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幾個和做AI的朋友湊在一起吃了個飯,結果幾個大老爺們也不喝酒就對噴,噴到了半夜,還意猶未盡,比較奇葩的狀態。 大家背景十分混雜,有兩個是AI科學家在國內差不多就是最頂級的研究機構或者公司做大模型。有兩個算是做AI智能體的,一個此前是某著名公司CTO,一個是此前某著名內容公司高管。有一個則很有學術成就。本人此前差不多是里面做AI產品時間最長的,非要歸類也算做AI智能體的。(參見:多了個身份,增加了一份新事業) 我列下大家簡單背景的目的倒不是說這幫人很厲害,大家聽他們的吧,而是我發現當事實清楚,背景差異很大的人也是可以針對大部分事情達成共識的。信息不充分對認知的扭曲可能真的遠大于價值(利益)取向導致的差異。(所以打開自己并進行一定程度的碰撞確實關鍵) 下面說的這些散點不代表其他人,而是閑聊過后,我形成的印象。大家可以就當故事聽聽,純屬AI無責任評論。 施密特說的是不是真的 施密特說:前三的大模型和后面的差距在拉大,小模型公司越來越沒機會,這事大家基本認同。這就是很早以前說的大模型沒有商業模式,參見:AI大模型沒有商業模式? 估計施密特說這話的時候沒考慮過中國AI大模型公司,但國內部分AI大模型公司還真是從頭到尾自己磕的。 這必然導致中美AI PK長期化,長期化會導致變成生態性競爭,生態性競爭一時優劣就不關鍵了。關鍵變成誰先能形成自己的良性循環生態,而形成良性循環生態的關鍵則在國際市場。 這是個不復雜的問題。 AI大模型顯然是虧的,虧的最主要部分一定是訓練部分,那就變成AI應用形成的收入到底多大程度可以反哺AI大模型訓練。AI應用到底能給底層模型形成有多少收益顯然是個市場問題。 只在小范圍構建這個應用-基礎設施的商業循環會虧的時間更長,虧的時間更長就會導致AI大模型公司應用化,然后底蘊不足,最終在整體競爭中落后。 一個虧損的生態是不可能競爭過盈利生態的。 所以競爭長線看,未來關鍵在國際市場。 從這個角度其實應該鼓勵AI應用出海。當底層模型和上層應用混合成各種產品并且能征戰海外市場的時候,才是競爭真正開始的時候。 過去有個例子,巴西曾經嘗試完整建立自己的電腦生態,一度也確實建立了,但生態體系太小,最終還是崩了,他們想對抗的美國的那套體系(IBM,微軟,Intel)最終取得了勝利。AI這事將來可能略像。 大模型公司應用化 現在勢頭并不好,有點處于負反饋中的意思。AI大模型公司面對營收壓力后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自己不做基礎模型,并在開源模型的基礎上做定制往應用上靠。 如果說整個AI大模型很長一段時間都注定是虧的,那最底層的基礎模型模型一定虧的最厲害。大家可還記得下面這張圖: 這張圖里關鍵程度和潛在經濟回報上的影響是倒置的。越往左越關鍵,越貴,應用屬性越小。那對有經濟壓力的AI大模型公司主要工作當然往右偏移,偏移到了圖外面就變成純粹的AI智能體了,AI智能體屬于純粹應用但調度很多模型,但基本自己不做。 這有經濟合理性,但對根本性突破而言也許越往右越關鍵點。我們老說大模型大在那里呢?顯然是最左的一步,那可是相對于其他步驟10倍的GPU需求量。 琢磨事的讀者群里我發了條評論:這不就是,AI大模型版的人間正道是滄桑么。 戰略思維和產品思維 “我有一個技術,用來干什么好呢?”這是戰略思維,自頂向下,這時候很容易看不到應用的細節。 從這個角度看AI陪伴,得出的結論一定是:這不是是個人就能做么。 