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一、這代年輕人,有自己的活法 我們從解決溫飽問題的時代,進入了一個活法的時代。 活法時代,每個人更注重的是精神和內在追求,但這些方面,以前的農業社會是沒有太多的積累,沒有值得我們參照的一些經驗。 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變遷,我們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然后又從工業社會大踏步地進入后工業。 從大的歷史角度來看,現在的年輕人是非常寶貴的,因為他們所經歷的一切很不一樣。 很多人十幾歲的時候非常靈動,上了大學,去工作后,很多人的成長就變得非常不平順了。 現在很多人的觀念還是在農業社會,但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已經是一個現代社會。 35歲左右的人,身上既有爺爺奶奶那一代農業文明的積累,又有爸爸媽媽那一代工業文明的奮斗精神,同時也有現在網絡化時代的體驗,內心深處就積累了太多,很難有一個特別好的沉淀。 他們對自己的定位往往都是:上個好大學,找工作,買房買車,就可以了。 這種狀態是模式的單一,價值的單一,想法的單一。 我有一個學生是安徽銅陵人,畢業之后又回到銅陵,立刻就陷入到無休止的相親,這正是一個發揮自己的文化價值、精神價值、專業價值的時代,但是社會對她的定義就是生兒育女,這對她造成了極大的一種限定。 當她父母看到這個女生的高中同學們都在生兒育女,就自己的女兒上了個大學,結果一下子變成和大家不一樣。 后來沒辦法,她就離開了家,到寧波來找工作,因為她想擺脫代際壓力,再后來她就考進了復旦的繼續教育學院,活出了自己,這樣的狀態真的很好。 我們今天最大的問題,就是個體對自己生活的認識,換一種活法就特別重要。 二、活出自己:回歸洞穴VS尋找自我 我們要走出洞穴,在古代希臘學術家布拉圖的著作里,洞穴是一個比喻,他描繪了人的一種生活狀態。 在一個很深的洞穴,里面的那些人面朝洞穴,看到洞穴里有一些晃動的影子,他們以為看到的就是世界,不知道看到的只是虛幻的影子。這讓他們的認知限定在洞穴里。 后來有一個人,掙脫了鎖鏈,走出了洞穴。 出洞穴之后,他忽然發現原來世界有山崗、有樹林、有太陽、有河流,這個人站在洞外,面對這樣一個真實的世界,該怎么辦?有三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 這個人跑回洞里告訴大家,真正的世界在外面,那些人聽到后特別憤怒,覺得他在胡說八道,在摧毀大家原有的生活,然后大家一起把這個人給打死。 第二種可能 他想到自己回去以后,可能會被孤立,最后決定一個人跑掉,這是獨善其身。 第三種可能 他想了想真實的世界這么大,自己從小到大都在望著影子長大,現在要撲向新世界,要重新認識、學習,會遇到很多困難,所以就心生畏懼,后來他回到洞里,就用一種自我欺騙式的看著影子,告訴自己這就是世界,這是自覺地當奴隸。 我們處于一個多元變化的時代,但很多人是非常表面的一種生活方式。 我在上海經常感嘆,哪怕上地鐵、下地鐵,大部分人都看著手機,就感覺像個游魂一樣,一些人出去旅行,當時拍了好多照片,結果都是自己的大頭照。 其實,我在和學生家長聊天的時候,推薦他們給孩子買一個單反相機,因為我還沒怎么見過一個人拿著單反自拍的。 我們需要不斷地走出幻境,活出真正的自己,因為人這一生只有這一次。 哲學家叔本華說,人有欲望很正常。 第一種欲望是既自然又必需,比如吃飯; 第二種欲望是自然但不必需,比如信賴,現在有很多不結婚的,選擇單身的人; 第三種欲望是既不自然也不必需,比如虛榮。 英國哲學家羅素所講,人有四種欲望需要警惕:占有欲、虛榮心、競爭欲、權利欲。 為什么很多人戀愛婚姻中過得不好?好的愛情都是相互之愛,而不是愛自己。現在很多人在戀愛時,愛的是自己,沒有真正的愛對方,更不用說回應。 所以非常清醒的活法,不容易做到。 三、過渡時代的發展變化 梁啟超寫了一篇文章叫過渡時代論,他當時就意識到中國進入到一個過渡時代。 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過得焦慮?因為沒有根據,沒有自己的邏輯。這是非常正常的,他們屬于過渡時代的第一代,什么事情都沒底。 可能社會在發展的時候,是20%在變化,80%不變,第二年又是20%的變化,80%不變。 魯迅寫的小說《傷逝》里,有一個很典型的過渡時代的現象。 一對年輕人勇敢地結婚了,但是真正的開始生活時,就出現問題了。 涓生在民國北洋政府的機關里上班,大家都歧視他,因為他離經叛道。妻子子君在家里,活成一個平凡的家庭婦女,天天計較一些零零碎碎,日子越過越艱難。 然后他們就開始互相抱怨,到最后分開了,子君被迫離開回到自己家里,不久就死去。 