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渚文化中期人面紋玉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拍攝于南京博物院“玉潤中華---中國玉器的萬年史詩圖卷”特展。 偌大的兩個展廳,340多件(組)古代玉器,有一個顯眼包,就是這件玉琮,泛著幽幽的綠光,一看展示牌注解,原來專門在玉琮中間放置了燈,這綠熒熒的玉琮,是從內部打燈透光的效果。布展方如此,有何深意呢? ![]() ![]() ![]() 經查閱資料,發現余杭地區出土的良渚玉器大多成白色,但從已經發現的良渚玉器來看,它們的基本玉色應該是青色和綠色,淡的稱之為黃綠色和湖綠色,深一點的可以說是青綠色或灰青色。它們不同的色差層次,依次從黃綠、湖綠、青綠、灰青和青色。這種白色行內稱為雞骨白和老泔黃,是因為風化淋濾作用,次生變化受沁形成。 ![]() ![]() ![]() 良渚玉器所選用的玉料,一般都有很好的透光性,都是半透明的玉料,只要不是浸蝕厲害,一般都能透光。因此,我們就能理解布展方的良苦用心,既讓大家看到受沁后的雞骨白色,也能直觀地感受到受沁前的玉料原本顏色。 ![]() ![]() ![]() |
|
來自: 睫毛上的風塵 > 《個人原創古玩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