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黃奶奶已經六十多歲了,是個特別時髦的人,不僅平時打扮的很干練,手機也玩的特別溜。 她沒事就喜歡在手機上查一些資料,對于養(yǎng)生的知識說的那是頭頭是道,在身邊的一群老年人里面,名氣不小。 黃奶奶深信中成藥的神奇功效,認為它們既是治病的良方,也是日常保健的佳品,她尤其偏愛在炎炎夏日里,用清熱解毒的中成藥泡水飲用,并樂于向周圍人分享其益處。 然而,近日黃奶奶卻遭遇了健康挑戰(zhàn):胃部不適、渾身乏力,并伴有持續(xù)的咳嗽。 家人迅速將她送往醫(yī)院,經醫(yī)生診斷,問題竟出在長期過量服用清熱解毒中成藥上,這一結果讓黃奶奶倍感困惑,她特意向醫(yī)生尋求解答。 醫(yī)生耐心解釋,盡管中成藥相較于西藥毒副作用較小,但“是藥三分毒”的道理同樣適用。每種藥物都有其獨特的藥性與作用機制,若不明藥理而盲目服用,極易引發(fā)問題。 特別是像黃奶奶這樣長期大量服用清熱解毒類中成藥,不僅可能破壞體內陰陽平衡,還可能對肝腎功能造成損害。 那么,究竟哪些中成藥不宜常吃呢?根據醫(yī)學專家的建議,以下幾類中成藥應格外注意: 一、含有礦物質的中成藥 礦物質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但過量攝入卻可能引發(fā)一系列健康問題。在中成藥中,如某些含有朱砂(主要成分為硫化汞)、雄黃(主要成分為硫化砷)等礦物質成分的藥物,長期或過量服用可能導致重金屬中毒,影響肝腎功能,甚至對神經系統(tǒng)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例如,朱砂安神丸雖能清心養(yǎng)血、鎮(zhèn)驚安神,但因其含有朱砂,故不宜久服,尤其是肝腎功能不全者更應慎用。 二、有毒物質的中成藥 經常我們會聽到一個詞叫“以毒攻毒”,在中醫(yī)的理論中,用有毒的藥物來治療一些疾病,是有非常顯著效果的。 但若使用不當或過量,則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比如,附子、川烏、草烏等中藥,它們含有烏頭堿等有毒生物堿,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的功效,但同時也有強烈的毒性,需經嚴格炮制并嚴格控制用量。 中成藥如附子理中丸等,雖已對毒性成分進行了處理,但仍需遵循醫(yī)囑,不可自行長期服用。 三、含有罌粟等物質的藥物 罌粟殼,即未成熟的罌粟果殼,含有嗎啡、可待因等生物堿,具有鎮(zhèn)痛、止咳的作用,但同時具有成癮性,一些不法商家或為了增強藥物效果,或為了降低成本,可能會在中成藥中非法添加罌粟殼。 長期或過量服用這類藥物,不僅可能產生藥物依賴,還會對肝腎功能造成損害,甚至誘發(fā)其他疾病,因此消費者在購買中成藥時,應選擇正規(guī)渠道,注意查看藥品成分表,避免誤服含有罌粟殼等違禁成分的藥物。 科學用藥,因人而異 中醫(yī)強調“辨證論治”,即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體質、年齡、性別等因素,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中成藥雖為成方制劑,便于服用,但同樣應遵循這一原則。不同的人對藥物的反應可能截然不同,即使是同一種疾病,也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案。因此,在服用中成藥時,務必在醫(y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進行,切勿盲目跟風、自行購藥服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