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我們會不定期挑選 Matrix 的優質文章,展示來自用戶的最真實的體驗和觀點。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作為一名長期同時使用 iPhone 和 Android 設備的用戶,我過去一直偏愛 Google Pixel 系列作為我的 Android 選擇。我的雙設備使用策略曾是這樣的:
然而,隨著生活中陸續接觸購車、裝修、保險等事情,騷擾電話的頻繁侵擾讓我不勝其擾。遺憾的是,不論是 iPhone 還是 Pixel,這兩款手機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這就促使我考慮更換掉其中一款設備。但由于 iPhone「相對優秀的軟件質量、穩定及時的國內消息推送」等原因,我還無法將 iPhone 完全替換掉,所以我最終決定將 Pixel 替換成了小米 14。 起初,我還對如今國產手機的體驗持有保留態度,認為它們可能還存在種種不足。然而,經過近半年多的使用,小米 14 的個別表現都挺讓我滿意。如果要給一個形容,我會稱它很像一臺更實用但有明顯缺點的「iPhone」。 ▍熟悉的機身握持感 先說說上手小米 14 的第一感覺:不陌生。 它的機身寬度、高度、厚度,都能很好地兼顧到單手操作的極限,但讓我不禁發出質疑:這也太 iPhone 了。 熟悉的握持手感 翻看小米官方硬件規格的說明,我才發現小米 14 三圍尺寸基本上和 iPhone 數字標準版、Pro 版沒有過多的差別,再加上高亮直邊的設計、背面左上角的矩形相機 Deco,讓我這個多年 iPhone Pro 版用戶一上手就有種「親切感」。 非常接近的「三圍」 不過有一說一,我非常欣慰小米和蘋果能夠堅持在自家旗艦系列中推出橫向寬度在 72mm 以內的產品。因為對于我個人來說,只有在這個寬度以內,我單手才能比較順暢的完成屏幕大多數情況下的操控,而且長時間使用也不會出現手指酸痛以及腱鞘炎問題。 日常攜帶時,我在小米 14 和 iPhone 之間切換十分無感,仿佛就在用兩個一樣的手機。尤其是我的小米 14 也同樣用上 MagSafe 磁吸殼后,就更像 iPhone 了: 當小米 14 用上 MagSafe 磁吸殼~ 不過這種相似性,在你仔細上手把玩之后就能感到區別,尤其是小米 14 背面為了塞入大傳感器而更加凸起的攝像頭模組。即便模組外圈加入了巴黎飾釘裝飾,但除了給視覺起到緩沖作用外,基本沒什么美觀性可言。 其次是經過高亮拋光處理的鋁合金邊框??雌饋黼m有不銹鋼的高級感,但和真的不銹鋼材質比起來,觀感和觸感都要遜色不少,這點在小米 14 白色機型上感受尤為明顯(但黑色質感很在線)。 至于正面部分,我想給小米 14 五星的好評。屏幕邊框四面幾乎等窄、和諧的 R 角處理、居中的小型挖孔前置攝像頭,讓正面的顏值非常無敵。 無敵的正面觀感 從我個人角度來說,相似的機身設計并非是問題,只不過小米 14 細節所欠缺的精致感,是小米急需解決的問題。畢竟沖擊高端、對標 iPhone,總不能一直是硬件的紙面參數。希望今年的小米 15 能夠在細節上多下些功夫,甚至能提供硬度更強的鈦金屬邊框版本,讓我能夠更放心地裸奔使用(畢竟鋁合金邊框真的太脆弱了)。 ▍智能好用的電話防騷擾 接著聊聊迫使我換機的「電話防騷擾」在小米 14 上的表現。 在電話防騷擾的功能設計上,其實大多數國內手機廠商都默認提供基礎的電話攔截功能(iPhone、PIxel 也可以通過第三方應用間接實現),但都有如下兩個問題沒解決:
而小米 14 則通過「小愛通話」能力幫我解決了以上這兩個問題,它的核心功能有兩個,分別是自動接聽、手動接聽。 「自動接聽」主要功能是在識別來電號碼類型的基礎上,讓小愛同學幫你自動接聽電話。比如說:選擇「廣告推銷」「快遞外賣」等類型后,當這些號碼來電,小愛同學就能幫你自動接聽,接聽后會保留錄音,并且會把通話內容轉為文字方便事后查看。小愛同學在通話中的音色,可以在聲音商店里選擇,甚至還可以克隆自己的聲音。 自動接聽設置/ 聲音商店 實際體驗下來,小愛同學的表現非常不錯。它總能和對方聊得有來有回(尤其是對方也是機器人),聊的時間一長,小愛同學甚至還能用略帶脾氣地說出「你有事就直說吧」,十分好玩且實用。截取一個記錄,大家可以感受下: 小愛童話記錄 當然你也無需擔心因此錯過快遞外賣等電話,因為小愛通話還提供了「常見場景回復」設置,比如我的快遞基本上是寄家里,所以我就設置了當識別是快遞電話時,小愛同學回復設置為「你好,麻煩把快遞放到門口吧,謝謝」。 至于「手動接聽」功能,則是指開會/上課等安靜場景不方便接聽電話時,可以選擇小愛幫我進行接聽,并且通話內容會實時轉為文字,讓我能輕松掌控通話內容,隨時可打斷介入。此外,我也可以選擇自己打字回復,小愛則會將文本轉為音頻播放給對方。 常見場景回復設置/ 手動接聽設置 小米 14 的「小愛通話」功能不僅有效防止了騷擾電話,也避免了重要電話的漏接。在需要保持安靜的場合,它還能讓我輕松接聽電話,完美解決了我使用 iPhone 和 Pixel 時遇到的難題,并且帶來了超出預期的體驗,幾乎挑不出毛病。 