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南部桐柏山區確山縣城西30公里處的竹溝是新四軍的重要發源地,是我黨自主發展新四軍的重要基地。由于國民黨在編制上、經費上甚至指揮上對在編的新四軍四個支隊都給予了種種限制,使我黨對發展獨立自主的抗日武裝更加重視。中原局和劉少奇來到竹溝,主要任務是發展華中抗日武裝。從竹溝出發的新四軍隊伍,除了八團隊有國民政府的正式編制外,游擊支隊、豫鄂獨立游擊大隊都沒有國民政府的正式編制,后來由游擊支隊發展而成的第六支隊事實上戴著“新四軍”和“八路軍”兩頂帽子。這些從竹溝出發并迅速發展壯大的抗日武裝,活躍在江淮河漢之間的廣大國土上,打出了新四軍的赫赫軍威,令日本鬼子聞風喪膽。皖南事變后,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于1941年1月20日發布了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為基礎組成新四軍軍部,并將活動于隴海鐵路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統一整編為七個師和一個獨立旅。其中新四軍二師一部和四師、五師都是由竹溝發源而來。除此之外,竹溝培養的一部分軍政干部充實到了新四軍軍部和江北指揮部等單位,這部分同志后來成長為新四軍三師、七師的骨干力量。 一、新四軍二師與竹溝 新四軍二師第五旅的前身,就是1938年1月10日在竹溝宣布成立的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隊(前身是鄂豫邊區紅軍游擊隊、豫南人民抗日獨立團)。新四軍第四支隊東進皖中、皖東后,1939年7月又以八團為基礎,組建新四軍第五支隊。“皖南事變”后,根據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和新四軍各師領導干部的任命,第五支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二師第五旅。 1937年10月,活躍在竹溝地區的鄂豫邊紅軍游擊隊貫徹我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打出了“豫南人民抗日獨立團”的旗號。在當時國共合作的大形勢下,國民黨地方政府仍然沒有停止對這支部隊的敵對活動,國民黨河南第九區專員武旭如假借“和談”之名,一面密謀扣押獨立團主要領導人,逼迫獨立團繳械投降,一面集結一個保安團和幾個縣的保安隊,準備對獨立團發動“五縣圍剿”。鄂豫邊省委和獨立團根據中央“可以談判,但要提高警惕”的指示精神,先后派出文敏生、張明河、劉子厚等為談判代表,在信陽吳家尖山(1937年10月)、確山竹溝(1937年10月25日至27日,先在竹溝,后轉移到確山和駐馬店談判)、確山蘆莊(1937年11月)進行了三次談判。由于國民黨方面心懷鬼胎、毫無誠意,談判沒有任何進展。鄂豫邊省委和獨立團遂決定派劉子厚、張明河到開封和國民黨省政府談判,國民黨第一戰區預備軍總司令張鈁在談判中曾有收編獨立團的想法。談判過程中,劉子厚和張明河遇到了一位叫郝久亭的人(曾經是共產黨人,但當時已脫離黨),郝對他們說:“漢口有你們八路軍的辦事處,周恩來也在漢口,你們在這里是談不出什么名堂的。”二人商議后決定劉子厚留開封繼續談判,張明河回邊區向省委匯報。邊區省委立即派張明河去湖北黃安(今紅安)七里坪紅二十八軍軍部,和紅二十八軍軍長高敬亭一起去漢口向周恩來副主席請示匯報。張明河隨同高敬亭到漢口后,周恩來副主席當天接見了他們。次日,在湘鄂贛邊、鄂豫皖邊和鄂豫邊負責人匯報會上,周副主席詳細詢問了獨立團的情況,尤其是干部情況和同國民黨地方政府的和談問題。會上,周副主席代表黨中央宣布:南方八省十三個地區的紅軍和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鄂豫皖紅二十八軍和鄂豫邊紅軍游擊隊(豫南人民抗日獨立團)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高敬亭為支隊司令,鄂豫邊紅軍游擊隊(豫南人民抗日獨立團)編為第四支隊第八團隊,周駿鳴為團隊長。周副主席會后介紹張明河去見項英副軍長,項交給張一部電臺、一個密碼本、一部分通信器材和一筆現款,并介紹幾個從延安來的紅軍干部去獨立團工作。 1938年1月10日,豫南人民抗日獨立團在竹溝宣布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隊。改編后,中央對這支部隊很重視,為加強八團隊的領導力量,在1938年1-2月,彭雪楓、張震先后由武漢、臨汾到達竹溝,隨他們前來竹溝的還有趙啟民、成鈞、李木生、朱紹卿等30余名紅軍干部和戰士。