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此件玉神面出土于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羊舌村1號墓,現藏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拍攝于南京博物院“玉潤中華---中國玉器的萬年史詩圖卷”特展。 羊舌村1號墓應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晉文侯墓地。羊舌大墓的挖掘過程中,發現了許多奇怪的現象,如亂七八糟堆放的板子痕跡、墓主人上半身到頭部缺失、槨室角落發現頭骨等,這些跡象表明可能是一場毀墓行為。這些現象使得墓主人的信息無法得知,但考古學家吉琨璋根據棺蓋被撬、墓主遺骸慘遭割頭的情況分析,認為可能暗示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與當時的政治斗爭或權力更迭有關?,根據墓葬被毀的事實和歷史文獻記載,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晉文侯。 但問題來了,第一,這件西周晚期墓出土的玉神面卻定為肖家屋脊文化期的?第二,這件玉神面為什么不定為后石家河文化期呢? ![]() ![]() ![]() ![]()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羊舌墓地1號墓出土的玉神面被定為肖家屋脊文化而非后石家河文化,應該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一、文化命名與年代劃分 文化命名:肖家屋脊文化特指龍山后期或夏代早期分布在長江中游兩湖地區的一種文化類型,以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群的肖家屋脊龍山后期遺存為代表。而后石家河文化雖然也是石家河文化晚期的一種文化類型,但其命名更多是基于時間順序和地域延續性,并不特指某一具體遺址或遺存。 年代劃分:肖家屋脊文化的年代大致在龍山后期或夏代早期,而后石家河文化雖然時間上有所重疊,但更多地被看作是整個石家河文化晚期的一個階段。具體到玉神面的出土,其年代和風格特征可能更符合肖家屋脊文化的定義。 二、玉器風格與特征 肖家屋脊文化的玉器主要發現于石家河遺址群的羅家柏嶺、肖家屋脊、譚家嶺等遺址,其中1988~1989年在肖家屋脊的甕棺葬和文化層等當中發現157件玉器,2015年在譚家嶺的甕棺葬中發現246件玉器,這是數量最大的兩批。此外,在湖北鐘祥六合、荊州棗林崗甕棺葬和湖南澧縣孫家崗的土坑墓當中,也出土了近200件玉器。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也出有少量玉器。總數應在600件以上,基本都是小件玉器。 玉器風格:肖家屋脊文化的玉器以雕刻精湛、紋飾復雜著稱,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些玉器種類多樣,包括神人形象、動物形象等,且往往采用減地陽紋等高超的雕刻技術。玉神面作為其中的一件代表性玉器,其有著類似"線描"的減地陽紋藝術風格特征與肖家屋脊文化的玉器風格相吻合。 特征對比:與后石家河文化相比,肖家屋脊文化的玉器在題材選擇、造型設計和紋飾運用上可能更加獨特和精細。玉神面作為一件具有明顯神人形象的玉器,其獨特的造型和紋飾更能夠體現肖家屋脊文化的特征。 ![]() ![]() 三、考古發現與遺址關聯 考古發現:玉神面出土于臨汾市羊舌墓地1號墓,這一發現為確定其文化歸屬提供了重要依據。雖然臨汾市并不屬于肖家屋脊文化的核心分布區,但玉器的風格特征和文化內涵卻與肖家屋脊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遺址關聯:考慮到肖家屋脊文化在長江中游地區的影響力和傳播范圍,以及玉器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玉神面的出土可能意味著肖家屋脊文化的玉器風格和信仰體系已經傳播到了更廣泛的地區。因此,將其定為肖家屋脊文化而非后石家河文化是有道理的。 綜上所述,羊舌墓地1號墓出土的玉神面被定為肖家屋脊文化而非后石家河文化,主要是基于文化命名與年代劃分的考慮、玉器風格與特征的對比以及考古發現與遺址關聯的推斷。這一判斷不僅有助于我們更準確地理解玉神面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也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研究肖家屋脊文化和后石家河文化之間的關系。 ![]() |
|
來自: 睫毛上的風塵 > 《個人原創古玩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