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有四大生命體征,分別是“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醫生常常根據這四大體征來判斷病情的輕重及預后,人們也可根據這四大體征來判斷自己的身體指標是否處于正常范圍。但是,作為老中醫是不需要那些測量工具的,通過四診即可洞察你身體內出現的問題。下面為大家講一講老中醫是如何判斷我們的身體是否出現問題的。
中醫“五常” 在看中醫的時候,往往會被問到:吃飯好不好啊?晚上幾點睡覺啊?大小便正不正常啊,最近有沒有無故發脾氣啊?等等這些問題。有時候大家也會好奇這些和我們的病有關系嗎?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有關系,而且關系密切。 中醫不像西醫有著許多的檢測手段,大家熟悉的'望、聞、問、切'便是中醫的診病手段,中醫通過望神色、聞聲味、問病癥、切脈便可知曉人體內部的情況,《內經》有云:有諸于內,必形諸于外。人生疾病,內有所變則外有所現,中醫便是通過這些外在表現來確定人體內部是否發生變化。 中醫將人體的“飲食、睡眠、大小便、情志”五方面的問題叫做中醫“五常”。五常作為中醫臨證常規問診的重要內容,亦是臨證治療的重要目標。五常的正常提示人體處于一個大體健康的狀態。五常是全身臟腑功能的一個外在體現,五常失調反映臟腑功能失調。 在疾病的治療中,在核心病機的整體辯證論治前提下,若能兼顧五常的糾偏,往往能加快患者機體的“整體功能狀態”恢復到“陰平陽密”的狀態。但在治療時要分清主次。由于臨證尤重脾胃,故臨證時特別顧護脾胃。下面一起來看看老中醫如何判斷你的身體是否有問題: 第一常:飲食
飲食也即我們常常提到的胃口,健康人的胃口是吃飯以前會餓,想吃東西,吃得時候津津有味,飯量適中。 飲食正常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知道餓,一是有味道。肚子餓想吃東西,是脾胃功能正常的表現,但是吃不下和不想吃,或者酸甜苦辣什么味道都吃不出來,那是脾胃功能出現了問題。我們常常說憂思傷脾,太過思念易容損傷脾胃的功能,這個時候就會出現茶不思飯不想。記得有一天我女朋友打電話給我說她太想我啦,我一問她你吃飯了沒有,她說剛剛吃完,吃的火鍋,而且還吃了好多肉,我就知道她想我是假的,我信你個鬼,你個糟老婆子壞得很,果然后面打電話是讓我給她取快遞。諸位,你們的女朋友或者愛人哪天對你說:“我好想你。“就問問她:胃口好不好?”“很好。”“吃飯有沒有味道?”“很香。”你馬上就知道了,她想你是假的,這騙不了中醫的。 所謂正常的胃口并非暴飲暴食,而是很正常的量吃下去就足夠,不是吃了很多還不飽。這就是脾胃作為中焦后天之本的功能正常的變現。不過也與肝膽大小腸有一定相關(這個以后可以再討論)。老話說得好: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臨床上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危重的病人吃不下飯?這是因為脾胃損傷了。脾胃作為后天之本,是水谷精微生化之源,是我們賴以存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求生根本。飲食不入,疾病的治療也就出現麻煩了,醫圣的《傷寒論》有一個思想就是保得一分胃氣,便有一份生機。不管任何治療措施,都應該讓病人胃口越來越好才對。否則,就是逆生命而行,是錯誤的治療方案。西醫在遇到這類問題時通常采用插管的方式,但實際上病人是脾胃損及不能自主消化食物。 您的胃負責您的飯量、就是能吃多少,您的脾決定您吃飯的欲望,見到飯菜是否覺得香。沒有食欲,就是脾已經受傷了。想吃吃不下,就是您的胃有問題。這里受傷不是器質性的病變,所以設備是無論如何也檢查不出來的。吃不下通常有兩個原因:胃里有停食,或者已經吃得很飽了;或者是胃寒冷,沒有蠕動。