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應輝是著名的書法大家,他擅長隸書和行書,曾擔任中國書協副主席、全國書法大賽隸書評委會主任等職,何先生尤以隸書為最,擅用長鋒寫隸書,其作品受到很多隸書愛好者的喜愛。而李守銀作為何應輝的學生,也很有隸書天賦,可以說,他是從書法大賽走出來的一位書法家。雖然他們為師徒關系,也同樣是寫隸書的,但他們的書法風格為何不同? 何應輝的隸書從表面上看,是以細線構成的,這就是何應輝的主要風格。但是,對于書法而言,我們不能只靠觀察它的線條來確定書法的好壞和風格。其實,只要我們仔細觀點研究,何應輝的隸書作品,雖然是細線,但是這些細線中卻包含著十足的筋力和彈力,對于書法的線條來說,點畫質量的高低,就是要看這些線質中的力感,一句話,線雖細,力很強。 說到力,其實這都是用筆的結果。何應輝是當代一位專門研究漢碑的書法名家,很多年前,何應輝與王鏞等人都是享譽書壇的著名書家,影響力很大,也可以說,何應輝的隸書為當代書法的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他的用筆為什么會有如此的力感?這與他多年以來研究漢碑有著很大關系。例如,現在很多人所喜愛的漢碑當中,《石門頌》就是何應輝所開創的路子,他的書法風格已經形成,現也受到很多隸書愛好者的喜愛與追逐。 對于李守銀的書法風格,可以說是在繼承中有所發展的。他也廣泛學習漢碑,并且在《石門頌》、《楊淮表》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是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來,李守銀的隸書風格并沒有繼承何應輝那種細線用筆,而是用了粗線來表現隸書的特點,完全與何應輝走上了兩種不同風格的路子。 造成這種風格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書法用筆之上。首先,李守銀不可能完全照搬古人和他的老師的風格,如果那樣的話,肯定不會有如此成就。這就是書法要有個人風格的原因。其次,書法風格的形成,雖然與字形關系很大,但用筆是首要的問題。李守銀在創作作品時,毛筆壓得很實,善用大筆寫大字,當然,對于小字來說,他同樣也會把毛筆壓得很實,這樣一來,點畫就很粗。 第三,漢碑是千年以來遺留下來的碑刻作品,李守銀在臨摹創作時,遵守了漢碑厚重、古樸的特點,同時,李守銀的隸書作品,并沒有完全按照厚重一路來走,而是在隸書中同他的老師一樣,增加了隸書飄逸的的特點,讓隸書在厚重之中在飄逸之氣,如此一來,隸書也就有了自己的風格特點。當下書法大賽中的許多入展作品,大都是有厚重飄逸之風。 對于何應輝和李守銀的隸書風格,可能有的人覺得,他們雖然有這樣那樣的風格特點,但字形卻很丑,跟古人的差距實在太大,并不喜歡。也有的人還會認為,他們為了表現書法中的飄逸之氣,所寫的字扭來扭去,這還能叫隸書嗎?對于這些說法,大家是否認同?或者還有哪些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發表,一起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