 上闋:對景懷人,意頗深婉。 下闋:因景傷情,癡心一片。 2、小結: 全篇寫思念,由早而晚,由希望而絕望。設想奇特,聯想豐富,文辭雅麗精美,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1、分析: 這首詞寫于國亡家破的故鄉廬陵上元之夜,表達了作者對景懷思的悲痛心情。 上闋:寫在元軍占領下的廬陵城生活的變化和自己的悲憤心情。 下闋:寫自己凄苦的處境,同時表達了對尚在南海最后抵抗的元軍君臣們的關懷和自己不忘抗元斗爭的心愿。 2、小結: 本篇是宋末遺民的心情和處境的具體、沉痛描寫,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1、分析: 這首詞是作者于宋趙昺(bǐng)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抗元兵敗被俘路過金陵時所作。 上闋:既傷國家殘破,宗室妃嬪被俘虜,文物寶器被洗劫;又痛英雄末路,不姐一雪國恥。 下闋:回憶自己抗元斗爭的往事,表達了寧死不屈的決心。 2、小結: 這首詞表現的氣沖牛斗、視死如歸的英烈氣概,在宋的詞壇上絕無僅有。 《指南錄后序》 (略) 1、分析: 金哀宗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歧陽(今陜西省鳳翔縣)被蒙古兵攻破,十余萬人為了逃避屠殺,向東逃難,饑羸死亡,情況極為悲慘。作者此時為河南南陽令,聞此消息,寫下了《岐陽》為題的三首詩,這是第二首。 首聯:上句寫秦地山河險固,向來未受兵馬蹂躪;下句寫十年來遭受戰禍,已暗無天色。 次聯:寫想象岐陽淪落人民死亡流離的慘狀。 三聯:寫自然景物,野草和殘陽尚能對人有情和哀憫,反襯人禍之慘烈,極形象又極沉痛。 末聯:是質問蒼天,也是抨擊人事,表現了作者無比悲憤但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2、小結: 通篇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高度的統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