中醫治療始終要保護的就是您的脾胃功能,這是底線。看到病人想吃飯了,醫生就知道希望來了。當然還有人飯后胃很難過,或者下咽不了等。這些都要臨證分析。不過有這些問題的話,你已經知道要去看醫生了。 附上老中醫在臨床調治飲食的常用藥物組合:納呆者:可選用焦山楂、建曲、雞內金、炒谷芽、炒麥芽等消食開胃藥物;木香、砂仁、陳皮、炒萊菔子、厚樸等行氣寬中藥物;藿香、佩蘭、白豆蔻等芳香醒脾胃藥物。若苔厚膩者可選用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炙甘草);若舌淡胖苔薄者可選用四君子湯(北沙參、茯苓、白術、炙甘草);若為中氣不足所致納差者,可選(北沙參、黃芪、升麻、柴胡)、(北沙參、茯苓、白術、炙甘草、陳皮、砂仁)等兩組藥物組合。 第二常:睡眠
正常的睡眠是心氣平和的變現。健康人的睡眠:應該是一夜睡到天亮,中間不會醒來。如果晚上喝水太多,夜里起來小便,那么小便后仍能夠立刻繼續睡覺。夜里可能會做夢,但是醒來后不會感到魂牽夢繞、難以平復。醒來后應該感到精神飽滿,渾身充滿精力。 心主藏神,白天我們工作活動,心所藏之神當精神,到了夜里休息時,神則潛藏于心中。但神的表現正常還要求五臟六腑都協調才行。有睡眠障礙的人,都是臟腑出了問題影響到神的潛藏。或是心腎不交,或是胃中不和,或是肝火上炎,或是病痛折磨,或者邪氣內擾,都關乎神。因此,一般不管什么病,到了重癥階段都有失眠,這其實是說明臟腑俱損,心神所傷,神無法潛藏了。不管什么病,如果越治越睡得香,不用說,這個治病方法是對癥的。如果越治越睡不著覺了,那就不妨停止這種治療。 臨床上遇到睡眠障礙的人太多了。說幾種典型的。有的人每天夜里難以入眠,整夜整夜睡不著,或者容易醒來,醒來后難以繼續睡覺;或者在固定時間醒來,比如一點半,然后一直到3點甚至更晚才能睡著;中醫生再切脈參考,據此便判斷病人是肝血不足,血不養心,或是陰寒內盛,格陽于外。此時,到醫院檢查,不一定能檢查出什么問題。但是中醫生非常重視睡眠問題,因為他們知道這種情況不治愈,病人的后果不堪設想。 也許你會奇怪,為什么有的人一夜睡眠都有問題,不容易睡,很容易醒,一夜都這樣;或者夜里經常醒來。前面我們說了心藏神,神潛藏不安則寐不安,中醫生就知道此人的心臟藏神的功能出了一些問題。但是影響心藏神的不止心臟這一個器官,還有肝臟、肺臟同樣也能引起神的潛藏不安。有的人夜里醒來是因為身上其它部位不舒服,比如咳嗽、胃疼等。這樣的睡眠問題不是治療睡眠而是治療那個導致睡眠問題的原因。 人的睡眠與太陽的運轉有密切的時間關系,夜間23時人體的血液開始藏于肝臟內,心中所藏之神正是賴肝所藏之血的供養,才能滿足第二日所需的能量。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熬夜,年輕時熬夜,那叫身體棒啊,可以兩天兩夜不睡覺的,不過年輕人恢復快,但是我還是強烈不建議。四、五十歲以后繼續熬夜,就是真的拿命不當回事了。 還有一種人,一天到晚總要睡覺,醒來后也還是很累。這就不單是睡眠的問題了,疾病已經在損耗他的身體的根基了。當然有這樣的情況,一般人都會去找醫生了。 附上老中醫在臨床調治睡眠的常用藥物組合:不寐者:可選用(黃精、酸棗仁、柏子仁),或加(合歡皮、夜交藤)、(珍珠母、五味子、丹參、)等藥物組合。黃精益腎,酸棗仁、柏子仁善養心,三藥合用相得益彰、養心安神;合歡皮善解郁,夜交藤善養心,二者合用更能解郁養心安眠;珍珠母、丹參、五味子三藥合用鎮心、養心、斂浮越。嗜睡者:選用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或黃芪、丹參、石菖蒲、郁金、藿香等益氣養陰和開竅醒神的藥組。 第三常:大便