彭雪楓、張震到達竹溝后,協助中共豫南特委(也稱鄂豫邊特委,1937年12月由鄂豫邊省委改建,受河南省委領導)對八團隊進行具體整訓。 整訓結束后,彭雪楓、張震、王國華、周駿鳴覺得隊伍的規模比較小,遂決定對附近較大的桿子武裝(土匪)安可祥、段永祥兩團進行收編。在彭雪楓統一部署下,兩支桿子武裝分別在邢集、竹溝順利改編,除遣散一部分外,有800余人充實到八團隊二營和三營,同時又以安、段兩團原有的槍支、馬匹為基礎,組建了八團隊騎兵連和手槍連,使八團隊迅速壯大成為擁有將近1400人的堅強戰斗實體。 八團完成整訓和收編任務后,于1938年3月8日在邢集誓師東征,經信陽、商城到皖西霍山縣流波疃與第四支隊第七、第九團隊會合,開始了東進抗日的偉大征程。 1939年7月,以八團為基礎,在安徽定遠安子集正式組建新四軍第五支隊,司令員羅炳輝,政委郭述申,副司令員周駿鳴。“皖南事變”后,第五支隊奉命改編為新四軍第二師第五旅。新四軍第二師師長張云逸,政治委員鄭位三,參謀長周駿鳴,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未到職)。第五旅旅長成均,政治委員趙啟民。 二、新四軍四師與竹溝 新四軍四師是由竹溝出發的抗日先遣大隊和新四軍游擊支隊發展而來。新四軍抗日先遣大隊和游擊支隊離開竹溝后,先后匯合了豫東、皖西北、蘇北等地的抗日武裝,1940年2月1日組建新四軍第六支隊。1940年6月至1941年2月,第六支隊和八路軍第二縱隊合編為一個縱隊,對外各自名義不變,黨內則稱八路軍第四縱隊。皖南事變后,根據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和新四軍各師領導干部的任命,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 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豫東一片混亂,中原和整個華中岌岌可危。5月2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就華中工作發出指示,要求動員平漢、隴海鐵路沿線中心城市的學生、工人、知識分子到農村,組織群眾發動游擊戰爭。河南省委根據指示精神,先后在豫東組織了西華人民抗日自衛軍、豫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等抗日武裝。 河南省委遷駐竹溝后,于7月2日成立了約70人的抗日先遣大隊,由肖望東率領,經汝南、上蔡、西華、扶溝,與豫東抗日武裝匯合,開展敵后游擊戰爭。7月10日,彭雪楓致電朱德,報告了開封失守后河南的武裝情況及工作部署,8月初又由竹溝前往豫東平原的西華、扶溝等地調查情況,為東進做準備。9月2日,周恩來、葉劍英致電彭雪楓并報中央,指出河南省委“工作重心移向豫東,創造蘇魯皖邊新局面,與八路軍冀魯豫活動部隊(徐向前、陳再道)聯系起來,對整個戰局有重大意義”。并“同意雪楓率必要武裝到豫東部署工作”。 9月23日,竹溝第二期軍政教導大隊畢業,河南省委和彭雪楓即刻做了東征的動員,組建了387人的新四軍游擊支隊,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委,張震任參謀長。這387人主要包括部分第二期教導隊學員(另一部分已先期分赴各地開展抗日工作)和八團隊東征后留下的傷病員,裝備有從武漢領回的4挺蘇聯造輕機槍和各種長短槍198支。 9月30日早晨,新四軍游擊支隊在竹溝誓師東征,途徑蟻蜂、劉閣,跨越平漢鐵路,再經上蔡黃館、磚橋等地挺進豫東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10月1日,支隊渡過新黃河。8日,在西華縣杜崗與吳芝圃、肖望東部會師。會師后游擊支隊合編為三個大隊、一個直屬隊,全支隊1000余人,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委,吳芝圃任副司令員、張震任參謀長,肖望東任政治部主任。 10月27日,新四軍游擊支隊在淮陽東北的竇樓村遭遇日軍,首戰告捷。然后穿越淮柘、太杞、睢太公路,邊行軍邊襲擊日偽,11月26日到達杞縣以南傅集地區。1939年,新四軍游擊支隊先后在津浦路西、隴海路南創建了多塊抗日根據地,部隊也發展到五六千人。 1940年2月,新四軍游擊支隊正式改稱第六支隊。16月22日,新四軍第六支隊和八路軍第二縱隊在皖北渦陽縣新興集會師,合編為一個縱隊,對外各自名義不變,黨內則稱八路軍第四縱隊,彭雪楓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治委員。這支部隊活躍在豫皖蘇魯間的廣大國土上,打通了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戰略聯結,有效牽制了日軍向大后方的進攻。