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訂單制造相比于前面的MTS按成品控制需求,ATO按半成品(零部件)控制需求,按訂單生產又向前提前了一層,到了原材料的位置。此時的客戶需求覆蓋了整個制造的過程,工廠能夠決定的只是提供哪種原材料給到客戶。 需求管理的主要任務是協調客戶需求和工廠制造之間的關系。 在MTO的環境下面,訂單管理的任務重點就是和客戶說明自己的產能限制,產品的瓶頸在哪里?什么樣的產品交付起來會比較困難?周期比較長。 工廠的PMC的需求預測提前到了原材料這一層級,無法對成品和半成品進行生產,從而也沒有辦法進行控制成品及半成品的庫存。而客戶的需求也變得模糊,甚至客戶最終下達什么樣的訂單也不明確。這使得工廠的生產計劃管理對于需求的控制難度加大。 PMC應該與市場部門一起制定產銷計劃,對于客戶的需求要適合市場趨勢,工廠的制造能力也需要符合客戶的需求,同時需要保證核心原材料的庫存,使的工廠的生產更加敏捷。 這個模型下的需求管理就是通過信息化、大數據、與市場預測把原材料的庫存維持在一個合適的水平,與之對應的按訂單裝配ATO維持一定的半成品庫存的原理差不多。 按訂單設計有些工廠的生產產品是一些大型的非標產品,一般用的是項目式生產,采用的是按訂單設計ETO的生產方式,在這個模式下,比以上所有的生產類型的需求點都要高。提前到了供應商處。 工廠在接到客戶的需求,對產品進行設計,設計內容包括原材料選擇、產品結構的選擇、工藝路線的選擇,整個過程可能會進行尺寸、公差、樣板、印刷品資料等等進行不斷的細節上的調整。 這樣的模式下,不但需要協調工廠的生產,以達到客戶的需求。還需要將設計開發能力與客戶需求一致,當工廠的設計開發能力達不到客戶的需求的時候,可能造成訂單交付周期變長,從而導致客戶不滿意。 此時的工廠,PMC的跟進壓力進一步增大,需要跟進開發的設計進度,還需要協調工廠的生產。過程中的需求管理預測從設計能力、原材料庫存、半成品等方方面面。 ETO模式下,工廠的任務就是提高自己的研發能力,加快設計進度,縮短周期。PMC也需要全程參與,從項目的立項開始就跟進,整個過程的客戶需求也可能會變,變化過程涉及到供應商原材料變更。此時對于供應商的要求就變高了,對于供應鏈的管理也就是高了,需要有響應速度快的供應鏈來保證。 最后四種生產模式下的需求管理特點如下表所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