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自古帝王家為了延續皇家血脈,鞏固皇族的絕對統治,就會養一大群后宮,開枝散葉生出眾多皇子,壯大自己的家族來維護自己家族的絕對統治。 比如草根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害怕朱家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基業”易主,就有著26個兒子,雖然兒子多了皇朝不容易易姓,落入他人的手中概率會小很多,但是兒子們“坑爹”的概率就越來越高,比如清朝鬧得轟轟烈烈的“九子奪嫡”為了爭奪這個皇帝的位置,直接血濺太和殿,難以收場。 可老朱所建立明朝雖然是清朝的“前朝”,但農民出身的老朱就要謹慎得多,秉持著“皇明祖訓”中“立嫡長子為皇太子”的祖訓,26個兒子竟無一人敢言。 說是老朱的功勞,其實并不絕對,單單一祖訓,并不足以讓有野心之人臣服,不然古代也不會有那么多弒君弒父奪權的皇帝了。 這一些主要還是因為老朱的第一個兒子——長子“朱標”,朱標此人,可以說老朱的天下就是為朱標打的,而朱標的仁義行事,以及老朱為其鋪的路,直接讓朱標“如虎添翼”,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有權勢的皇太子。 他不“自傲”,謙虛待人的同時,還有著威嚴霸氣,不計前嫌的幫那些“犯錯誤”的皇子們免去了很多處罰,所以25個弟弟對于朱標都是極為尊敬的,所以當皇太子朱標要當皇帝沒有一個不服的。 可是朱標卻英年病逝,這一下子權野上下都刮起了一股不穩定的“邪風”——老朱的天下該交給誰? 老朱認為是自己逼老大朱標逼的太緊了,所以導致了朱標的早逝,白發人送黑發人,老朱心里又愧疚又心痛,根據“立嫡長子”的祖訓,本要傳給朱標的嫡長子朱雄英,但是其過早死亡,所以庶長子朱允炆就成為了“嫡長子繼承制”的順位繼承人,合法合理。 但是這太子們,可直接炸開“鍋”了,想著憑什么?可是還沒想明白就被大侄子給算計了,朱棣眼看大侄子不仁義野心泛濫直接發動了“靖難之役”篡奪皇位。 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持續了4年的慘烈戰爭,最終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稱帝,那么朱元璋這26個兒子在這四年間干了什么? “靖難之役”之前陣亡八人首先朱元璋的26個兒子其中,趙王朱杞和朱楠都是幼年早早夭折的,朱元璋出了名的護犢子,幾乎是在每個兒子滿月的時候就封了爵位,朱杞就是三歲的時候被封的趙王,然而朱楠夭折的時候實在太小了,所以沒有封王。 還有6個人在“靖難之役”的時候,也已經戰死或者病逝,英年病逝的大太子朱標,就不過多介紹了。 老二秦王朱樉。出征西番,立下赫赫戰功,在朱元璋警告其不要亂來的情況下,卻創下了放在“五代十國”都無比荒唐的荒唐事,搞得人民百姓怨聲載道,朱元璋氣的直接大罵其禽獸。 經過好生勸導,朱樉始終目中無人自顧自的做著荒唐至極的禽獸事,最終朱元璋聽說之后忍不了朱樉,召回其回到京城聽候發落。 而大哥朱標奉命前往陜西看朱樉到底有多荒唐,結果作為老大哥還包庇了這小子一把,朱標一把鼻涕一把淚的為朱樉求情,朱元璋決定再給其一次機會,結果朱標剛回來不久就病逝了。 因此朱元璋認為朱樉對于朱標得死有一定的責任,而后來朱樉也因為自作孽被宮女下毒身亡。 老三晉王朱棡。