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撫養在我國非常普遍,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2022年的調研顯示,有94%以上的中國家庭,都是老人在不同程度的幫忙帶娃,龐大的數據證明,這就是中國式家庭養娃的特有的現象,已經成為許多家庭的常態。 其中,還有數據統計,有30%的兒童完全交由祖輩照顧。 老人是除了孩子父母以外,最放心的選擇,他們對孩子的愛只增不減。 縱然,有老人幫忙會省心很多,然而,明智的父母都應該明白:老人只是幫襯,自己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負責人,年輕人千萬不能當“甩手掌柜”。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父母一定得“在場”! 01 老人帶娃的利與弊好處 1解決家庭壓力 老人幫忙帶孩子,年輕人工作賺錢,無形中會給家庭減輕非常多的經濟壓力,尤其是對于女性而言,假如生完孩子后完全自己撫養,以后得職業發展真心是個巨大的挑戰. 雖然現在有很多全職媽媽在做育兒博主、自媒體,不少做的非常不錯,但是如果完全沒有老人或者幫手,我絕對以及肯定:媽媽的情緒會如過山車一樣的起伏,我也是剛剛從那個階段走過來,深有體會,一邊是孩子一邊是事業,是真沒辦法兩全。 有人搭把手,哪怕就兩三個小時,哪怕就做個一日三餐,媽媽也有自己的恢復元氣的空間,這很重要。 2老人養孩子比較有耐心 隔代親是真的,老人對于孩子的愛是無可挑剔的,相對于年輕人老人更有耐心,更有養育經驗,有充足的時間照顧孩子,祖輩帶自己的親孫會盡心盡力,不會委屈孩子。 弊端 1過于寵溺孩子 對于老人來說寵愛孩子是理所當然,只是有時候會沒有底線,聽不得孩子哭,只要娃一哭,對于孩子的要求就千依百順、有求必應,好像從來不去考慮這些要求的后果。 比如:吃零食毫無節制,比如看電子產品沒完沒了,我家娃對付奶奶的絕招就是“一哭二鬧三打滾”,就是吃準了奶奶的那一套,把奶奶拿捏的死死的,但是在其他人面前就從來不這樣,孩子看人下菜碟的功夫那絕對是一流的。 2教育方式跟不上 有文化的老人帶娃,平時可以教給寶寶讀書、唱兒歌、玩游戲,教育孩子守規則、懂禮貌、保護自己,老人既有威嚴也有慈愛,有些老人比當爸媽的還懂教育,這樣的老人可真是年輕人的福氣。 有的老人不識字,無法陪孩子讀書,就瞎玩,也不會正確引導,那個年代的老人經常說一些不該說的話,比如:“吃,吃不完我就不喜歡你了”;孩子頑皮時不聽指揮,就說:“再不聽話我就打你了啊”;“你媽媽上班了,不要你了”“我走了,不要你了啊”······孩子聽到這些往往會害怕,一些老人會覺得很好玩,專門逗孩子,豈不知這些威脅的語言,會嚴重刺傷孩子的內心,老人感覺沒啥,但傷害極大。 老人帶娃有利有弊,最重要的是發現問題及時溝通,老人帶娃是幫襯,主力還得是自己。 02 孩子3歲以后,老人最好適時退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0-6對這個階段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也是父母與孩子建立依戀關系的最佳時期。 李玫瑾教授將早起心里發展分為兩個階段:0-3歲情感撫養,3-6歲性格撫養。這兩個階段是養育孩子的重中之重,情感撫養更多的是要照顧和滿足哈子,而性格撫養更多的是要規范和約束孩子。 在吃喝拉撒睡不能自理的無能期,孩子只能靠哭聲來表達自己的痛苦,此時,家長應該立刻給與恰到好處的安撫,長期哭鬧得不到及時安撫的孩子,他們得內臟的自主神經系統會形成記憶,影響孩子的脾氣秉性。 比如,生活中不少人的脾氣“一點就著”,大概率源于小時候的“粗放式”養育,在小時候各種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這個時候有老人的陪伴會好很多,父母還是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長,不能說孩子還沒有意識就不注重和孩子相處,這是大錯特錯的,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已經在孩子的身體里種下了性格養成的種子。 孩子從3歲開始,理解力和表達能力逐步增強,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時期。老人就要適當的退出了。 家長需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家長要教會孩子等待和自律; 家長要在誘惑訓練中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并身體力行地師范給孩子如何與他人分享。 ······ 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李玫瑾教授提醒家長們特別要做到四個不要:“不要罵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跟哭鬧中的孩子講道理、不要離開孩子”。 如果老人在養育孩子方面干涉的過多,一些規矩很容易被打破,孩子容易唱反調,會給育兒之路帶來一些障礙。 早年的沒有節奏的養育會讓人在成年后對自己缺乏控制力。 03 最晚6歲,再晚對孩子成長不利6歲孩子上了小學,就進入另外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的生活圈子發生了變化,自我意識更強了,對他們來說更重要的是情感鏈接、社會互動和道德觀念的培養。 這個時候,孩子的重心由家庭轉向學校,由父母轉向同伴,在學校的喜怒哀樂可能比在家里對孩子的影響還大。 而大部分老人,能給孩子提供的是生活支持,卻很難給到心里支持。 孩子在學校里遇到矛盾發生沖突,回家找不到情感支持,慢慢的就會把自己包裹起來不跟任何人分享,慢慢的,就會越來越難溝通,和父母關系越來越疏遠,家庭關系也會越來越僵化。 我們要知道,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大的力量,最強有力的后盾!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的地位,永遠第一,老人是永遠無法代替的。 所以,我們作為成年人,選擇成為了父母,盡量在孩子6歲前,將他帶在身邊,及時來接孩子的心里變化,幫助他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識。 寫在最后家庭是人生的起點, 人的許多問題來源于早年養育, 父母簽字陪伴孩子成長, 比只給孩子掙錢更有價值! 因為心里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