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得志上將1945年底被聶帥留在晉察冀軍區,不管是他本人,還是晉察冀一眾將領,都沒想到這位作為戰將引進的“外援”,居然解決了一個聶帥都頗感頭疼的難題。 一、晉察冀的緊張空氣 什么難題?兩個方面,一是軍調引發的復員,二是軍事受挫。歸結到一個方面,就是軍事上不太順利。 軍調資料比較多,有些資料現在看可能比較混亂,比如馬歇爾、周恩來、張治中三人小組制定的軍調整軍方案,根本看不懂。《聶榮臻傳》和鄭維山回憶錄《從華北到西北》簡要提到晉察冀整軍復員數量及影響。 ![]() 我們大致看一下,聶傳說,晉察冀按中央指示,復員了10萬人,在全國各大戰略區中,唯一一個實打實地落實精簡三分之一的命令。 鄭維山評價這次復員整編,倒不在人數減少,而是主力部隊傷筋動骨了。晉察冀在復員之前有兩支野戰軍,共編有9個主力縱隊,整編之后只剩4個,雖然消失的5個縱隊并未完全復員,一部分人補充到地方軍區部隊保存下來,但縱隊建制削減,仍然嚴重削弱了作戰能力。 李運昌、郭天民、鄭維山等一批將領都不太同意這樣削減,和聶帥意見不一致,鬧了一些不愉快。 大家都在對比呀!其他軍區沒有一個這樣進行大幅度復員整編的,中原軍區只撤銷了一個旅的番號,從七個旅減為六個旅。西北減少兩個旅的番號,但部隊基本沒減。華中粟裕部反其道而行之,大力建設野戰縱隊,把不少軍區部隊補入縱隊。 人就怕比。那么多那么好的野戰縱隊,砍掉削掉,大家很有怨氣。 當然還不止于此。 鄭維山還回憶了一些晉察冀為顧全大局作出的犧牲。1939年時晉察冀已經發展到幾十個團的兵力,為了支援其他根據地不斷向外調兵: 1940年2月,程子華率兵南下打石友三,返回時留下兩個團給晉冀魯豫。 1943年8月,呂正操率六個團支援晉綏。 1944年3月,黃永勝率六個團和一個炮兵營支援陜甘寧。 1945年9月,李運昌率六個團進軍東北。 再加上抗戰期間調出的回民支隊等,總計調出20多個團。 以一個縱隊9個團計,聶帥無私為其他根據貢獻了3個縱隊的野戰軍主力。 好歹趕上1945年11月各軍區派兵挺進東北,楊得志、蘇振華率晉冀魯豫一縱1.7萬余人路過晉察冀,因中央戰略調整及赴東北路途受阻,晉冀魯豫一縱留在晉察冀歸聶帥指揮。結果不到一個月,因南線劉鄧作戰亦需兵力,蘇振華又帶著一縱大部隊回云了。 晉察冀諸將心里堵的慌。 麻繩專挑細處斷。 我軍主力減少,國軍華北部隊卻沒減少。孫連仲和傅作義聯手,大同集寧張家口諸戰,連續受挫,1946年10月我軍不得不放棄張家口這座唯一的大城市,退入平西山區,一時間所有壓力都落到聶帥頭上。 ![]() 1946年10月22日晉察冀軍區召開淶源會議,《聶榮臻傳》載,很有一些人思想上難以接受,說長道短,發泄失利的憤懣。指揮不力、復員過快、將帥有疙瘩等等,好說不好接受啊! 包括晉察冀部隊的編制也經歷了反復,1946年12月3日,晉察冀居然撤銷野戰軍編制,3個主力縱隊直接歸軍區指揮。 為啥說反復呢?部隊野戰化是當時各大軍區共同的選擇,軍區指揮機構和野戰軍分開,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大兵團機動作戰。晉察冀這樣做,雖然有主力縱隊減少的現實條件,但總歸不利于機動野戰。 怎么應對國民黨軍日益猖狂的進攻呢?晉察冀的指揮層能不能應對得了?空氣日益緊張起來。 誰也沒想到,把緊張空氣驅走的,竟然是名位不高、后來新晉的楊得志。 二、老楊哥力挽狂瀾 楊得志的能力,聶帥素有所知,當年紅一軍團的主力團長。 聶帥留不住晉冀魯豫一縱,但留住了楊得志。