我期待在下次大更新時,小米能夠給小愛童話加入更多的 AI 特性,例如讓小愛的音色更加自然逼真,以及能夠自動總結通話內容(畢竟隔壁 ColorOS 都上了)等,讓體驗更趨于完美 。 ▍領先的充電效率 這是我使用小米 14 最喜愛的一點,尤其是我的「身份」是:多年的 iPhone、Pixel 雙持用戶。 小米 14 的 90W 有線秒充,基本上讓我告別了續航焦慮。即便是睡前忘記充電,洗漱、吃早飯的功夫就能把手機充滿至 100%;出乎我意料的是,小米 14 的無線充電功率都達到了 50W,這對比我此前雙持設備任意一款的極限有線快充都要快得多,一旦使用過真的很難不被種草。 無線充電 50W 速度也很快(但動畫真的不好看?? 除此之外,小米 14 還支持 10W 無線反向充電功能,在特殊情況應急時十分有幫助,比如說出門在外給忘記充電的 AirPods、安卓手表補電,甚至也可以給 iPhone 補電。 若非要給小米 14 在充電方面挑些毛病出來,我覺得有兩點值得改進:
▍有質感的影調 過去雙持 iPhone、Pixel 時,因為前者原相機過渡銳化,所以我更喜歡用 Pixel 原相機拍照,成像效果還原自然、細節呈現到位,更關鍵的是拍照穩定且響應快,可以說當我按下快門時,Pixel 就能幫我留住想要的精彩瞬間。 在小米 14 上,原生相機相比起小米 11 時期有了顯著的進步,如今的拍照體驗非常接近 Pixel,同樣是屬于那種你按下快門就能拍出一張精彩照片的可靠存在。 日常拍照很出片 而與 Pixel 差別大的地方,是拍照后的成像風格。小米 14 有了徠卡的加持,無論是徠卡經典、徠卡生動,成像風格就像是把 Pixel 拍出的照片套用了自己常用濾鏡的結果,讓我省掉了很多后期調色的時間。 徠卡生動,不用后期調色就能直接發朋友圈 優秀的拍照體驗、出彩的成片效果,是我對小米 14 影像的評價。不過對我這種容易掉入消費陷進的人來說,現在開始愈發對小米 14 Ultra 的超長焦表現充滿好奇,已經數不清我多少次搜索了開箱視頻、打開了某百億補貼軟件...... ??危險 ▍好上手但很不滿意的澎湃 OS 雖然名稱變成了澎湃 OS,但表面上其實和 MIUI 基本一致。 如果你習慣使用 iOS,那基本可以輕松上手,因為有太多相似且熟悉的地方,比如圓角矩形圖標及入場動畫、任務樣式(橫向排布)、通知與狀態欄交互方式等等。 小米默認的圓角矩形圖標不好看,我第一時間就換上了錘子圖標 在好上手的基礎上,澎湃 OS 還有著許多好用的本土化功能,讓手機在我的生活增添了非常多的角色:
不過除了上述的「好上手、實用功能」之外,澎湃 OS 留給我的印象并不好——對細節沒追求、有著各種莫名奇妙的 Bug。想要了解具體的情況,推薦大家可以看下 UP主「木羽說科技」 長達 30 多分鐘吐槽:一言難盡的小米澎湃系統 Hyper OS 深度體驗,視頻中他所提及的點,我覺得多數小米手機用戶都會深有感觸,比如好看和流暢至今未能兼得、盲目抄襲競品喪失自己的特色、發布會上吹噓的亮點遲遲未落地等等。 或許是小米集團這幾年重心都在汽車業務上,手機業務上投入精力有限,但作為小米戰略最重要的組成之一,澎湃OS 的表現理應超越現狀,展現出其更加匹配的能力和價值。因為在我看來,澎湃OS 不僅承載著小米對創新和體驗的承諾,也是品牌與用戶之間信任與期待的重要紐帶。 但愿澎湃OS 2.0 能有個更好的表現吧......????? ▍結語:一臺更實用的「iPhone」 經過多年的發展,智能手機行業早就到了一個高度同質化的階段,單靠設計、性能提升拉開明顯體驗差距的地方越來越少。如今即使是 1500 元的預算范圍,消費者也能挑選到一部能夠滿足 90% 日常需求的智能手機,與那些售價高達萬元的旗艦機型相比,它們之間的體驗差異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巨大。而且當手機同質化的現在,更多的人選購新設備時,其實更關心它如何更加高效解決日常的使用需求。 對我來說,小米 14 做到了。 它不僅是一臺防電話騷擾更強、信號更好、充電更快、拍照更好看的智能手機,也可以是公司和小區門禁卡、NFC車鑰匙卡、紅外線遙控器等等,更純粹的為日常需求服務,而這也恰恰是我一直希望 iPhone 能夠做到的事。所以在相似的硬件尺寸規格和設計語言下,小米 14 就如同一臺更實用的 iPhone,提供了我希望 iPhone 能有但實際長時間沒有的升級。 除此之外,我還特別欽佩小米公司在小米 13、小米 14 兩代產品對市場定位的拿捏恰到好處,轉化了很多原有的 iPhone 用戶。 以我的社交圈舉例,很多同事、朋友、家人之前都在使用 6.1 英寸的 iPhone(主要因為單手操作方便),當他們換新設備或選購備用機時,基本還是會考慮類似的尺寸和設計。而滿足他們條件且屬于 2024 年旗艦系列的國內手機,小米 14 是為數不多的選擇。再加上小米汽車 SU7 帶來的巨大流量,再一次加深了整個市場對小米全場景解決方案的印象與認知,愿意去了解、選購小米 14 的用戶只會越來越多。 原文鏈接: https:///post/89643?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洛世 責編:廣陵止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