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第六支隊(八路軍第四縱隊)奉命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肖望東。 三、新四軍五師與竹溝 新四軍五師是從竹溝出發的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匯合豫南及武漢周圍的抗日武裝,通過滾雪球式的發展形成的一支部隊。1939年1月,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在竹溝成立并隨即南下,1940年1月改稱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皖南事變后,根據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和新四軍各師領導干部的任命,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五師。 中共中央中原局成立后,為從軍事上迅速打開武漢周圍地區的抗戰局面,決定組建一支新四軍部隊向武漢外圍敵后挺進。根據中原局指示精神,1939年1月,新成立的豫鄂邊省委(豫南省委)在竹溝召開擴大會議,決定以竹溝留守處第一、第二兩個中隊為主,組建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李先念(化名李威)任司令員,周志堅任參謀長。 1939年1月17日,李先念率領獨立游擊大隊及隨行干部160余人自竹溝南下四望山,下旬在四望山地區的黃龍寺與信陽挺進隊匯合。信陽挺進隊是信陽淪陷后,進步縣長李德純率領的信陽縣常備隊和八團留守處一個中隊于1938年11月上旬在信陽北王崗合編而成,1938年12月中旬同七七工作團、信陽尖山自衛隊、信陽譚家河農民自衛隊、泌陽自衛隊等豫南抗日武裝統一整編成立新的信陽挺進隊,是我黨通過統一戰線掌握的一支規模較大的抗日武裝(500余人)。李先念從四望山繼續南下時,信陽挺進隊抽調約一個中隊的人槍編入獨立游擊大隊。在羅山靈山寺,獨立游擊大隊先后收編了幾支地方武裝,即將進入大悟山地區時,李先念認為豫南抗日斗爭更需要人手,讓信陽挺進隊的武裝回歸了原建制。同年6月6日,劉少奇派陳少敏率領信陽挺進隊兩個中隊及竹溝留守處干部50余人南下鄂中,與李先念會合于應山縣趙家棚。 1939年6月中旬,李先念、陳少敏在鄂中京山縣召開了對豫鄂邊區抗戰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養馬畈會議,對豫南、鄂中地區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進行了統一整編,成立了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不久改稱新四軍豫鄂挺進支隊),李先念任司令員,陳少敏任政委。游擊支隊所屬的四個團隊迅速深入豫南、鄂中、漢水和淮河兩岸的敵人后方,廣泛而猛烈地發展機動靈活的游擊戰,武漢外圍的抗日新局面基本打開,敵后游擊戰爭跨入一個新階段。 1939年10月,朱理治同志由竹溝南下四望山與李先念同志會合,次年1月3日在京山縣八字門對豫南、鄂中、鄂東的抗日武裝又進行了進一步的統一整編,豫鄂挺進支隊改稱豫鄂挺進縱隊,下轄五個團隊、三個總隊,共有9500多人,成為武漢外圍地區抗日、反頑的堅強力量。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奉命改編為新四軍第五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李先念,參謀長劉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質斌。 在新四軍五師的發展歷程中,還有確山人民抗日武裝大隊在1939年9月匯入。這支武裝的經歷大致如下:確山籍共產黨員趙進先(任店鎮曹莊村趙莊人),在1938年6月驅逐了反動縣長方庭漢后又利用個人關系打入了縣警察局,當上了警察局長,并取得了縣長邵世禎的信任和倚重,利用公開身份為黨、為抗日做了大量工作。1939年6月,趙進先身份暴露,從警察局拉出了100多人的武裝回到了家鄉任店趙莊,其后短時間內,確山縣人民抗日游擊大隊以及附近黨組織掌握的武裝紛紛向趙莊集中,達到了300多人槍的規模。6月23日晚,這支隊伍在趙莊南的臻頭河畔誓師,由間溝(現馬尾山東麓高鐵線一帶)南進,在信陽龍井附近編入新四軍敵后抗日淮南挺進支隊,9月到達四望山,編入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第六團隊,最后成為新四軍五師三十八團一營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