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種苦惱:寫文沒靈感,完全不知道要寫什么?強行完稿的文章又乏善可陳,毫無深度可言?或者好不容易熬出一篇案例,投稿后卻石沉大海? 自從社會工作的專業職級評定與榮譽表彰和文章發表掛鉤后,就有不少同事跑來問我:“平時是怎么寫文章的,有什么技巧可以分享一下。” 榮譽不是一般人能評得上,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這個難度不至于到蜀道難這么難,但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形容也不為過。而案例發表是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的,所以寫文可能是大家評職稱的最佳渠道。 做社工這幾年來,我陸陸續續發表了十幾篇文章,但細想起來好像也沒有太多技巧可言,準確來說應該是無形中培養的寫作習慣吧,我也愿意將這些習慣和大家分享,希望對有寫作需求的同工有所啟發。 一、寫文前的準備 習慣一:不定期充電學習。 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胸中有文墨,下筆才有文章。特別是社會工作是一個做人的工作,各類資訊變化很快,對我們持續學習能力的要求就更高。 那需要學習什么知識呢,我個人覺得不用局限某一種技能或者某一類知識。方方面面都可以涉略到,比如,學學心理學、關注一下南方日報、研究民政部文件、欣賞社工大咖在專業雜志發表的案例等等。 不定期充電可以讓對當前行業發展方向有一定的前瞻性,還能提升個人的專業技能,對寫作幫助也很大。同時,閱讀文章時,遇到覺得不錯的地方,如觀點、結構、金句等都可以記錄下來,作為日后寫作素材的積累。 習慣二:隨手記。 這習慣很重要。一旦有點靈感,趕緊記下來。 我個人比較喜歡用的記錄工具是微信和筆記本。筆記本更多是手頭有筆記本的白天時段,而微信則是隨時隨地,即使睡覺前或者醒來后都很方便記錄。只要某個時刻你覺得思路特別清晰,思如泉涌,就趕緊打開微信將靈感記下來。 這個隨手記習慣的好處是為你源源不斷的積累寫作素材,豐富知識儲備,這些素材觀點用可用思維導圖整理,一目了然,便于記憶和使用。 我個人的微信密密麻麻都是我的“小靈感”,還有一些我覺得不錯的文章,也會轉發給自己,方便隨時欣賞。 社會工作精選好書,快快拿下↓↓↓ 二、寫文中的巧思 習慣三:巧妙構思案例主題。 不少同事跟我反應,不知道寫什么案例。感覺工作中好像沒什么東西可以寫成案例,甚至有的社工覺得只有個案才能寫成案例。 其實不僅僅是個案才能寫成案例,只要有一定價值和傳播性的都可以嘗試寫成案例。 比如行政崗的社工可以寫行政崗和服務崗社工的聯動機制,負責救助工作的社工可以寫五社聯動如何介入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服務崗社工也可以寫寫日常走訪的注意事項等。簡單來說,啥都能寫,就看你怎么構思。 習慣四:好的標題絕對加分。 相信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關注的公眾號,每天推送的信息也不少。但決定你是否點開閱讀,是不是那篇第一時間吸你眼球的標題?當然,并不是說讓大家做標題黨,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標題是吸引讀者的第一步。 你想想,如果文章內容特別精彩,但是因為標題太一般而被淹沒在文章海洋中,豈不是太可惜?所謂“好馬配好鞍”也不是沒道理的,一個好的標題不僅能夠吸引人的矚目,同時點名文章主題,高度凝練和概括文章內容。 我寫文章的時候,習慣從幾個角度其標題,寫出2-3個標題,再讓身邊的朋友或者同事選出他們最喜歡的一個。 習慣五:提高文章的可讀性。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基本養成了碎片化閱讀的方式,每個人都想花最少的時間,獲取最多的信息。一篇邏輯清晰,語言流暢、排版整潔,更便于讀者閱讀和理解。 所以,我們在寫文章的手要合理使用段落和標點符號,不能一些段落特別段,一些又特別長,或者斷句奇怪,不利于閱讀,同時每個段落都設有一個小標題概括,這樣不僅能讓讀者快速理清你的思路,讀起來環環相扣,還能在排版上給人一種邏輯感和層次感,增添可讀性。 習慣六:打造案例故事的鏡頭感。 往往最能打動人的是真實的故事,通過娓娓道來,讓讀者跟著你的節奏如身臨其境般感受故事的起伏。那該如何打造鏡頭感呢?就要多使用“具象化”的名詞+“活動中”的動詞。 舉個例子,寫服務對象的床上用品很破舊時,我們具象化技巧可以寫成服務對象的被子(具象化)破了幾個口子,枕頭(具象化)也開線了,輕輕一掀,甚至有些棉花跑出來。 再比如描述一對關系惡劣的親子在矛盾時,父親特別生氣的場景。可說,張叔(化名)紅了眼睛,嘴唇顫動,對兒子大喊:你滾,我再也不想見你這個不孝子。但我們將生氣這個大動作,詳細分解成一個個有動感的小動作,用一些小動作、神態、語言,讓情感更加可視化,讀者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習慣七:小白先“抄”,再創新。 有沒有這種情況出現:看別人文章的時,覺得也不過如此嘛,但是提筆大腦就一片空白?或者坐在電腦前面,敲敲打打半天,最后什么都沒寫出來? 如果是寫作小白,可以先從“抄”開始入手。“抄”框架,“抄”觀點,“抄”標題提出方式,“抄”別人文章開頭如何一步步引人入勝,結尾如何拔高等等。 “抄”的時候切忌一模一樣,有技巧的改標題,換形式,結合自己實際案例內容,完美融入。同時,不能隨便抄,最好找專業期刊發布的,即已經過審核的,比較成熟的作品。因為這類發表過的案例較為典型,論述也更為嚴謹,服務過程也較為清晰完整。 三、寫文后的注意 習慣八:刪,刪到不能再刪為止。 魯迅在《二心集.答北斗雜志社問》說:“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把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一篇好文絕對離不開打磨,改到最后,可能和初稿相比已經“面目全非”。 初稿出爐后,最好從頭到尾讀一篇,杜絕出現錯別字這種低級錯誤,然后在不影響句子原意的基礎上,狠狠的刪,盡量保持文字簡潔。 習慣九:善于利用你的督導。
最后,一定要發給督導看,聽聽他的專業意見。 我的督導會從文章的觀點是否能服務于主題,邏輯性是否清晰,專業和成效是否凸顯來給我提意見,我個人覺得非常有用。 當然,朋友和督導的修改建議,只是一個參考方向,不一定要全盤接受。畢竟,作為成年人,別人說的話,隨便聽一聽,還是可以自己做決定的。 習慣十:投稿要投其所好。 每一個平臺對稿件都要自己的要求,甚至每一個欄目,每個月分都有不同的稿件要求。我們需要對征稿要求非常熟悉,包括字數要求,主題要求,內容要求,然后投其所好進行投稿。 比如,中國社會工作雜志上半月刊是綜合版欄目,下半月刊是實務版欄。其中,社工說欄目要求篇幅600左右,而實務研究要求字數在3000-5000字左右等等。 有些同事跟我抱怨說:我天生就不是寫作那塊料。確實,有時候寫作是需要一定的天賦,但刻意練習更為重要。如果你想想要短時間內在寫作這個領域一蹴而就不太現實,畢竟寫作非一日之功。 所以,堅持、積累、不斷反思和打磨必不可少。 最后建議大家:動筆!動筆!再動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