論淵源,聶帥領導楊得志的時間更長。論形勢,晉察冀當時確實比晉冀魯豫更吃緊一些,劉伯承當然要給聶帥這個面子。 ![]() 但對楊得志個人來說,實在不是多好的事情。 全面抗戰八年,晉察冀已然形成了一大體系,不再是當年紅一軍團或八路軍115師的格局。外人新進一個新系統,光磨合就需要時間。何況你楊得志一來就后來居上,占了一個第二縱隊司令員的位置。 再者,二縱是華北老部隊,楊得志人生地不熟,能不能帶好?能不能指揮好作戰?換作旁人,能老老實實勝任崗位就不錯了。 就是這樣的環境和條件,楊得志在晉察冀開啟了一段夢幻般的旅程。 1947年5月,晉察冀軍區在朱老總直接指導下再次建立野戰軍,楊得志任司令員,羅瑞卿、楊成武任第一、第二政委,耿飚任參謀長,潘自力任政治部主任。 楊得志來當這個司令員,而不是聶帥長期以來最倚重的楊成武。尤其是取代了之前的野戰軍司令員蕭克,蕭克的資歷不必說,楊得志不好比。這鮮明代表了朱老總和聶帥的信任和重托。 楊得志緊接著就在1947年6月指揮晉察冀野戰軍發動了青滄戰和保北戰役,兩場戰役殲滅國民黨軍2.1萬余人(一說1.8萬),拿下青縣、滄州、淶水、徐水等縣城。這些城都不大,但大部分處在咽喉之地,占領這些有得地段,很巧妙地把河北國民黨軍南北隔開,如若再想打通,勢必花費數倍力氣。 《聶榮臻傳》《晉察冀暨華北軍區武裝力量發展史》《華北野戰部隊戰史》《全國解放戰爭史》等都給予高度評價,核心意思是短時間內連續取得干凈利落的勝利,扭轉了大同集寧戰役以來被敵人追著打的劣勢,重新掌握了戰爭主動權。 《全國解放戰爭史》對連續短時間取得勝利的原因給出簡明扼要的總結: 1.從戰役指揮上,集中兵力攻擊國民黨薄弱部位,速戰速決; 2.靈活機動,有利則打,不利則另辟攻擊目標,始終掌握作戰主動權; 3.調動部隊,夜行晝宿,嚴格保密,保持了戰役突然性; 4.戰役部署周密,每次攻擊都能做到分割包圍,做到全部殲滅; 5.在攻堅戰術、技術上有了長足進步。 能看出什么來呢? 除了3、5兩條,是晉察冀大練兵的結果,其余3條,與楊得志的指揮有不可分割的關系,都是戰役指揮上帶來的新變化。對比大同集寧戰役和張家口保衛戰的指揮,這個變化不可謂不劇烈。突出反映的是,楊得志指揮作戰極有定力、極其靈活、極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青滄保北兩戰像是鋪墊,很快在接下來的清風店戰役中,楊得志高超的戰役指揮水平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清風店戰役本來預計并不在清風店打。 我們看解放戰爭史,戰役名稱越是與戰役謀劃之初目標地不一樣,仗往往打的越精彩。 比如蘇中七戰、宿北戰役、萊蕪戰役、沙土集戰役、孟良崮戰役、西北青羊蟠三捷、三下江南、巨金魚戰役等。 為什么這樣說? 這種仗往往超出原計劃,是戰役指揮員根據戰場變化、敵情變化,臨時選定最有利之作戰區域,在高動態之中構設戰場環境,抓住敵之一部進行打擊。非常考驗指揮員應變能力、控局水平以及部隊素質。 簡言之,指揮員要有出神入化的戰爭想象力,部隊要有耐跑耐打耐轟的執行力。 清風店戰役最初籌劃的是打徐水(這是第五次打徐水),圍敵打援,一開始并不知道哪個方向的國民黨軍會出來,但重點預備的是徐水南北較近的保定和固城的國軍。 誰知打著打著,因為陳正湘二縱打的確實比較狠,文章做的足,北平嚇壞了,命令石家莊的羅歷戎第三軍不顧一切北上增援。 楊得志遂改變初衷,全功率南下,選擇羅歷戎作為殲滅對象。雖無孟良崮戰役之雄奇險惡到極致,也著實考驗指揮水平和部隊轉換攻守節奏的能力。 