健康人的大便:正常的情況下,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上廁所解大號。每天最起碼一次。經過了一夜的休養,我們的神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補充,但身體在夜間可沒有休息。他們都在干什么呢?排毒:毒的出路就是吃小便、從大便、從毛孔排出。因此,早晨起床后上廁所可以把一夜儲積的毒氣排空,自然身體健康。晨起解的大便應該是成形的,大便之后會感覺很舒服、身體很輕松,沒有解不完的感覺。大便的過程應該很容易。大便的顏色帶點黃。過了更年期的婦女,每天兩次大便為佳。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每天半夜要起床上廁所小便,而且還不止一次。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腎虛不能氣化水液了,是先天之本虧虛了。 那么大便失調有什么表現呢?最常見的是不每天大便,大便不在早上。為什么非要在早上?早晨5點-7點是大腸經的循行時間,這個時候氣血流注到大腸經,大腸的蠕動功能也會比較亢奮。所以中醫認為早上5點到7點是最佳的大便時間。很多人都做不到,因為各種原因,但是如果有可能,建議大家嘗試自己在這個時間段起來去上一個大便,一段時間之后就會適應這個節奏了。便秘中醫分兩種情形:幾天不大便也不感到疼的,和不大便兼有肚子疼的。中醫的判斷很簡單,不疼的人是因為腸胃蠕動太慢、不給力;而疼的人是因為腸子太干燥,移動路線不順暢,每一次摩擦都會疼。另外中醫生還有一些觸診的方法,按你肚子的不同穴位,問你這兒疼不疼啊。疼!哎,大便就堵在和這個穴位相關的地方。根據這些情況,中醫生就可以對癥下藥了,效果真是非常的棒!不想吃藥的人用針灸也可以幫助解決便秘的問題。 附上老中醫在臨床調治大便失常的常用藥物組合:大便干結難解者:若非救急則一般不用大黃、芒硝、蘆薈等瀉下藥物,常用增液行舟之法,用增液湯(玄參、麥冬、細生地)或用火麻仁、柏子仁、郁李仁、桃仁、杏仁等潤腸通便藥物;枳實、厚樸等行氣導滯藥物。 大便黏滯不爽者:可選用(木香、檳榔),(香附、烏藥),(枳實、厚樸),(山藥、蓮米、薏苡仁、芡實)等行氣健脾祛濕藥組合,或者枳術丸等方劑。若大便黏,伴有肛門灼熱者:常選用左金丸(黃連6兩,吳茱萸1兩),左金丸辛開苦降,瀉肝經痞熱。 第四常:小便
健康人的小便:正常的情況下,一天大概5、6次小便,夏天少一些,因為流汗。小便的顏色是淡黃,早上起床后的第一次小便顏色深一些是正常的。小便的時候應該沒有任何疼痛或者燒灼感。 這里是指正常飲水的前提下,每天要保證至少1升的飲水量。而且,每天睡前睡后都要飲一大杯水。小便排出了,表示腎的功能正常。如果你不停地小便,那就是腎病人。最常見的是腎陽不足,氣化不利,水液不能得到氣化,當然就只好排出了。導致的結果是喝水不少,但全排出去,沒有得到應有的利用。所以,表現上看你是陰虛(水液不足),實際上是陽的氣化不足,要扶陽才行。 小便作為中醫辯證的重要依據。最常見的是尿頻,尤其是老年人,特別夜里老要起床上廁所,你說這個睡眠質量怎么保證?很多人認為這是正常現象。非也!即使是老年人也不應該老起夜。尿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膀胱不夠熱。膀胱的熱來自后面的小腸。小腸在中醫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和心臟一樣是非常熱的。它的熱來自心臟---通過一根大的動脈血管,心臟將熱注入小腸。膀胱在小腸熱的蒸騰下,里面的水就會有水氣,使膀胱像熱氣球一樣升騰起來,所以平常人在尿量積累的時候感覺不到尿意,而一旦小便時,小便的噴射力量很強,這就是來自膀胱的熱氣產生的力量。但是如果小腸的溫度低了,膀胱就不能像熱氣球升騰了。一點尿量就壓下來,病人就覺得要小便,可是小便時又滴滴答答的,因為膀胱里沒有熱的壓強形成噴射力。這種情況下,中醫就知道要加強小腸的溫度和蠕動力。你看,中醫的思維和治療是不是很簡單?但是效果卻是非常的好! 有的人小便非常清淡,也有的人小便很黃。這是寒熱的兩個極端。有的人小便渾濁,屬于中醫的淋病范疇。淋病不見得是電影上說的那樣啊,在中醫生眼里,它就是一個病癥而已。