但其實就不是,這得反過來看,一定是某幾個沒那么關鍵的細膩的點才是做好AI陪伴的關鍵? 這是必須泡在某個環境里面的人才能找到的點。在他/她的認知里面,然后才能看見。 所以真做出AI陪伴產品的一定是某兩個小女生/小男生,而不是AI科學家。(話題從兩個小女生做AI產品ARR過百萬美金引起) 單純從模型和技術角度計算功能是否能賺錢的思維方法,是找不到這類點的,只能做項目(項目的需求是客戶定的)。 AI陪伴、游戲等其實都是這種領域,這些領域里一個成的產品和一個掛的產品乍一看區別沒那么大的,但就是氣韻不一樣,因為文化部分介入了。 所以說AI其實是大眾性機會,這個時間點還認為模型能吞噬各個場景的非純工具產品這是奇怪的。 科技公司錢最不好賺 同傳統行業比,科技公司買東西付個幾萬塊錢最不痛快。當然這不包含做做數字貨幣的。談分期、把賬期拉賊長的全是科技公司。 為啥會這樣呢? 我懷疑是做科技大部分時候錢不好賺,再加上知識面廣,然后各種控制現金流的方法就都學會并用上了。 過去10幾年其實科技公司比較命運多舛,就沒跑出來什么新的公司。反倒是不少公司即使上市市值很低,不如融資額。 所以雖然在風口浪尖上,但其實不真的那么有錢,至少沒制造業等現金流好,那花錢當然省著點了。 AI課是一波流么 知識更新這么快,正??隙ú皇且徊鳎饕俏覀儼阉龀梢徊髁?,俗稱割韭菜。 如果說知識性輸出賺不到錢,只有情緒性輸出能賺到錢,那就必然只能割韭菜。有什么熱點的事就來一波。 比如李博主這種課參加的同學到底是想學點東西還是買個心安呢? 如果是買個心安,那你做知識性輸出不就驢唇不對馬嘴么,既辛苦且不賺錢,聰明人就不干。 反倒是李博主這類擅長創造情緒價值的人更適合這類事。 而一旦把這玩意做成大眾割韭菜話題,那反倒是其他想正經做的也不好搞了。 不過大家放心AI碰撞局不干這事,我還是想匯集行業一線真實的實踐信息,更希望能啟發出多個每年收入也能過100萬或者幾百萬美金的同學。 當然未來也希望支持我的新書,幫我吆喝多賣點。 本月25號國發院再做一場后,整體就做了9場了(琢磨事5場,北大國發院4場),我看看記錄還是貫徹了當初的宗旨。很多同學連續參加了3次還多,還是很感謝的。第十期在醞釀一個拉通北大國發AI碰撞局和琢磨事AI碰撞局的線下+線上活動,準備搞一個特別場。(感興趣加:cathywangyue) 做項目要不回來錢怎么辦 其實互聯網加AI正好醞釀了一個新模式,比如自動駕駛其實也可以這樣賣: 賣一套AI之上的AI給能運營的主體,這部分可以便宜點。 賣車給必須用車的部門,這部分創造利潤。 形象叫軟件創建生態,硬件鎖定毛利。這樣還可以避免單個項目過大不好搞,回款也可以控制。 形象講就別指望弄一只大雕上來就抓羊了,這可能不如養點麻雀撿米粒,聚少成多。 但實操比較復雜,也不一定那里都適用,大家可以自己體會。 到底那個模型好用 這事不公開說了,太惹是非。 但有一點可以講,就是沒有人就用一個模型,基本搭著用,不包括垂直的小模型,純粹AI大模型也是2~3個搭配著用。 出乎我意料的一點是谷歌那個新模型的指令遵循被認為比想的好,苦于這個的可以試試。 AlphaFold3這種模型在某個點上確實是可以的,但它們就不是現在偏通用的大模型,所以有點像練妖刀的,能不能砍出另外的路有待觀察了。 小結 AI的事只要真干,并且比較開放的進行碰撞,對于基礎情況其實是容易形成共識的。比如AI大模型的邊界在那兒,AI Agent的邊界在那兒。閉門造車還是很可怕的,有時候會出那種蒸汽機都出來了,還打死都認為馬更好的情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