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5月(光緒六年四月)下旬,清晨的陽光灑落在嘉峪關(guān)古老的城墻上,一支浩浩蕩蕩的軍隊正從城門緩緩走出。 隊伍最前方,一口精致的棺材被數(shù)名士兵小心翼翼地抬著,引人注目。然而棺材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時任陜甘總督兼欽差大臣的左宗棠。 ![]()
這一幕震撼人心的場景,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議論,成為了我國近代史最壯烈的一幕。 五年后,1885年9月5日,左宗棠逝世,福州城連日暴雨,狂風呼嘯,夜里一道驚雷更是將福州城城樓劈崩了一角,有人稱大清氣數(shù)已盡。 果然,左宗棠逝世不到30年,1912年,清朝滅亡。 ![]() 烽煙四起:內(nèi)憂外患下的國家危機十九世紀中葉的中華大地,猶如一個搖搖欲墜的巨人,內(nèi)憂外患接踵而至。當時年僅二十八歲的左宗棠,雖還是個默默無聞的書生,卻已對國家局勢憂心忡忡。 他如饑似渴地搜集閱讀各種外國資料,試圖了解那些虎視眈眈的列強。
幾年后,戰(zhàn)爭爆發(fā),英法聯(lián)軍長驅(qū)直入,攻陷天津,蹂躪北京,火燒圓明園。 ![]() 此時的左宗棠已是湖南巡撫幕僚,他敏銳地提出應(yīng)在天津與侵略者決一死戰(zhàn)的建議,可惜朝廷未采納。 看著清廷在列強面前節(jié)節(jié)退讓,左宗棠心如刀絞。他深感國家危機迫在眉睫,卻又無力改變現(xiàn)狀。這種無力感,化作了他內(nèi)心深處的一團烈火,激勵著他日后為國效力的決心。
六年后,沙俄趁機占領(lǐng)了伊犁地區(qū),而英國也對這片廣袤的土地虎視眈眈。 ![]() 清朝的疆土正在一點點被蠶食,這讓左宗棠痛心疾首。他提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的主張,堅持在國土問題上寸土不讓。
面對這種摒棄國土的主張,左宗棠力排眾議。他堅決要求收復失地,保全國土完整。 在他看來,新疆不僅是清朝的固有領(lǐng)土,更是抵御外敵入侵的重要屏障。放棄新疆,無異于自斷臂膀,為敵人打開大門。 ![]() 重任在肩:從落第書生到晚清重臣左宗棠的一生,堪稱是一部傳奇,他出生于1812年,自幼受到嚴格的儒家教育。 九歲時,小小年紀的他就開始鉆研八股文,為科舉考試做準備。然而,命運似乎總是與他開著玩笑。 在道光年間,左宗棠多次赴京會試,卻屢屢落第。面對接連的失利,他并未灰心喪氣,相反,這些挫折激發(fā)了他尋找新的報國途徑的決心。
![]() 命運的轉(zhuǎn)機,往往來得猝不及防。一次偶然的機會,左宗棠結(jié)識了兩江總督陶澍。這位老總督慧眼識才,一眼看出了左宗棠的不凡之處。 他欣賞這個年輕人的才華與抱負,主動邀請左宗棠進入兩江總督府,擔任四品幕僚。
幾年后,一位令左宗棠敬仰已久的人物來到了長沙。這個人就是民族英雄林則徐,林則徐特意召見了左宗棠,并將自己多年積累的新疆資料悉數(shù)托付給他。 ![]() 林則徐甚至預言,將來能夠平定新疆的人,非左宗棠莫屬。 在咸豐年間,左宗棠與湘勇建立了深厚的關(guān)系。在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的過程中,他展現(xiàn)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面對國家的危難,左宗棠多次上疏,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他的建議往往切中要害,顯示出他對朝廷局勢的深刻洞察。 ![]() 出關(guān)西征:收復新疆的決戰(zhàn)時刻1875年盛夏,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wù)。這個任命對已年過花甲的左宗棠來說,既是莫大的榮耀,也是艱巨的挑戰(zhàn)。 也讓左宗棠看到了實現(xiàn)自己抱負的機會。他決定西征收復新疆,為國家挽回失地。 左宗棠來到嘉峪關(guān)后,選擇了距離二十公里的古肅州(今酒泉)作為西征新疆的大本營。在這里,他度過了緊張而忙碌的四年,精心籌劃進軍之策。
![]() 他深知,在這片荒涼的戈壁灘上,籌餉難于籌兵,籌糧難于籌餉,而籌轉(zhuǎn)運更是難上加難。 為了解決這些難題,左宗棠開始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
在古肅州的黃草營,左宗棠親自督導將士們操練。這里曾是將士們摩拳擦掌、枕戈待發(fā)的演武場。如今,站在長城上俯瞰這片綠洲,仍能辨認出當年部隊屯田的痕跡。 ![]() 為解決十萬大軍的糧草問題,左宗棠實施了內(nèi)陸籌糧與當?shù)赝吞锵嘟Y(jié)合的策略。他充分利用河西地區(qū)自古就有的屯田傳統(tǒng),在戈壁灘上開墾荒地。
為了保障入疆部隊的軍需供應(yīng),左宗棠還修建了陜甘大馬路。這條道路不僅便利了軍隊行進,也成為了連接中原與西域的重要通道。 ![]() 在道路兩旁,左宗棠命人遍栽楊柳。這些樹木不僅為行人提供了蔭蔽,也成為了抵御風沙的天然屏障。