有的人一天小便兩三次而已,中醫生就會想,哎,水哪里去了?如果找不到合理的去處,那么水就會停留在體內,病人或許會見浮腫。利小便是中醫的難題之一。中醫有很多方劑解決利尿問題。到病人肝腹水時,當關鍵內臟功能全面崩潰時,如何利尿就是中醫生的大謀略了。 附上老中醫在臨床調治小便失常的常用藥物組合:尿頻、尿急、尿痛者:常選用(白茅根、白花蛇舌草、石韋、小薊)或(紅藤、敗醬草、土茯苓)兩組藥組。夜尿頻數:加用水陸二仙丹(金櫻子、芡實)、縮泉丸等方劑或(海螵蛸、覆盆子、益智仁)等藥物。 第五常:情志
健康人的情志:恬淡虛無,不喜不悲,不急不躁,不卑不亢。隨著現代生活日益緊張,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生活的欲望,不但強迫自己在競爭中處于不敗,還要處理好家庭和各種人際關系,于是精神壓力隨之產生。中醫把人的情志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狀態,分別歸屬于心、肝、脾、肺、腎五臟。中醫認為,喜為心志,怒為肝志,思屬脾,憂悲屬肺,驚恐屬腎。大的情志變化固然會損害健康,但小的長期的情志變化也不容忽視。情志變化,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相思別苦,情志郁結,七情六欲,人皆有之,都可以讓五臟內空,血氣虛耗。 喜:喜則氣緩過于興奮開心,傷害到的我們的心,喜則氣緩是指過度喜樂傷心,導致我們的心氣一直處于渙散的狀態不收斂,可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嚴重的則會神志失常。這也可以解釋有的人太過開心導致睡不著,心里一直很興奮,做事情經常分心。 怒:怒則氣上怒傷肝,經常生氣影響的是肝臟。怒則氣上是指過怒,導致肝氣疏泄太過,導致氣機上逆,氣逆則帶著血逆,氣血的方向向上走,則會表現出:頭痛頭脹,面紅耳赤,嘔血,甚至暈倒;也會引發肝氣橫逆,變現出腹痛,腹瀉。 思:思則氣結是指過度的思慮傷及我們的脾胃之氣,導致脾氣郁滯,運化水谷的能力受到影響,可表現出不想吃飯,腹脹納呆,便秘或者拉肚子。生活中可以見到失戀的人因為一直想不通為什么分手,茶飯不思。 悲:悲則氣消過度的悲傷難過,損傷的是我們肺的氣機,過度的悲傷難過,會導致我們的肺的宣降功能失常,損害我們的肺氣。加上現在有很多男人因悲傷難過吸煙,使肺更容易受到侵害。可表現出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氣短胸悶,乏力懶言的癥狀。 恐:恐則氣下是指過度的恐懼會傷及我們的腎氣,腎氣的作用具有固攝的作用,有的人因為被嚇壞了,尿褲子。就是跟我們的腎氣有關,過度的恐懼會導致我們的腎氣失區固攝作用,表現出遺精現象。 驚:驚則氣亂是指突然發生的事情自己無法接受,導致受驚傷心,心神不定,氣機逆亂,可變現出神志不清,驚慌失措。 如果興奮、憤怒、悲傷、憂思、焦慮、恐懼等情緒壓抑而不得疏解,就會對健康有害;但是,如果某種情志過久、過度,也會引起機體紊亂而損害健康。一句話,情志無害,健康與否取決于人對情志的態度及把握。情志的變化,導致臟腑之氣的失調,表現出來影響人體健康的癥狀。氣的活動正常才不會影響身體內其他物質的功能,精,氣,血三者關系密切。相化相生。在生活中,小編希望大家都能夠有一個好的心態,充滿信心,面對突發的事情,坦然面對。希望大家有個健康的身體。 附上老中在臨床調治情志失常的常用藥物組合:精神差、神疲乏力、易感冒者:常用玉屏風散、黃芪生脈散、四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等方劑以改善精神差的癥狀,并提高虛人的免疫力。心情郁悶者:常用四逆散、百合知母湯、甘麥大棗湯等方劑;或加香附、佛手等疏肝理氣藥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