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者,情實,情感也。 1、情實,就是實情,即:實事求是。 2、情感則體現了人性的溫度。 1、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這詞最早出于班固《漢書·河間獻王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font> 就是讓人要“求真務實”, 就是研究任何事物都從事實出發,推開任何權威,不依個人好惡,全憑理性,探究事物的真實面貌, 對任何事物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深入研究它的本質。 中國文化歷來非常重視實事求是, 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實事求是,了解事物的真實面貌,然后對癥下藥。 他的弟子里面問仁、問孝、問為政,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他的學生樊遲三次問仁,三次回答都不一樣,如下: 一、樊遲問仁。子曰:“愛人?!?/font> (《論語·顏淵》) 二、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保ā墩撜Z·子路》) 三、 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論語·雍也》) 這就是孔子與時俱進,因材施教的智慧,這種例子很多。 就是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給出最好的指導方式。 再如孔子所說: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font> “聽其言,觀其行?!?/font> 這些都是“實事求是”的精神。 孟子也繼承了孔子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 如其所言: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心下》) “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保ā读夯萃酢は隆罚?/font> 這些都是要人“觀言察實”,用自己的理性去探尋真相,別人的意見只是參考。 即使是道家的莊子,也有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如其所言: “名者,實之賓也。”(《莊子·逍遙游》) “名止于實,義設于適。”(《莊子·至樂》) 古人說要“循名責實”,名是表象,實是本質。就是讓人透過表象,直探背后的本質。 莊子的思想就是要人求真,求實。 亦如其在(《莊子·盜跖》)所言: “勢為天子,未必貴也;窮為匹夫,未必賤也;貴賤之分,在行之美惡?!?/font> 意即: 權勢大到天子之位,未必高貴;窮困有如一介平民,未必低賤。貴賤的分別,在于行為的好壞?!?/font> 你是什么地位、什么出生、什么標簽,并不一定代表你就杰出,重要的是你的言行是善,還是惡,這才代表了一個人的本質。 如果一個人地位崇高,卻惡事做盡,這更加讓人悲憤和痛恨。 “實事求是”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也是我們找出事物真相的鑰匙, 鄧小平同志曾說:“我讀的書并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 …… “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font> 毛澤東同志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有言: “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 這是讓我們不唯心、不唯物、只唯實,實事求是,遵循理性去尋求事物的真相,其它的任何雜念都要退后,這才是追求真理應有的態度和勇氣。 敢于“實事求是”的去面對真相,也許不那么容易,有些時候真相并不可愛,甚至有些殘酷,很多人不愿意面對,不敢去面對,但只有真誠的面對自己,面對現實,才能真正的成長。 檢驗一個人的心靈有多強大,就看其能承受多少真相。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真相的殘酷,然后更加奮勇的向前,這一步不會容易,但每前進一步,就有一步的收獲。 他不是凌空玄想,在云端舞蹈,而是緊貼大地前行,腳踏實地,一點一滴積累自己的大廈。 把成績建立在磐石上,堅不可摧,而不是在沙灘上建樓,隨風而倒。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