這首詩生動描繪了左宗棠西征的壯舉和他改變西北荒漠景象的功績。 在準備工作就緒后,左宗棠開始了收復新疆的征程。1876年8月,清軍一舉收復烏魯木齊,11月又攻下瑪納斯城,光復天山北路。 次年秋天,左宗棠指揮部隊馳騁2000余里,長驅(qū)西進,收復了南疆八城。阿古柏政權(quán)覆滅,阿古柏本人服毒自盡。 ![]() 在這場戰(zhàn)役中,左宗棠充分發(fā)揮了他的軍事才能。作為洋務(wù)派領(lǐng)袖,他十分重視火器的應(yīng)用。
南疆各族人民在戰(zhàn)爭中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紛紛拿起武器,配合清軍作戰(zhàn)。這種軍民協(xié)作的模式,大大加快了收復新疆的進程。 僅僅一年半的時間,左宗棠的部隊就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全部新疆地區(qū),實現(xiàn)了'速決'的戰(zhàn)略目標。然而,被沙俄占領(lǐng)的伊犁地區(qū)仍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1880年5月26日,年近古稀的左宗棠做出了一個震驚中外的決定:他率領(lǐng)親軍,抬棺出征,進赴哈密。這一壯舉不僅展現(xiàn)了左宗棠的決心,也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話。 ![]() 左宗棠此舉的背景是:在光復南疆后,清廷派出崇厚為全權(quán)大臣,與俄國解決伊犁問題。然而,崇厚簽訂的《里瓦基亞條約》將霍爾果斯河以西和特克斯河流域的廣大中國地區(qū)割讓給俄國,引發(fā)舉國憤怒。
左宗棠的這一決定給了清廷談判代表極大的支持。在武力威懾下,曾紀澤得以據(jù)理力爭。當時正陷入與土耳其戰(zhàn)爭泥潭的沙俄,看到虛張聲勢已然不能奏效,只得讓步。 這場談判最終取得了重大突破,為收復伊犁地區(qū)奠定了基礎(chǔ)。左宗棠的抬棺出征,不僅震懾了沙俄,也鼓舞了全國上下的愛國熱情,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一段傳奇佳話。 ![]() 最后的堅守:暮年英雄與清朝的凜冬1884年,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72歲的左宗棠再度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wù)。盡管年事已高,身患重病,左宗棠依然親赴前線,巡視防務(wù),組織援臺抗法的行動。
然而,歲月不饒人。1885年9月5日,福州北門黃華館欽差行轅內(nèi),74歲的左宗棠悄然離世。 這位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晚清名臣,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仍然堅守在抗法前線。 左宗棠去世后,福州城內(nèi)暴雨如注,忽然一聲驚雷劃破夜空,東南角的城墻被撕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眾人看著幾丈寬的缺口,惋惜道左宗棠逝世的天兆。 ![]()
然而,在這些表面的榮耀背后,是清廷日漸衰敗的現(xiàn)實。清朝大臣曾說過'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這句話道出了他在清朝的重要地位。 但隨著他的離去,清廷失去了最后一位能夠力挽狂瀾的重臣。 法國人、英國人都偷偷竊喜,這個大清最硬的漢子終于倒下了,遠方的俄國人更是暗自慶幸,左宗棠曾將他們從新疆趕走,收回被侵占的伊犁。 甚至不惜抬棺西征,準備與俄軍決一死戰(zhàn),對俄國人來說,左宗棠的離世意味著大清失去了最英勇的將領(lǐng),此后大清再也不是俄國的對手。 ![]() 就在左宗棠去世前一個月,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簽訂了《李巴條約》
左宗棠的離世,也意味著主戰(zhàn)派失去了最重要的領(lǐng)袖。在此之前,李鴻章曾試圖打擊左宗棠的下屬,如陷害'恪靖定邊軍'首領(lǐng)王德榜和臺灣兵備道劉銘傳等。 左宗棠曾為屬下鳴冤叫屈,眼看就要翻案。如今,隨著左宗棠的去世,這些紛爭也隨之煙消云散。 ![]() 左宗棠的一生,經(jīng)歷了太多的風雨。從年輕時代的落第書生,到晚年的開疆拓土;從內(nèi)陸的平定太平天國,到西北的收復新疆;從與洋人的外交周旋,到朝廷內(nèi)部的斗爭。 他的人生軌跡,恰似一部清朝由盛轉(zhuǎn)衰的編年史。 在左宗棠去世后,清朝政壇上再也找不到像他這樣能夠力挽狂瀾的人物。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中興名臣相繼離世,標志著清朝最后的中興希望也隨之破滅。 接下來的十余年里,清朝在內(nèi)憂外患中不斷衰落,最終在1912年走向了覆滅。 ![]() 參考資料:
![]() |
|