過程不必細說,楊得志指揮兩個縱隊六個旅兵力,在獨八旅、冀中和冀晉軍區部隊配合下,將羅歷戎第三軍1.3萬人全部殲滅,羅歷戎被生俘。 把清風店戰役所有功勞都歸到楊得志頭上自然不客觀,仗是野戰軍一起打的,主意也是楊成武、耿飚等一起出的,陳正湘二縱打徐水也使足了勁。但必須要看清,楊得志扮演了這場戰役中最核心最關鍵的指揮、驅動、轉換、誘發之靈魂角色,為啥同樣的部隊、同樣的指揮決策層,在大同集寧張家口打不好,到這就行? 清風店之勝利,一舉驅除了彌漫晉察冀軍區一年多的緊張空氣。 三、情商也是重要武器 除了打勝仗這個核心KPI達成了,楊得志的情商也發揮了很重要作用。 不多過譽,觀察《楊得志回憶錄》,通過此書一個特有的文風便能窺知一二。 《楊得志回憶錄》極重對人物的細節描寫。 ![]() 楊得志老將軍面相極富親和力 不可否認,開國將帥的回憶錄,有很多是秘書或相關人員組成的寫作班子進行集體撰寫。有的是根據將帥們的口述進行潤色,有的是根據日記或其他資料進行擴充,也有的是秘書直接代寫。 詳實程度和史料水平高低不一,但有一個共同的規律,這些回憶錄都經過將帥本人的審閱,或者寫作之前,有關史料的裁剪、取舍向傳主或家人征求過意見。 總的來說,回憶錄的語言和內容,鮮明反映了傳主的性格愛好、做人做事習慣。 有幾個例子。 比如華野參謀長陳士榘的回憶錄《翻天覆地三年間》,陳參座脾氣比較耿直,做事不太會圓滑融通,記錄的文字也反映出他性如烈火的個性。對當年老領導也沒有刻意尊重,該怎么說怎么說,甚至還有一些存在爭議的史料記錄,比如魯南戰役粟裕到底有沒有因為發燒而脫離指揮的問題。 再比如鄭維山中將的回憶錄《從華北到西北》,這本回憶錄語言風格比較溫和,對所有當年領導都非常友善,這和印象中鄭維山中將耿直的性格似乎不太像。實際上呢,鄭維山中將在聶帥手下后來變化非常大,從嫉惡如仇、有話必說的炮筒子性格,變成了善于替他人著想的溫柔之人。 有心人可以再去查查建國后鄭中將的經歷,更能鮮明感覺到,當叱咤風云的戰將面臨一些不得不低頭的委曲時,其為人處世之作風必然會發生劇烈改變。回憶錄風格之變化,一定程度上是人生的映射。 楊得志做人做事非常周到圓潤,善于察覺和照顧別人的情緒,尤其在華北新環境,處理好上上下下人際關系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否則何以融入,何以帶動新的搭檔和部將們打仗。所以在回憶往事時,自然而然把當年的視角和習慣帶到書里來了。回憶錄里提到野戰軍剛剛成立,先把羅、楊、耿、潘幾人結結實實地夸了一頓,這份尊重難能可貴。 楊得志與楊成武名氣、資歷、功績、地位都在伯仲之間,他憶及楊成武,總是帶著一股欣賞、喜悅、肯定的語氣,描寫過楊成武審定報告、發布命令、共同決策的場景。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楊得志這樣的待人接物方式,令人如沐春風,無疑對于消解緊張空氣更有作用。 向清風店緊急調兵時,楊得志、楊成武、耿飚三人隨隊行動,途中他還有心情觀察路邊風景,其回憶錄中留一句極有畫面感的話: 深秋的華北平原,莊稼大都收過,空曠無際,我們浩浩蕩蕩的隊伍和村頭地邊偶然出現的牽牛花,給肅肅的田野增添了新的生機。 不管這樣的文字是不是后來的秘書們刻意渲染出來的,但至少得到楊得志的認可。打仗之余,觀察生活,熱愛生活,戎馬倥傯之中,楊得志的樂觀和積極,也是打勝仗的重要精神力量。 |
|
來自: 小飛俠cawdbof0 > 《解放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