很多年輕人最大的期待是農業社會帶來的思想,希望風調雨順,甚至馬到成功,這怎么可能? 一些家長也受過高等教育,也希望年輕人有創新,有探索,但是最好是別人的孩子去探索,自己家的孩子開開心心,這很有矛盾性。 這個時代的現代性發展還不充分,經濟發展已經很現代了,但是文化、文明、價值觀、游戲規則和思維方式還不夠現代化,多元、寬容的環境氛圍還很弱。 如果你跟大家有不一樣的風格,壓力就特別大,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困境。 在這個時代,我們一定要意識到保守主義也有偉大的價值。 比如,很多文化資源是以前的人勞動積累出來的財富,積累出來的國家力量。 四、快樂生活,真的可行嗎? 這一代年輕人經歷了太多的變化,30年之后,這會成為了不起的歷史。 因為他們面臨的問題很多,能積累出的經驗很多,這代人肯定會產生偉大的思想,偉大的組織,偉大的文學。 生活的第一原則是快樂。 有一種靜態快樂,來自我們對社會正義的追求,這個快樂就相當于興趣,跟簡單的消費性快樂不一樣。 就像去爬黃山,你可以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坐纜車,到頂峰后,回頭看著這黃山,感覺很漂亮。 但如果你是一步步爬上去,滿頭大汗爬到山頂,你看到了自己的力量,看到了自己的堅持。 努力學習,考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買個好房子,這是一些非常同質化的愿望。 也有一種動態快樂,如果你生來就不一樣,生活上自己付出很多努力,甚至會感到孤獨。 但是你遇到的人,你的經歷、感覺到的世界都變化了,然后積累到一定時間,你就有自己的話語,就有自己的想象,你跟別人就不一樣了。 真正的自我,是在艱苦的過程形成的。 做就是一個體驗,去探索、發現、攀登和承受,然后你才真正與世界產生關系。 一個人面對生活,要既樂觀,又有承受艱苦的能力。 我們現在很多人在城市生活失去了根,受到社會上的形形色色的影響,但沒有一個真實的、有根基的生命。 竹子那么細、長、高,站立而不倒,因為它地面上有多高,它下面的根就有多深,有自己的根系。 任何植物都是,一定是有自己的根系才能站起來,但人有時是飄著的。 我們活在這個社會中,一定要有根,而且得對這個社會,對他人有價值。 五、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 現在是個追求“得到”的時代,之前是個不平等的農業時代,充滿的是貴族高官和農民們。 現在我們在奔向中產化,我們要進行物質建設,社會的均衡度在發展,以前很難想象一個普通的市民有車子,也很難想象一個普通市民,哪怕貸款也能買個房子。 人們的心理深處是要追求一種平等性,這是我們人類最基本的一個動力,在這個過程里,我們在完成社會轉型、社會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城市化。 從農業社會的不均衡發展,現在向著工業化、同質化發展,再往后就是個性化的發展,一個人不再以追求社會的條件為主,而追求社會本身,追求自己渴望的。 人工智能的發展特別快,千萬不要按常規的想象去面對未來。全球化的時代是有無限前景的,整個國家迫切地需要年輕一代。 一個創新時代,每個人在探索時,都需要有張騫和玄奘的精神,從空白中走出一條路。 每個人有自己的特點,將來的年輕人的價值可能會有區別,因為他們能提供的,和別人不一樣。 活法里面有個特別重要的東西,叫自由,一個人不自由,生命的任何可能性都打不開。 人類的生活里最大的自由,就在愛情,如果你要辦一個公司,需要人力、資源、資金和空間,但愛情不需要。 古代是天上的鵲橋,現在年輕人自己搭自己的橋,我特別相信一個人在愛情領域不自由,其他任何領域不可能自由。 人生的第一關就是愛情,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要有愛的能力。 在愛情領域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無愧于自己。 這個世界不是按照你最好的預想,給你回報,伴侶可能辜負你,朋友可能辜負你,甚至父母可能辜負你,但是你千萬不能辜負自己。 這是生活本身,哪怕愛錯了人,我們也要對得起自己。 其實我特別提倡,戀愛的時候一定是戀愛腦,而不是別的腦。戀愛嘛,不戀愛腦怎么談得好? 希望我們的生命更真實,更有力量,我最期待的是年輕人能做到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 |
|
來自: 中山春天奏鳴曲 > 《個人管理丶自我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