朱棡是個傳奇太子,其年幼便展現出超高的智商和強烈的手段,殘暴無比,讓人為其捏一把汗,結果長大后卻出落成了一個足智多謀,溫文爾雅的忠臣。 在大哥朱標死后,朱元璋為朱允炆鋪的路就有老三晉王朱棡守護朱允炆這一環,可是晉王朱棡卻在朱元璋駕崩兩年前,染病去世了,朱允炆言:“三叔在,我何以至削藩?” 老八潭王朱梓朱梓呢,裝,很會裝,但是最終被朱元璋發現淫亂后宮,濫殺無辜,鎮守長沙的時候5年時間竟虐殺了482人,包括典仗、典薄二人,雖然不弒殺但是濫殺無辜。 可是朱元璋護犢子,只要不造反隨你怎么著,巧的是潭王朱梓與胡惟庸案有牽扯,最終因在朱元璋突然召見自知事情敗露,最終驚嚇過度,攜手妃子自焚而亡。 老十魯王朱檀老十朱檀能詩能武,德才兼備,可惜愛方士之術追求長生,最終煉制所謂“金丹”服用之后年僅二十歲暴斃而亡。 十二湘王朱柏湘王朱柏的死對于朱棣有著很大的影響,朱柏小時候活潑可愛惹人喜歡,《湘獻王神道碑文》記載 :王幼而美異,長而通明。 打小就是四哥朱棣的小跟班,倍受四哥朱棣喜愛,而朱柏打小就學習進步,訓練刻苦,德才兼備文武雙全,成年后整理群書殘卷、帶領部隊平定叛軍,一句“兒臣不得背對君父”,更是讓朱元璋心花怒放。 朱柏可是這兄弟二十六人之中,除了大哥朱標最為仁義的人,可惜大侄子朱允炆成為建文帝之后直接逼得十二叔舉火自焚! 而后燕王朱棣得知弟弟居然被活活逼得舉火自焚,怒從心起,決定了發動“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中的“十七藩王” 在剩下的“十七個藩王”中,除了湘王朱柏自焚,還有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被削藩王,淪為庶人。 朱柏自焚是燕王朱棣起兵發動“靖難之役”的最后一根稻草,在黑衣宰相姚廣孝的鼓動下朱棣就秉持著“不論民心,只信天道”的做法轟轟烈烈的開始作戰。 除了造反的朱棣,還有五個藩王被朱允炆廢,還有十二個王爺,大部分都是看熱鬧不嫌事大,有的根本沒有兵權,只能觀察局勢明哲保身。 但是還是有“思路”清晰的王爺,比如遼王朱植、谷王朱橞、寧王朱權三人。 他們三人中谷王朱橞蛇鼠兩端,想要把兩頭得好處都占盡,最終游走在兩邊變得不三不四人人嫌棄,最終朱棣勝利后將其打入大牢,并剝奪官職,淪為庶人,慘死獄中。 寧王朱權本就看這個大侄子聽信黃子澄等人的讒言,四處削藩逼死十二哥就不爽,在朱棣異常淋漓盡致的演技之后,終于把寧王朱權這個手握8萬精兵,戰車六千的大謀略家“拉攏”過來,收編了他的軍隊,為朱棣在幾乎孤立無援的“靖難之役”中提供了超強戰力。 遼王朱植支持大侄子朱允炆,直接就是“站錯了隊”,可是朱棣并沒有將遼王朱植殺害,而是改藩國于荊州,一次不忠終生不用。遼王朱植還算運氣好,最終雖然在荊州郁郁而終,但是也活了47歲,在永樂二十二年才去世。 結語看下來,這些朱元璋家的兒子們就沒有一個讓人省心的,所有欲望都讓他們占了個遍,但細看就會發現每一個太子都沒有什么“善終”這一說,病死、戰死、毒死、夭折,自焚死法各不相同。 不難發現,當年“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幾乎孤立無援,為什么還能打敗擁有整個朝廷的朱允炆呢?其實主要還是朱元璋把朱允炆身邊的將士“洗刷”干凈了,只剩下了一些亂七八糟的草包謀臣,再加上建文帝太年輕,草包謀臣加上年輕的主子,如何不?。?/span> 朱棣可是身經百戰的燕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