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云:“晚年苦不苦,就看六十五。”晚年生活是苦是樂,人到六十五歲左右已見端倪。 六十五歲,多半是晚年的一道坎,也是一個轉折。 六十五歲以前,敢想敢做,身體硬朗,經得起各種折騰,生龍活虎,以苦為樂。六十五歲以后,身體斷崖式衰退,價值輸出能力呈現負增長,角色在家庭和社會都被邊緣化,人生迎來消耗時代,看你前面大半輩子的“庫存”是不是厚實。 人到六十五,到底看哪幾個方面呢?老年朋友應該心里有底,做到以豐補欠,亡羊補牢。 ![]() 一、看身體是否硬朗人,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離開。除了身體,什么都不是你的。 身體是根本。人到老年,有一個好的身體,賽過一切。根深方可葉茂。 身體好,能吃能睡能跑,想怎么過就怎么過;身體好,生活自理,不拖累子女,不討人嫌棄;身體好,錢財不需要往醫院無底洞扔。最重要的是無痛無疾,日子過得才愜意。 身體好,沒錢日子也能過。在農村,六七十歲的老人,種幾畝地,糧食自產,菜蔬自給。在城里,擺個攤,做一份保安或保潔。不求大富大貴,只求粗茶淡飯,日子總是可以過下去。 如果沒有好身體,萬貫家財也無福消受。后半輩子以藥罐為伴,生活沒有質量。如果不幸失能,茍延殘喘,生不如死。 所以,人到晚年,把所有的資源都投向健康吧。 ![]() 二、看財務是否自由談錢,不是俗氣,而是現實。有錢不一定萬里通,沒錢真是寸步難行。 人老了,有足夠的養老的錢,才有保障,才有尊嚴。 靠山山倒,靠河河干。這一代老人別指望從后輩手里拿錢了,只要他們不啃你,不坑你就謝天謝地了。現在的父母拿養老金補貼著兒女,媳婦給你板臉色,女婿拿你當外人。當你空著手板向他們拿錢的時候,他們拿你當什么? 普通家庭,兩個老人自己手里攥個30萬,晚年苦不到哪里去。住院了,可以請護工。失能了請個住家保姆,或干脆住進養老院。 生活就是這樣,年輕時拼命賺錢,人老了,拿錢續命。 沒有充足的養老的錢,日子當然也要過,只是味道很苦澀。 如果你還在寅吃卯糧,是否要考慮有所儲蓄。如果你還在拼命地貼補兒女,是否要考慮放手。人過六十五,即使做不到財務自由,也不至于一貧如洗,債務纏身。 ![]() 三、看子女是否出息子女是父母一輩子的念想。雖說養兒未必能防老了,但父母晚年幸福與否,一定程度系于子女。 子女學業有成,入編考公,工作穩定,收入豐厚。門庭榮耀,父母特有面子。 子女當婚當嫁了,開枝散葉,子孫滿堂,其樂融融。算是了卻了父母的心事。 子女自立自強,父母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地站出來,扛得起責任,盡得了孝心。父母老有所依,安享晚年。 反之,父母六十多歲了,子女二三十歲,沒有技能,不能自立,啃老無底線;男不婚,女不嫁,鬧離婚,父母愁白了頭;子女的日子泥菩薩過河,哪里還有能力去替父母著想? 子女有出息,父母沒有后顧之憂;子女不成器,父母晚景凄涼。 ![]() 四、看老伴是否貼心從現實來看,人到65,有積蓄,有房子。晩年生活要想安穩,還要有人陪伴。 60多歲,父母作古,兒女高飛。陪在身邊的只有老伴兒了。 有個老伴兒真好。起碼有人說說話兒,哪怕是被對方吼幾句,成為對方的出氣筒。一起去逛逛菜市場,一起看夕陽西下,一天就這么過去了。 有個貼心的老伴更好。知冷知熱,吆喝著吃飯,喝藥,睡覺。能拿捏對方的脾氣,不需要談論愛不愛的,互相照顧著,一起老去。 過了折騰的年紀了,如果還鬧離婚,鬧分居,又為何呢?離開了這一個,搭伙另一個,未必就快樂了。 夫妻就像一雙鞋,少一只難走,丟一只不行。 ![]() 五、看心態是否平和一些老年人晚年的苦頭恰恰是自己釀成的。不缺吃喝,養老金不少,兒女也很好,就是自己的心態不好。 人老了,還逞強。越是爭,心越累,越是怨,心越煩,越是恨,心越氣。看似是在為難別人,其實是在折磨自己。 你善待他人,人自然會善待你。你給世界以溫和的笑臉,世界給你以燦爛的陽光。 六十多歲的人,心氣平和,事理通達。繞一繞,煩惱就過去了。沒有脾氣,是最好的脾氣。 平和的心態是晚年苦樂的總開關。心靜了,睡眠就好了。氣順了,疾病就消失了。想開了,煩惱就沒了。心態好了,福氣自然就來了。 心態其實是可以控制的。因心態失衡而導致晚來吃苦是自討的。 ![]() 世衛組織認為65歲之后才是真正意義的老年。65是人生的分水嶺,晚年苦不苦,就看六十五,是很有道理的。 晚年的苦樂,三分之一是前面的積累,三分之一靠后半程去創造,三分之一靠65歲的自我調節。 兒女的出息,養老金的多寡已經定局了。身體保護好一點,夫妻關系處理融洽一點,心態放平和一點,主方權在自己手里。 人到六十五,該沉靜下來,規劃一番,趨利避患,向快樂出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