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沙漠和戈壁為主角的高原
阿拉善高原,位于內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西起馬鬃山,東到賀蘭山及陰山余脈狼山,北接蒙古國邊境,南至北山山脈(包括合黎山、龍首山等),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100-1400米,整體地勢是地勢由南向北緩傾,地面起伏不大,只有個別山地超過2000米,最低點是弱水的終點居延海附近,海拔約820米。
阿拉善高原內部有若干剝蝕的低山丘陵,如雅布賴山,把高原分割為多個小型盆地,也分割出了三大沙漠和一處黑戈壁。這三大沙漠分別是位列中國第三大沙漠的巴丹吉林沙漠、位列中國第四大沙漠的騰格里沙漠,和位列第七大沙漠的烏蘭布和沙漠。
為何阿拉善高原如此與眾不同,擁有那么多沙漠?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看阿拉善高原所在的地理位置了。由于地處大陸內部,遠離海洋,東亞季風帶來的降水很難到達,再加上受賀蘭山和青藏高原的阻擋,以及自身海拔高程所限,終年被?陸?團控制,即便有水汽也難以凝結成雨,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干旱,風大沙多,流動沙丘廣布。
所以阿拉善高原流沙、戈壁廣布,實為一個干旱的荒漠高原,地表植被很是稀疏,地面大部裸露,再加之地處高空西風環流區,冬春多大風天氣,風力侵蝕與堆積作用很強烈,強大的西北風常將高原地面上的細士攜卷而去,在古巖床上只留下薄層粗砂和礫石,這也是阿拉善西北部分布著廣闊的黑戈壁的原因。
阿拉善雙峰駝,沙漠中的精靈
所以阿拉善高原從東往西,降水也從200毫米劇降到50毫米以下,但蒸發量年均卻高達3500毫米,所以阿拉善高原擁有漫無邊際的黃沙,是一個走上三天三夜也碰不到人煙的不毛之地。從宏觀上看,干旱、荒涼、單調幾乎就是阿拉善高原的代名詞。
根據《中國生態地理區域圖》,大西北可以分為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阿拉善與河西走廊三大自然省,這里是我國沙漠和戈壁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其中阿拉善高原就屬于“阿拉善與河西走廊荒漠區”,所以阿拉善高原不僅是探索沙漠、戈壁的絕佳地帶,也是一條極為重要的考古、探險之地。
當然,由于氣候干旱,阿拉善高原地表除了東緣的黃河外,都屬內陸流域,幾乎沒有常年河流,主要以地下水為主。要知道,在干旱的地區最寶貴的就是水,而干旱缺水正是阿拉善的標簽。于是,稀缺的水決定了阿拉善的各種顏色和地貌,甚至讓胡楊樹葉有了三種形狀。
但這些還都不是阿拉善王冠上的明珠,干旱缺水所帶來的最神奇禮物,是兩個月不吃不喝還活著的雙峰駝。作為自古以來的““駝鄉”,阿拉善雙峰駝依靠荒漠中生長的極其耐旱的白刺、馬齒莧、臭蒿等小灌木為食。它們雖然吞咽著最粗鄙的食物,但卻讓阿拉善的浩瀚荒漠不再是苦海無邊。
所以在古典時期,阿拉善的駱駝是古絲綢之路上必不可少的參與者,駱隊在沙漠上緩步前進,撒下聲聲清脆駝鈴。其實,駝鈴并非一般人想象中那種掛在駱駝脖子上的小鈴鐺,而是約有30厘米高,重達三四斤的大筒子,一般由熟鐵或者銅打造。一支駝隊一般只有一只駝鈴,掛在尾駝的駝垛子上。
為什么掛在尾駝而不是頭駝上?原因是是會打鈴鐺的尾駝走起路來故意左右搖擺,把駝鈴的聲音送出去很遠,這樣騎在頭駝上的人就知道后面沒有掉隊,而頭駝本就有人乘騎,所以也不必用駝鈴告誡后面的駝隊。可以說生在阿拉善高原惡劣環境下的雙峰駝,用強壯的身軀鑄就了阿拉善從古至今的文明史。
荒漠之下是尚未開發的資源寶庫
不過漫漫黃沙和茫茫戈壁并非是阿拉善高原的全部,看似荒涼的表象下,卻是一塊待開發的資源富地。由于阿拉善高原在地質上是華北克拉通的一部分,處在亞歐板塊內部的中亞板塊、西伯利亞板塊、華北板塊碰撞的交匯處,是一個被造山帶和斷裂帶圍限的太古宙微地塊,地質構造十分特殊,境內陸層齊全,成礦條件優越。
航拍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新井煤業的露天煤礦,圖引新華社
根據目前有限的地質勘探數據來看,阿拉善高原發現礦種84種,產地514處,占內蒙古已發現礦種的63%。探明儲量的礦產45種,占內蒙古已發現礦種的54%,探明儲量的礦產地有93處,其中無煙煤、湖鹽、銻探明儲量居內蒙古之首,共生、伴生礦產很多。
當然除了礦產資源外,阿拉善高原的風能資源和光能資源也格外豐富。全年日照時數在2900-3500小時之間,再加上系荒漠干旱地區,經常晴朗無云,大氣透明度好,很適合發展清潔的光能和風電產業,不但能緩解蒙西電網電力的供應不足,還能保證當地可持續發展。
這就是阿拉善高原,作為一個被三面合圍的高原,獨特的地形結構一方面加劇了高原的干旱,另一方面也擋住了阿拉善三大沙漠的繼續擴張,同時也憑借地質優勢,成為一塊未開發的資源寶地。
上期回顧:誰說騰格里沙漠是寸草不生的生命禁區?明明這里遍布生機的湖盆
備注:本文是《西北五省合集》系列的第113章原創作品,僅為一家之言,轉發請注明【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及出處】,嚴禁抄襲。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刪。#長文創作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