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留下眾多優秀的詩詞作品,其中寫秋的眾多,他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邃的情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豐富多彩的秋日畫卷。既有對秋天蕭瑟景象的細膩描繪,也有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從“不用悲秋,今年身健還高宴”的豁達,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的感慨,蘇軾以詩寄情,以詞達意,讓我們在品味這些經典詩詞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他那不屈不撓、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下面幾首蘇軾的秋日詩詞,你更喜歡哪一首呢?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宋代〕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前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點明了寫作緣由和心情。蘇軾因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能多團聚,但這一愿望在密州任上仍未實現。到熙寧九年中秋,蘇軾與胞弟蘇轍分別已七年未得團聚。面對皓月當空,蘇軾心潮起伏,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詞。主要目的是懷念胞弟蘇轍。這種手足情深在詞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寄托了對遠方親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愿。 ![]() ![]() 西江月·中秋和子由 蘇軾〔宋代〕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關于《西江月·中秋和子由》的寫作時間,學術界存在不同看法。有文獻記載,如孔凡禮、劉尚榮的《蘇軾詩詞選》認為此詞是紹圣四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儋州。這一時期,蘇軾已被貶至海南島儋州,處于人生極為低谷的時期。另一種觀點認為此詞寫于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二年,即元豐三年。這一時期,蘇軾同樣處于政治失意、生活困頓的狀態。盡管寫作時間存在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此詞是蘇軾在遠貶他鄉、心情極度低落時所作,蘇軾在詞中通過“中秋”這一傳統團聚節日為背景,抒發了自己孤獨悲苦的心情。他渴望與親人團聚,但現實卻讓他孤身一人面對中秋的明月。這種強烈的反差,使得詞中的孤獨感和凄涼感更加濃厚。 ![]() ![]() 贈劉景文 蘇軾〔宋代〕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贈劉景文》是蘇軾在元祐五年任杭州知州時贈給好友劉景文的一首勉勵詩。通過對秋末冬初景色的描繪和對友人的深情勸勉,詩歌展現了蘇軾的廣闊胸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時,它也體現了北宋時期文人雅士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友誼的珍貴。這首詩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也是研究蘇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資料之一。 ![]() ![]() 行香子·秋與 蘇軾〔宋代〕 昨夜霜風,先入梧桐。渾無處、回避衰容。問公何事,不語書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來庭下,光陰如箭,似無言、有意傷儂。都將萬事,付與千鐘。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這首詞大致創作于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蘇軾遷惠州后,具體可能是紹圣二年(公元1095年)蘇軾痔疾發作并治愈后的深秋時節。此時蘇軾已步入晚年,仕途坎坷,多次被貶,心境復雜。蘇軾一生才華橫溢,但仕途多舛。他因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而遭貶謫,晚年更是被貶至遙遠的惠州、儋州等地。在惠州期間,蘇軾雖身處逆境,但仍保持著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創作了大量詩詞以抒發情感。 ![]() ![]() 念奴嬌·中秋 蘇軾〔宋代〕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此詞作于元豐五年(1082年)中秋,當時蘇軾正被貶謫在黃州(今湖北黃岡)。這一年,蘇軾已步入中年,仕途上的坎坷使他深感人生的無常與艱辛。蘇軾在詞中表達了自己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無奈。他通過描繪月宮的清涼自由和現實的苦悶壓抑形成鮮明的對比,表達了自己內心的矛盾和掙扎。詞以中秋之月為背景,通過寫景抒情和敘事議論相結合的方式,展現了蘇軾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對美好境界的向往與追求。同時,也反映了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 ![]() ![]()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蘇軾〔宋代〕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這首詞創作于元豐五年(1082年)的重陽節,地點是黃州(今湖北黃岡)的涵輝樓。當時蘇軾正被貶謫至此,而徐君猷則是黃州的知州。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政治上遭受了沉重的打擊。然而,徐君猷并未因蘇軾的貶謫而疏遠他,反而與他交情深厚。在重陽節這個傳統的節日里,蘇軾與徐君猷等人在涵輝樓宴飲,并寫下了這首詞以表達對友人的懷念和對人生的感慨。據弘治《黃州府志》記載,徐君猷在任黃州知州期間“崇儒重道,下士愛民”,深受百姓愛戴。蘇軾在黃州期間,雖然生活清苦,但得到了徐君猷的關照和支持,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 ![]() 菩薩蠻·西湖 蘇軾〔宋代〕 秋風湖上蕭蕭雨。使君欲去還留住。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殺人。 佳人千點淚。灑向長河水。不用斂雙蛾。路人啼更多。 這首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八月,地點在杭州西湖。當時,蘇軾在杭州任職,而送別的對象陳襄則是即將罷任杭州知州,前往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任知府。蘇軾與陳襄交情深厚,兩人同在杭州任職期間相互支持與合作。陳襄的離任對蘇軾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離別,因此他寫下了這首詞來表達自己的離愁別緒。 ![]() ![]() 蝶戀花·昨夜秋風來萬里 蘇軾〔宋代〕 昨夜秋風來萬里。月上屏幃,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長如歲。 羈舍留連歸計未。夢斷魂銷,一枕相思淚。衣帶漸寬無別意。新書報我添憔悴。 此詞創作于元豐八年(1085年)九月,蘇軾由常州赴登州途中,經過楚州時遭遇大風,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詞。這一信息在《與楊康公三首》其三及《書遺蔡允元》等文獻中得到了印證,與詞中“秋風來萬里”、“羈舍留連”等描述高度吻合。當時蘇軾已步入中年,仕途上雖有所波折,但整體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然而,長期的貶謫生活使他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對自然景物也更為敏感。此次旅途中的大風天氣,無疑觸發了他內心深處的情感波動,促使他寫下了這首充滿秋愁與人生感慨的詞作。 ![]() ![]() 菩薩蠻·回文秋閨怨 蘇軾〔宋代〕 井桐雙照新妝冷,冷妝新照雙桐井。羞對井花愁,愁花井對羞。 影孤憐夜永,永夜憐孤影。樓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樓。 這首詞是蘇軾在黃州期間創作的一首情感豐富、意境深遠的詞作。它通過對少婦形象的細膩描繪和秋景的生動渲染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對遠方郎君的深深思念。同時這首詞也反映了當時社會背景下女性的普遍命運和內心世界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 ![]() ![]() 點絳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韻 蘇軾〔宋代〕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還高宴。江村海甸。總作空花觀。 尚想橫汾,蘭菊紛相半。樓船遠。白雪飛亂。空有年年雁。 這首詞創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的重陽節,即農歷九月初九,地點在蘇軾當時任職的杭州。蘇軾在此期間擔任杭州太守,結交了不少新朋友,其中有一位名叫蘇堅(字伯固)的泉州人,與蘇軾情誼甚篤,唱和頗多。全詞以重陽節為背景通過宴飲、聯想與抒情相結合的方式展現了蘇軾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對宇宙人生的深刻洞察。他告誡人們不要為秋天的到來而悲嘆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時光并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這種積極向上的主題思想使得蘇軾的這首詞作具有了永恒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